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论文

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论文

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

章宜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文科基地/词典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20)

提 要 数字化和互联网通信已经高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而媒体融合则成为信息处理和传播的必然趋势,融媒体辞书也将是辞书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融媒体的内涵与功能特点切入,通过对融媒体形成源流与发展的阐释来探讨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机制,包括融媒体辞书编纂的新方法与新取向、融媒体词典学的媒体融合特征与方法,以及融媒体辞书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和融媒体时代辞书机构的创新。融媒体是辞书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其核心就是运用融媒体方法和数字通信技术,构建适应各种媒体和数字终端需要的多模态词典文本。

关键词 融媒体;数字化辞书;融媒体词典学;多模态词典文本;辞书编纂与出版创新

融媒体是以互联网、云计算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信息的生产、组织和传播的方式。融媒体是文字信息组织和传播的载体,完全符合数字辞书发展的理念;如果它能在我国辞书编纂和出版中得到运用,对辞书的数字化转型、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规模化增长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辞书界应该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这里,笔者主要谈谈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抛砖引玉。

一、融媒体的内涵与功能特点

融媒体在英语中叫“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其实质是在各种传播媒体之间实现“融通”,核心内涵是“信息生产系统的数字化使信息内容能够跨越媒体边界进行传播”(Veglis et al.2016)。融媒体可通过促进横向整合重新定义行业界限,包括信息生产的主体、信息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和介质等。媒体所有者利用融合所创造的可能性,能在单一媒体平台上大幅提高潜在的盈利商机(McPhillips & Merlo 2008)。

融媒体研究中还经常提到“跨媒体”(cross-media)和“多媒体”(multiple media),它们有共性也有差异。“跨媒体”(Walter 1999;Erdal 2011;Veglis 2012;Veglis et al. 2016)的主要含义是在同一媒体组织内为多个媒体平台/传播渠道(例如印刷、网络和电视)制作任何内容(新闻、音乐、文本和图像等)(Veglis 2005),强调给用户提供跨多种媒体的综合体验,包括互联网、视频和电影,广播和有线电视、移动设备和印刷品(Davidson et al. 2010);“多媒体”指可以用多个媒介向最终用户传递同一种内容,传播介质可以定义为通信的方式,更确切地说,是传输介质使用多种类型的传输路径(例如光纤、无线电和铜线)来传递信息的系统(Veglis 2007)。上述三者都涉及多种媒体,然而跨媒体强调的是把各种渠道或媒体的受众体验互相连接起来,但信息内容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多媒体强调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介方式发布在各种渠道或媒体上,它比跨媒体更加广泛,因为它将概念从方法扩展到内容了(Antikainen et al. 2004)。融媒体一方面包含前两者的媒体介质,另一方面表现性质则不相同,它的核心是“融合”(convergence),“融合”的关键是“连通”“互通”,其实质是在各种媒体之间实现“融通”,包括信息组织的主体、主题内容,以及传递的方法和介质,即信息用统一的编码仅需一次性制作就能以多种出版渠道或媒介广泛传播,送达每一位读者。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主要辅助手段,其中,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较为普遍。本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在图像特点上虽各有不同,但两种检查方法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且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略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两种影像检查均是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且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更具优势。

但从本质上讲,融媒体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和表现形式,它使文本的生成以及生产主体、生产资源、生产技术和生产格式趋向“融通”,能通过一个数字平台向不同媒体渠道发送文本信息。

二、融媒体形成的源流与发展

(一)融媒体源流

“融合”这个普通词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意义。大卫·法柏(David Farber)和保尔·巴兰(Paul Baran)于1977年在Science 上发表了《计算和通信系统的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文,把“convergence”与互联网大众传播联系起来。接着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于1978年又用它把计算机IT业、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联系起来,阐释它们之间的融合与作用。后来,新闻传播界逐渐意识到新科技的发展对于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 )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初步形成了“媒体融合”这个概念,并指出这是一种正在“模糊媒介间界线”的过程,涉及点对点通信和大众传播。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融媒体”定义为“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操作和文化的联合”。美国西北大学里奇·戈登(Rich Gordon)根据不同的传播语境,拓展了“媒介融合”的具体形态,将其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

