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进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进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大力发展论文,中国论文,新进展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产业在国外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则处于培育和初步发展阶段。近三年来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有新的进展,并渐成研究热点,其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方面撮要综述如下。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

1.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

文化产业概念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也可译为“文化工业”)①,或认为文化产业概念可由日本“新文化产业”话语借用而来。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②。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出版发行业和广播影视音像业。

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化的必然要求。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利润产业。英国的艺术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 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发行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把文化生产划入社会产业范畴,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重大改革,也是文化体制一系列改革的起点。其变革意义在于,一是应用现代化的专业生产结构和机制,使现有的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并与现代化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二是使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文化的产业化要求我们做到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要改变那种把文化视为上层建筑担当意识形态功能和只在精神领域发生作用的传统观念,重视产业文化的多维功能和文化形态的物化——灵化的一体化,增强文化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产业意识。确立文化产业的观念,要求我们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

2.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从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来看,文化产业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体系和生产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西方文化工业把文化完全推向市场, 从生产到交换到消费都是把文化当作商品,这就是文化工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文化工业不是按照文化艺术的内在规律来进行生产,而是按照一般商品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2)西方文化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作方式进行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本性行事,而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就是说资本要求增值。西方国家把文化工业视为一个赚钱的行业。(3)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对人的统治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表现在精神生产领域。国家通过文化产品来实现它的统治,来塑造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或者说劳动力;而对外则输出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③。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文化产业服从资本的逻辑而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文化工业的本质是反文化。文化的商品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值”。文化产品具有多大的市场价值、票房价值是其投资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说文化工业是一种反文化,根据恰在于,它的产品以廉价的感官刺激为诱饵,通过迎合低级趣味,将文化消费引入歧途,达到占据并垄断文化市场的目的,使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特别是人文精神产品和严肃文艺作品遭到排挤,其生存基础逐渐被摧毁。文化工业的最终目标是将文化全面彻底地商业化、市场化和消费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文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④。

作为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势必导致文化被资本所控制,势必导致将文化、艺术“物化”为大量流通的商品,势必导致文化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最终从本质上和机制上破坏和消解艺术的独创性、一次性、个性和高雅审美性。文化工业产生的必然性与它的反文化本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逻辑⑤。

对于文化“产品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与文化的本质相敌对;文艺本质是“个性的、一次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文化工业的要害是反文化性质”的这种说法,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说法从根本上混淆了艺术文本“原件”与“复印件”的关系。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是通过文本“原件”来体现,文艺家在“原件”中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不因采用复制艺术而有丝毫增减。作为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其功能表现为复制速度、质量成本问题。复制技术并不能直接更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把艺术品的“非艺术化”归结为科技手段的运用,显然有失偏狭,这实际上是从老庄到法兰克福学派反工具理性思潮的表现⑥。这种异议只见生产手段而不见资本性质和生产目的。西方文化工业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生产手段服从于资本增值逻辑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而现今我国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不是也透露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偏向吗?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一样,本身虽是一种手段,但又与社会制度和生产目的紧密相联。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必须把文化产业纳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作为一种必要手段加以思考和运作。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辨别,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积极、消极意义,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正面、负面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在性质特点上强调要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繁荣文化的本体要求。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原因和类型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内在动因

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有其内在必然性:(1)从生产手段来看, 物质领域生产工具的技术性革命必然导致文化领域生产方式的革新。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文化生产已由传统的个体化、手工化、小生产化转向集约化、高技术化和大批量的趋势。 (2)从流通途径来看,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和大众化特点,使得其流通空间更大时间更快。科技化和大众化特点造成流通空间立体化(海陆空全方位传送),时间的快速化(有形、无形载体的传播辐射)和手段的现代化(动用最先进交通、通讯和传输工具)。(3)从交换方式来看, 市场策动不断发展的交换方式同时也拓展着文化生产的规模和程度。正是文化发展需要涌现出各种市场(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区域市场、跨国市场)以及集团化、国际化经营。(4)从消费对象来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和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渴望愈益迫切,对量与质的要求也愈多愈高,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⑦。

文化直接进入经济领域,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有以下重要特征:(1)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商品布局的内在依据。(2)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商品生产包括有形投入(如能源、资源、人力、财力)和无形投入(如文化、科技要素和手段),现代市场竞争要求注意降低有形投入而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3 )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电脑和电信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优势。(4 )生产工艺流程对员工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着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这对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5)在国际营销中,克服“文化障碍”而进行“文化沟通”,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跨国经营中要克服“文化障碍”而实现营销战略,就要进行跨文化培训。(6 )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商品消费的心理成分和审美要求。要注意消费发展中审美化趋势,产品也有“美的文化标准”,消费美学注入产品开发、营销、服务环节之中。(7 )形象力在市场开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力等于商品力加销售力加形象力。国际企业文化界提出“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形象力是企业较量的一个焦点。(8 )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会更突出起来。(9)企业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 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文化、精神、道德方面的纽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手”,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⑧。