(二)融媒体的发展

在21世纪前后,网络和数字化快速发展,以前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提供不同服务的通信、电子产品和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无法再独立生存。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大众传媒获得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更主要的是为电信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出现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信、广播、电视和出版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跨媒体和融媒体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学者的研究很多,涉猎的领域也很广泛,包括从传媒到出版、从通信到娱乐、从社会到生活、从政治到经济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融媒体引起的变化和创新(Dowling et al. 1998;Thilmann & Dowling 1999;McPhillips & Merlo 2008;Ursu et al. 2008;Latzer 2013;Micό et al.2013),融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Huang et al. 2006;Kaplan 2010;Sacco & Bossio 2014,2015;Lugmayr & Dal Zotto 2016),媒体融合与分化(Singer 2009;Appelgren 2004;Lugmayr & Dal Zotto 2013),融媒体发展的政策、策略与规则(Cuilenburg 2003;Napoli 2009;Dey 2016)、标准和战略(Deuze 1999;Reimers 2006;Matteucci 2016),融媒体与支撑技术(Sabelström 2000:53~66;Antikainen et al.2004;Singer 2009;Domingue 2011;Montpetit 2016;Veglis et al. 2016),融媒体与通信、手机、报纸、广播和娱乐(Blackwell 1998;Antikainen et al. 2004;Yoo 2009;Kumar 2012;Elfving & Urquhart 2013),以及融媒体与出版(Veglis 2007;Veglis & Pomportsis 2009;Veglis et al. 2016;Lugmayr & Zotto 2016),等等。

1.词典文本的组织单位需重新定义。

媒体的融合与传媒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融合新闻学(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产生,国内对融媒体的研究也有十多年历史。近三年来,研究热度快速升温,有2000多篇相关成果发表,但大多仍局限于理念的讨论。文章大多只有两三页,甚至是一两页,观点趋于碎片化,缺乏高层次研究和有重大意义的实践。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融媒体”一词的提出时间较长,但国内直到最近三年才引起广泛关注,融媒体研究还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和一些设想上,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框架。也就是说,融媒体的理论和研究框架、实践方法还有待研究。

珠江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流域,梯级枢纽众多,具有较高航运价值的梯级枢纽船闸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境内,仅“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上就建有梯级枢纽18个,已建和在建船闸(升船机)共25座,其中西江航运干线上建有5个梯级枢纽,已建和在建船闸11座,西津、贵港、桂平、长洲等4个梯级都建设了多线船闸。在多线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方面,两省(区)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6.词典生成过程和修订再版方式需重新定义。

三、融媒体辞书编纂的新方法与新取向

在国际辞书界还没有人把融媒体与辞书联系起来,西方辞书强国也没有提出“融媒体辞书”的概念,但他们在数字化辞书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以光盘和网络等为媒介的电子辞书已经成为各大辞书出版社的重要出版形式,词典文本已经融入了图片、音频、视频和人机互动等多媒体和多模态元素。而国内数字辞书发展还比较滞后,有些出版机构甚至对数字辞书有些“抗拒”,“多媒体”和“多模态”这种数字元素仍未进入主流词典。因此,辞书界首先要解决对融媒体辞书的认识问题,然后从理论和方法上弄清融媒体辞书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取向。

(一)融媒体辞书的媒介及技术要素

融媒体的核心是多模态词典数据库,它是以词典元数据项构成的,可以无限增加,且不具任何传统词典的特定形态。由于词典信息均已数据化,因此可以:(1)按编纂的需求在界面进行内容、功能和格式设置,自动生成各种词典;(2)词典数据库可以保持常年动态更新,因此只需调出新的信息补充原词典文本就可实现修订再版;(3)实现词典编纂和生成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子资源,节约材料和能源;(4)开发适应不同媒体介质的数字词典,如芯片词典、光盘词典和网络词典,以及用户自定义“请求——推送”智能互动词典,使词典的出版无纸化。

跨媒体是基于不同媒体平台、不同传播渠道的交叉信息传播,即可以跨多种物理传播手段或渠道来提供信息,是媒体整合的外部表象(也有人用跨媒体来指称早期的融媒体)。多模态指通过人的多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来进行文本信息的互动。具体到词典,就是通过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或交流,使词典从静态文本变成动态情景话语载体。融媒体则是把上述各种媒介、媒体、模态融合贯通,整合为一体。

在确定施工工艺后,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加以严格控制:①将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50~160℃范围内;②将集料加热温度控制在160~180℃范围内;③将混合料的出厂温度控制在155~165℃范围内;④摊铺时,混合料温度应达到135℃以上;⑤碾压时,混合料温度应达到130℃以上;⑥碾压终了时,混合料温度应达到80℃以上。

(二)融媒体辞书的机制及技术取向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融媒体需要不同媒体、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的融合。融合在3个层面发挥作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生产(一次编写,随处发布)和发行(向单一平台融合)(Saltzis &Dickinson 2008)。从形成机制来讲,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引起了多媒体和跨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文本及人机互动促进了多模态的发展,而融媒体则是多媒体、跨媒体和多模态跨界融通的结果,是数字化的最终表现形式。融媒体辞书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辞书中的综合运用,是表现和发挥词典知识效用的最佳手段。

从辞书实践角度讲,数字化发展过程和蕴含丰富性的增加大致呈现为这样一个路径:媒体➙多媒体➙跨媒体➙多模态➙融媒体。其逻辑包容关系大致为:媒体⊂多媒体⊂跨媒体⊂多模态⊂融媒体。从技术角度讲,融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于我们获取和处理信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逻辑媒介、信息编码和呈现方式三者及其关系构成一项极其复杂的课题,这完全超出了传统词典范畴,把词典信息与传播、教育、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都联系了起来;然而,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我们词典的创新点及创新机制。

四、融媒体词典学的媒体融合特征与方法

“融媒体词典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融媒体技术在词典学中应用的学问,在实践层面反映为词典文本的生成和出版与相关媒体的融合,而融合会引起辞书从编纂规划、文本生产到出版发行的巨大改变。从技术层面讲,融合的实质就是数字化和互联网通信技术在辞书项目实施中的全过程运用(全程媒体),即辞书文本可通过新媒体用户端送达任何使用互联网终端的人(全员媒体),通过多种媒体(全息媒体)和多种模态(全效媒体)帮助用户随时化解在语言学习、阅读、使用及信息交换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可实现用户与词典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融通合作。为实现此目的,融媒体辞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

1.辞书编纂和出版主体的融合

通过数字媒体平台把分散的辞书编纂力量联系在一起,把各出版机构的辞书策划和编辑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整个行业的辞书规划、编纂和出版的协调互通,将各出版社项目的分散运作转变为整个行业的统筹协调,集中各方面的优势人才、资源和技术对重大标志性辞书项目进行攻关,各个击破、攻克单一出版机构力所不能及的大项目,出精品辞书,逐步实现辞书强国。

2.辞书资源和元数据的融合

数字化可使辞书语料资源的获取从单一的平面媒体扩展至广播、电视、万维网和社交媒体,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爬虫、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有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建设大型辞书语料库;也可以用通信技术把分散在出版机构的各种小型和单一目的的语料集整合为综合语料库,把各出版社分散的词典元数据按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的格式整合在统一平台下,变各自有限服务为共融、共同的无限服务——大家一起建设资源库,一起分享成果。

3.词典类型和文本信息的融合

一是播后苗前抢田间湿度好时选用异丙隆与丙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混用进行土壤封闭;二是小麦苗龄达2叶1心-3叶1心(根据不同药剂来确定),抓住温湿度条件好时及早进行茎叶处理(抢用药),尽可能在杂草3叶期前用药,提高对抗性杂草的防除效果。

融媒体必将改变传统的分科、分类组织词典信息和单一文字和图形表现词典信息的方法,使辞书编纂和设计的类型特征趋于模糊;不同种类、不同专业的词典可以融为一体,以多模态的形式构建词典文本信息的表述模式,即按人们语言感知的模态或方法把词典所涉及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合在一起,并根据被释义词所蕴涵的可能事件或行为构建其主体与客体关系及其表现场景。

融媒体传播形态的极度细分和碎片化,要求必须把以词典为基本单位的编纂方法改为以词条或词条元数据为单位,把对被释义词的有限或特定描写改为多媒体或模态下的全面描写和注释,即对每个语词的各种语言属性、语域属性、专业属性及其显示度进行标注和分级;如果涉及物性参数和形象元素的描写,则要提供图形、音频和视频场景资料,并按规范、统一的数字编码格式进行编写,按数据库结构及其数据项和格式来标注并存储词典数据,让数据库能为各类、各层次用户提供或系统的、或碎片化的精准服务,或生成各种或大或小、或专业或通用的数字词典文本,并适合融媒体出版的需要。

把融媒体运用到词典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清楚融媒体涉及多少传播媒介,其中哪些可以用在词典编纂和出版中。融媒体出版媒介或渠道并不是不同类别的技术,而是发布信息的不同方法。包括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播、电邮、短信、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推特、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网络和广播等。这些媒介传送的音频和视频需由终端设备接受和播放,如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媒体播放器、电子记事本等。这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确定哪些媒体能与词典融合,然后用统一格式使词典文本能通过这些媒体和接受终端进行查阅。

5.辞书传统出版与新媒介的融合

传统出版机构虽然拥有辞书文本内容和品牌优势,但其市场拓展会越来越困难,用户局限在特定的群体且越来越不稳定;而数字化环境下,媒体出版拥有技术、平台和渠道甚至是资金的优势,市场和用户分布广、发展快。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出版社要研究不同类型辞书的媒体和市场(用户)适应性,并与新媒体(外联或自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处、互补互信的新型辞书市场关系,实现传统词典与融媒体词典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6.词典信息文本类型与组织方法的融合

信息元素和媒体通常有两种主要类型模型:基于页面的模型(PBM)和基于时间的模型(TBM)(Chapman & Chapman 2009)。在基于页面的模型中,文本和图像被组合在一起,按空间结构编排;在基于时间的模型中,视频剪辑、声音、动画和一般视听材料等按呈现的时间顺序编排(Chapman &Chapman 2009;Kalliris & Dimoulas 2009)。前者多用于传统媒体,而后者适用于新媒体,因为它有用户易于参与的优势,其典型、生动的信息呈现方式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由于融媒体词典中的数字视听内容较多,向用户的呈现方式多样,故需要两种模型的融合,以便用户可以轻松查阅或浏览融媒体文本。

研究表明,64排CT的最终诊断结果的灵敏度为97.30%,且对患者进行颅脑损伤分级后,发现患者颅脑损伤程度越高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也会相应升高,组间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可见,采用64排CT对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诊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

总之,由于融媒体词典与传统词典有很大的差异,辞书界可以采取“及时触融、分步实施”的策略。首先可以在出版机构内部进行各种资源的融通,条件成熟时可尝试全行业和跨行业的融通,将项目策划、资源采集和文本生产联通,让分散力量“集中”使用。甚至可以考虑组建“中国辞书融媒体辞书资源中心”和“中国融媒体辞书出版发行中心”等,以实现辞书人共享资源、新旧媒体辞书协调发展。然而,数字媒体使用的文本知识产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问题也需要研究,它是制约融媒体辞书发展非常现实的问题。

五、融媒体辞书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创新

过程论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解放的当代回答,从本质上来看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13]。文化论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关于人类命运思考和自身魅力的展示,是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的共生主体间的生存体[14]。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和”文化在当代践行的重要途径,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15]。价值论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单一国族认同的超越,注重多元合作发展的价值追求[16]。“本质上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是对人类未来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17]

“convergence”的汉语翻译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通常有:汇流、融合、聚合、整合;而“整合、融通”则是其实质。媒体融合是近十多年新闻传播业最为重要的发展现象。互联网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传播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机构的运作方式,使得传媒可以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信息的采集、发放和分享。

4.词典文本与新媒介的融合

2.音频、视频及其模态等在词典文本中的作用要重新定义。

媒体融合使非文字信息不再是释义和注释内容的装饰和补充,而是直接参与释义和佐证的正式词典文本的构成元素。视频、音频等概念较宽泛,不能很好地区分融媒体词典文本的信息内容,需要用模态来的视角来区分各类视频和音频模式。如视频可分解为动态图像、结构图形、拟真图形、动态语音、动态文本等多个单模态。多模态词典文本可涉及4类10多种模态,譬如语言模态、(拟真)声音模态、文字模态、图像模态、结构/图形模态,有些类模态下又有若干次模态。它们融合在一起来构建被释义词的多模态词典文本。

综上分析,融媒体与词典的结合或融合分为词典文本、文本组织形式、文本媒介/媒体3个部分。其核心是“词典文本”,因为融媒体对词典信息表征形式和送达用户方法的改变只是一种表象;而媒体融合要求对词典文本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深层次的、实质性的,且正是它决定着词典能否实现融媒体功能。因此,融媒体时代辞书发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词典文本”内容的编写——无论信息媒介和出版形式如何变化,词典文本的核心地位都不会变,变的是“词典文本组织形式和编码方式”。这是实现融媒体词典的关键。“媒体融合”的过程是编写方法创新的过程,融合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媒体终端把词典送达各类或各位词典用户。因此,需要从词典文本的创新机制上来谈融媒体辞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词典文本生产及编辑模式需重新定义。

融媒体词典编纂建立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数据编写平台之上。词典编者可以分散在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通过平台的任务分配模块接受来自主编的任务。大家在同一主编的主持下,通过各自的数据编辑终端(如个人计算机)在同一个编写平台上进行词典编纂,而主编可以随时监控和审查编者的进度和质量。此外,还可以用“众源编纂模式”集聚“隐藏”在各个地方的词典编写爱好者参与词典编写,或提供词典编写语料、数据。这样,词典项目的实施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所有参编者可随时随地在主编的指导下生产多模态词典文本。

4.词典编者与词典用户的关系需重新定义。

大花无柱兰属无柱兰属(Amitostigma Schltr),该属植物在我国有23种,在贵州有分布记录2种,无柱兰Amitostigma gracile (Bl.) Schltr.和卵叶无柱兰Amitostigma hemipilioides (Finet) T. Tang均为多花,而大花无柱兰为单叶单花,且苞片明显短于子房(封三,图Ⅱ),花在属中最大,很容易和其他种区分开来。该种主产于浙江。

传统词典是编者向用户单向、固定的知识输出,除通过特别设计的调查问卷外,编者与用户几乎不发生任何联系。融媒体词典可以通过多模态互动场景和链接,使用户在词典查询界面制作和发布他们自己对词典使用的动态感想或对词典编写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查阅偏好设置查阅范围、查阅方式,并逐渐定制适合自己的个人词典;此外,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点对点技术参与互动。用户的参与和与词典的互动能够让编者及时发现词典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提高词典用户的友好性,从而可大幅度提升词典编写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便于扩大辞书市场需求。

5.词典的编写结构和组织形态需重新定义。

融媒体词典的词条信息和义项不再是按特定顺序和频率及逻辑联系,以平面、线性方式编排,而是按数据库(字段、记录和表)结构来组织多模态文本信息。它是一个强大的词典元数据资源库,词典微观结构中所有的单一信息项都被数据库赋予特定标签,存在特定的地方,用户可以根据查询界面自行设定查阅项目、显示内容和词典文本的呈现结构,包括各类模态信息,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查询和文本显示。此外,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个人词典,也可以与词典和编者互动。

我太心急,居然忘了关上天花板正中明亮的吊灯。这种灯光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不习惯在这么强的光线下做爱。我依稀记得开关应该在门边的墙上。该不该去关掉灯,我不由得犹豫了一下。

要弄清融媒体辞书的构成,必须要了解融媒体相关的几个要素——媒体、媒介、多媒体、跨媒体、多模态。媒体泛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播及在线社交平台等),也指传播信息的专业机构。媒介是具体的信息传播工具或载体,分为物理媒介和逻辑媒介。前者指承载信息的介质,如纸张、磁盘、光盘、网络、云平台、电波等;后者指介质承载的内容及其编码手段,如文字、声音、(模拟和数字)音频、图像、(模拟和数字)视频等。传统辞书的纸媒介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数字化辞书的光电介质可以承载音频和视频。对于多媒体,传媒界一般用传播手段或渠道来定义,指多种传播媒体的结合;而词典学往往以逻辑媒介来界定词典文本的多媒体特征,即把单纯的词典文本与声音和视频结合起来。

总之,融媒体词典难有一个特定的形态,因为其编写的组织单位不再是“词典”,而是“词条”或“元数据”,其实质就是一个“多模态数据库”。而融媒体给这个数据赋予了“眼睛”“耳朵”“心智”(灵魂),使得它能与用户互动,理解用户的需求。可见,融媒体辞书的核心是词典文本和一切与文本生产、存贮、传播相关的活动的高度融合。在整个辞书领域内,任何辞书或词条信息只生产一次就能为任何出版机构、任何类型的相关辞书的生成所调用。而多模态词典文本的运用为词典能使用本源认知元素(图形或视频和音频)形象化的表征语义,可大大提高词典知识可靠性、可信度和对用户记忆联想的触发效果,从而也会提高词典的美誉度和市场接受度。

六、融媒体时代辞书机构的创新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过程的主要因素有3个:(1)数字化;(2)媒体和通信市场的去常规化(deregula-tion);(3)用户阅读偏好的变化(Zotto & Lugmayr 2016:5)。对辞书也是一样,特别是由于用户偏好的变化和词典用户使用数字产品的普及,传统词典出版及市场竞争环境受到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向辞书机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更多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辞书编纂方法与文字处理技术的创新

先前,辞书界对词典数字化转型有颇多顾虑和技术上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乐于用传统的书写和普通办公平台来处理词典文字。媒体融合使得不同词典编纂方法、文字处理技术和媒体通信技术因数字化而朝着执行同一任务的方向发展,而词典编纂➙编辑➙出版一体化需要开发专门的、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词典编写平台,按融媒体-数字通信的需要,用规范的文本编码和标记语言来处理、存储词典文本中的文字、音频、视频及其各种模态信息,以适应各种媒介传播和媒体终端操作的需要。

2.辞书市场结构重组与市场机制创新

媒体市场融合的跨界性和利益驱动力为其他行业(网络、语言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机构)进入辞书出版业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这会导致一定时间内的词典“市场混乱”,但也是辞书机构展开跨行业市场重组、创新发展模式的绝佳机会。譬如,融媒体为信息技术公司、云平台、搜索公司,以及手持电子词典、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经营者创造了市场和技术上的用武之地,如果能跨行业产品融合便能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见,随着词典发行渠道的增加,用户则变得愈加分散,其分布特点和对个人通信工具的偏好或变化直接影响不同媒体渠道的词典消费。如果不抓住时机,辞书发展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从汶川到玉树,短短两年间,谁也不曾想,灾难再次降临。地动山摇间,那个挺立在雪域高原的玉树,那些曾经拥有蓝天、白云、绿水的玉树同胞,刹那间骨肉别离,家园损毁。一瞬间,两年前四川汶川惊心动魄的那一幕重现了。玉树的父老乡亲,玉树的孩子们,玉树的各族兄弟姐妹们,他们的安危一下子揪紧了国人的心!

李树化的这一首《如此温柔》在中国早期钢琴曲中是较为特别的一首,特别在于它的私密性内容和情感。这是他敬献给爱妻的一首“情歌”,既有西方浪漫主义情调,也兼有中国传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愿。虽然是谱写在“圣诞节”期间,但是音乐并没有明显的宗教情绪,而是非常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表达。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点,所以李树化并没有将其公开发表,而是深深地收藏在自己的手稿中。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尤其是钢琴音乐)中大都隐含着人类深沉而私密的情感,高尚的人文主义因素深蕴其中,这正是可贵之处。

3.辞书编纂模式和出版模式的创新

如果电动机选用变频调速方案,Tt和Tr都取常数,在电动机启动时,Tt可取电动机的额定转矩倍数为1.7[5]。建模分析中,取弹性轴的弹性系数k=10N,然后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媒体融合和通信技术的引入必然导致传统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参见Leminen et al. 2016),从而会生产出新的辞书产品、新的出版发行模式。结构调整会导致辞书产品的“融合”与“分化”并存。表面上看两者在概念上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却会如影相随:一些机构通过媒体融合——体制和出版模式创新,能迅速扩充出版规模、增加发行渠道、提升辞书查询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扩大用户群、主导辞书市场;而另一些机构进入专业或利基出版(niche publishing),反过来通过小型化、碎片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拓展“市场融合”以外的细分市场,从而通过单一市场的纵深发展谋求获取更多的利润。

2.入库文献的选择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不采用传统语料库建设中随机择句或择段的方式选择语料,不论文献长短都进行全文收录,确保古籍文献的全貌;不要求语料库规模和入库语料追求“大而全”,反对不加选择地简单堆砌罗列所有文献。

4.辞书出版的结构重组与体制创新

辞书产品、市场和出版模式的改变会引起企业或跨行业层次的机构融合,因为当出版机构意识到通过内部或外部合作或整合能开发出新的辞书产品,会带来新的利润时,就会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企业的内外整合、重组反过来又催生新的出版模式和辞书产品——创新便会这种融合中不断发生。显然,辞书机构对融媒体的积极态度会促进出版体制的革新,体制的变革又会刺激出版规模的发展。在媒体融合的促进下,先前独立的出版和媒体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或整合,成长为引领市场的超大规模出版企业,就会享有更多的选题和市场话语权。

5.对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的认知革新

“传统辞书逐渐走向没落”和“出数字辞书就会被盗版”的说法都不够全面。新旧出版模式既要融合也要兼容,既要有融合的战略思考也要有兼容的应对措施。融媒体词典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没有携带负担,且使用方便、快捷,其内容供应的增加和商品化发展导致传统词典商业模式的效率逐渐下降(参见Dal Zotto,Dichamp & Sommer 2012),特别是大型辞书出版逐渐趋于使用数字化和新媒体。但中小词典传统出版有自己的优势,主要问题是需要了解数字词典与纸质词典用户的使用习惯,了解新旧媒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用网络技术和解决数字辞书的安全问题,因势利导,使“新旧”辞书相互补充。

融媒体引起辞书编纂与出版的融合是全方位的,从辞书资源、辞书文本、编纂平台的融合到媒体、部门和行业的融合。这种融合为辞书出版走出“低潮”,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提供了机遇,但融媒体同时也对传统出版的理念和出版模式,对词典编纂方法和出版技术带来很大的挑战。辞书的创新首先是理论的创新,而融媒体辞书理论还是空白。推动融媒体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需要大量既懂辞书又懂数字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信技术人,而现在许多辞书人对有关计算机文字处理的东西还不太熟悉。人才的培养有个过程,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辞书人才培养方面严重缺位;而对于传媒界,不但设有专门的大学,而且许多综合大学也有新闻或传媒学院,培养了大量懂现代技术的传媒人,所以融媒体在传媒界可以快速发展,而在辞书界的推广则要难得多。因此,融媒体对辞书学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挑战要大于机遇。不能应对挑战,机遇就自然消失了。

七、结 语

总之,随着不同媒体渠道的激增,通信和计算技术使得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不断提高,人们进入了一个被媒体持续包围的时代。如果能抓住机遇,融媒体无疑能使辞书出版机构随着媒体渠道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张。大型出版机构拥有和控制的媒体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他们能聚集的有能力的辞书人才就越来越多,其辞书选题的话语权和市场主导能力就会愈来愈强。但融媒体需要辞书人观念的革新:一是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媒体和网络是辞书的构成要素;二是要培养适合融媒体辞书发展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融媒体使辞书机构不再主导从创意工作到编纂、出版和营销的传统价值链,而是要与媒体所有者、词典用户和广告商构建新的融媒体辞书出版模式。此外,还要重视传统辞书与融媒体辞书兼容的问题。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在应对融媒体对辞书编纂形成的挑战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出足够的、能适应所有媒介的多模态词典元数据才是关键,而这又需要制定统一的融媒体(数字)辞书编纂格式和标准。

(1)时间因素(粒度精确到15分钟)。电力负荷的大小会随用电时间的峰谷而显著变化,因此,其属于时间序列数据,这也是使用LSTM算法可以高精度预测的原因,它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上有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Antikainen, H., S. Kangas & S. Vainikainen. 2004. Three views on mobile cross-media entertainment. VT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Report TTE4-2004-17, 22.3.

Appelgren, E. 2004.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Media: Different perspectives. 8th ICC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 , Brasilia, DF, Brazil. http://creativegames.org.uk/modules/Media_and_Cultural_Theory/Appelgren_convergence%20and%20divergence %20in%20Media.pdf.

Blackwell, C. R. 1998. 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 other media: How should regulation adapt?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22(3), 163-170.

Chapman, N. & J. Chapman. 2009. Digital Multimedia (3rd edn.). Chichester: Wiley.

Cuilenburg, J. V. 2003. Media policy paradigm shifts: Towards a new communication policy paradigm.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2), 181-207.

Dal Zotto, C. & A. Lugmayr. 2016. Media Convergence as Evolutionary Process .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 1, 3-16.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Dal Zotto, C., E. Dichamp & C. Sommer. 2012. Alte Rezepte und neue Businessmodelle: Die Medienkrise aus der Sicht der Verlagsmanager. In W. Meier, H. Bonfadelli & J. Trappel (eds.), Gehen in den Leuchttürmen die Lichter aus? Was aus den Schweizer Leitmedien wird. Münster: Lit Verlag.

Davidson, D (ed.) 2010. Cross-media Communic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Creating Integrated Media Experiences .Pittsburgh: ETC Press.

Deuze, M. 1999. Journalism and the web: An analysis of skills and standards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61(5), 373-390.

Dey, S. 2016. Convergence policy and regulation—A free speech perspective.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1, 59-8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Domingue, J., D. Fensel & J. Hendler. (eds.) 2011. Handbook of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 Berlin: Springer.

Dowling, M., C. Lechner & B. Thilmann. 1998. Convergence—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market structures between television and online services. Electronic Markets 8(4), 31-35.

Elfving, S. W. & N. Urquhart. 2013. Product service system challenges within telecommunication: Reaching the era of mutual dependency. In Y. Shimomura & K. Kimita (eds.), The Philosopher’s Stone for Sustainability , 269-274. Berlin: Springer.

Erdal, I. J. 2011. Coming to terms with convergence journalism: Cross-media as a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tool. Convergence 17(2), 213-223.

Huang, E., K. Davison, S. Shreve, et al.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vergence media professionals’ concerns of working across media platforms.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12(1), 83-98.

Kalliris, G. & C. Dimoulas. 2009. Audiovisual content management issues fo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Media and Information: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 Athens.

Kaplan, A. M. 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3, 59-68.Elsevier, Indiana University.

Kumar, V. 2012. Internet NZ—Discussion document on ‘responding to convergence in communication markets’. Retrieved from http://internetnz.net.nz/system/ fi les/workstreams/2012-12-convergence-paper- fi nal-pdf.

Latzer, M. 2013. Media convergence. Working Paper of the Media Change and Innovation Division, IPMZ,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Leminen, S., J-P. Huhtala, M. Rajahonka, et al. 2016. Business mode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publishing industries. In A.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 1, 187-202.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Lugmayr, A. & C. Dal Zotto. 2013. Convergent divergence—Cross-disciplinary viewpoint on media convergence. European Media Management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3—Digital Transformations and Transactions in Media Industries . Bournemouth, UK.

Lugmayr, A. & C. Dal Zotto. (eds.) 2016.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 Vol. 1.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Springer.

Matteucci, N. 2016. Standards, IPR and digital TV convergenc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1, 203-23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McPhillips, S. & O. Merlo. 2008.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evolving media business model: An overview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e Marketing Review 8(3), 237-253.

Micό, J. L., P. Masip & D. Domingo. 2013. To wish impossible things: Convergence as a process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an actor-network.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75(1), 118-137.

Montpetit, M-J. 2016. The 2nd convergence: A technology viewpoint.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1, 59-80.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Napoli, P. M. 2009. Navigating producer-consumer convergence: Media policy priorities in the era of user-generated and user-distributed content. Communications & Convergence Review 1(1), 32-43.

Reimers, U. H. 2006. DVB-The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94(1),173-182.

Sabelström, K. 2000. The Multimedia News Reporter: Technology and Work Processes . TAGA’S 52nd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 USA, published in TAGA Proceedings, TAGA Of fi ce, Rochester, New York, USA.

Sacco, V. & D. Bossio. 2014. Using storif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journalists covering con fl icts. Journal of Applied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3(1), 27-45.

Sacco, V. & D. Bossio, 2015. Using social media in the news reportage of war & con fl ic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Journal of Media Innovations 2(1), 59-76.

Saltzis, K. & R. Dickinson. 2008. Inside the changing newsroom: Journalists’ responses to media convergence. Aslib Proceedings 60(3), 216-228.

Singer, J. 2009.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Journalism 10(3), 375-377.

Thilmann, B. & M. Dowling. 1999. Convergenc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service provision in emerging Web-TV market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 4-9.

Ursu, M. F. et al. 2008. Interactive TV narratives: Opportunit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4(4), 25: 1-25:39.

Veglis, A. 2005.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 system in a Newspaper. WSEAS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 891-902.

Veglis, A. 2007. Cross-media publishing by U.S. newspapers.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 http://hdl.handle.net/2027/spo.3336451.0010.211.G. O.

Veglis, A. 2012. Journalism and cross-media publishing: The case of Greece. In A. Veglis & E. Siapera (eds.),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Online Journalism . Oxford: Blackwell.

Veglis, A. & A. Pomportsis. 2009. Work fl ow management for cross-media publishing. In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the European Computing Conference Vol.1, 533-542. Berlin: Springer.

Veglis, A., C. Dimoulas & G. Kalliris. 2016. Towards intelligent cross-media publishing: Media practices and technology convergence perspectives. In A. Lugmayr & C. Dal Zotto (eds.), Media Convergence Handbook -Vol.1, 131-150. Heidelberg,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 Springer.

Walter, M. 1999. Cross-media publishing systems. The Seybold Report on Internet Publishing Vol. 4(2), 16.

Yoo, C. S. 2009. The convergence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phony: Legal and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 Convergence Review 1(1), 44-55.

On the Innovation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Zhang Yihua

Abstract Digitalization and Internet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highly integrated into all leve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dia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issemination. The dictionary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will also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lexicographers. The present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speci fi 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sets forth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through brie fl y outlin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ce, including: a) the new methods and tendency of dictionary-making;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the approach to media convergence for lexicography; c)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ictionaries based on media convergence; d) the innovation of lexicograph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media convergence provides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ictionaries,and the core is to adopt the media convergence approach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produce multimodal lexicographical texts which can be queried and displayed through various media and digital terminals.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dictionaries; media convergence lexicography; multimodal lexicographical texts; innovation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9)06-0079-11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608

作者简介: 章宜华,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词典学和翻译学。电子邮箱:bilex@gdufs.edu.cn。

责任编辑:魏晓明

标签:;  ;  ;  ;  ;  ;  ;  

论融媒体背景下辞书编纂与出版的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