2.我国文化产业的类型分析

从整体发展来看,文化的产业化是必然趋势,但就我国现实情况来说,文化生产单位能否产业化可分为三种类型。(1 )产品的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基本相一致的文化生产单位,可以而且应当产业化。这类文化单位的服务(如演出)或产品(如畅销书、音像制品等),大多是直接为广大群众所消费的精神消费品,在文化市场有可能盈利,也就有条件产业化。政府对它只需“管”不需“办”,这种文化生产特点是普及。(2)产品的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有的一致、 有的高于市场价格的文化生产单位,只能半产业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电视台,既有国家拨款又有广告收入。另一种情况如出版社,实行自负盈亏,用畅销书盈利补偿学术著作亏损,这就有一个定“度”和法制化管理问题。这两种单位都属于半产业化的文化生产门类,不能仅仅以市场杠杆来调节自身的运行机制。(3 )产品的商品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文化生产单位,无力自负盈亏,不能产业化。这类单位多是知识精英聚集,其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极高,市场价格却不一定很高,如学术研究单位的学术著作,艺术创作单位和部分高雅艺术(京剧、芭蕾舞、交响乐等)。这类文化生产的特点是提高。从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看出,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二类特别是第三类文化生产,需要国家来“办”。那种在市场化大潮中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文化生产单位都“推向市场”的作法不可取,只会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损失。对第二类特别是第三类文化生产单位的国家投入,其性质与经济建设的基础投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投入是一样的,都是必须先有投入,才能支持以后的持续发展⑨。

某些文化行业,如电影电视、通俗演出和娱乐业,无疑是可以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它以娱乐大众和创造利润为宗旨。但另一些文化领域,如文艺创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就决不能产业化和商业化,因为这些领域肩负着推进我国的精神和文化的现代化(甚至全面现代化)的使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位、文明程度和总体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研究)水准的高低。这决定了它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卷入商品化的漩涡。否则,将导致文艺创作的庸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取消⑩。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和对策思路

1.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化产业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2 )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改革旧的文化事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3)遵循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的特点,尊重其自身发展的规律。(4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作机制只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保证自身持续健康地发展(11)。

2.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思路

在改革和发展中走好文化产业之路,其对策思路是:(1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文化观念、文化体制和运作机制,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A.改变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附属物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树立文化产业的新观念。B.克服文化由国家统包统办单一发展倾向,实现体制转变,形成多主体多方面办文化的格局。C.权力下放放宽搞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者和管理者。(2 )对文化产业实行全面推向市场和国家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针。把文化产业全面推向文化市场,促使文化产业如同其他物质产业那样奠定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A.必须确认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B.必须把文化作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来开发。C.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大环境。D.必须对高雅文化实行重点扶持。(3)发挥政策优势,以经济、 法律手段为主要杠杆,促进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这就要求:A.产业政策要向文化产业倾斜。B.用市场经济办法来办文化产业。C.采用促进措施,逐年增加财政投入(12)。

面向新世纪,全面拓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应遵循如下思路:(1)改革文化产业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责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奖励先进,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2)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同时确立财政投入的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文化企业的生机与活力。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体现政策导向。(3 )加快国有企事业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除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及少数特殊的艺术院团应当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保留实行国家财政投入外,其余都进行企业化改造。 (4)积极发展文化支柱产业,今后五到十五年,应发展以文化娱乐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文化支柱产业。 (5)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办文化产业。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高雅艺术以及社会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6)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管理文化产业。 当前应把条件成熟的行政法规完善上升为法律。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出台一批重要和急需的文化法规。完善执法机制,文化管理部门要有效地履行检查监督的职能。(7)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 培养一支合格的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建设与高科技相结合、具有先导产业性质的文化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实现全国出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出版物市场信息系统建设(13)。注重选拔和培养文化产业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

四、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问题

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密不可分,文化市场是联系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桥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已迅猛崛起,初步形成包括文化娱乐市场、电影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文物市场、中外文化交流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等九大文化市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今的文化市场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1.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者的职责要求是:(1 )从文化市场消费者的管理来看,文化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文化消费行为的细化分析和广义消费行为分析。A.应把消费者的个人兴趣及权益作为研究重点之一。B.应把大众文化消费的经济活动与心理变化、转变特征结合起来分析。C.应关注大众群体消费行为相互影响方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2 )从文化产品供给者的管理来看,文化管理工作者应该密切注意各类文化产品供给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要考虑其名誉动因(个人名誉和社会效应)和经济动因(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支持。文化管理工作者对文化产品生产者负有规范管理和指导、引导的职责。(3)从文化市场的独特性来看, 文化管理工作者应对文化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市场规律的独特性有较深切的认识。A.促进文化产品对广大消费者的外部影响和感染渗透功能。B.坚持百花齐放与扶持各类精品相结合的指导思想。C.随时注意调整国家文明建设需求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的主次关系和比例关系。D.既要借鉴市场学理论,又要坚持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取向。E.抓好文化产品的质量评价和市场导向,通过政策和奖励向文化精品倾斜,以利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升华(14)。

2.文化市场的管理思路。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文化市场管理。 (1)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来规范文化市场。要把市场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应尽快出台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有关职能部门能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规范文化市场,使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2 )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管理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有权通过法规政令所赋予的职责,用经济手段干预市场。要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让更多的进步、健康、文明、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市场。要按照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效益、经济核算、经济责任等措施,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3)要运用行政手段干预文化市场。 政府应着重于宏观调控、正面引导和对非法经营活动的取缔和打击,着重于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使文化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要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东西进入文化市场。(4 )要运用宣传舆论、教育手段引导文化市场。要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通过政府行为,运用各种手段,正确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引导文化市场的消费走向和审美取向,从而推动文化市场在有序中繁荣发展(15)。

五、文化产品的两种效益关系问题

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相比,具有特殊的属性和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1.文化产品从其生产过程来看,具有双重特性。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和物质两重属性,精神属性为其本质属性。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不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取决于其精神内容的社会属性。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功能表现为:(1)文化产品具有认识、教育、审美、 娱乐等特性和功能。(2)文化产品的内涵是社会遗传的一种形式。(3)文化产品的内涵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存在一致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表现为,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两重性,而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如何充分促进两种效益的统一而避免矛盾的消极一面?这就要求:(1 )应通过提高人们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的途径来实现两种效益的最佳结合。(2 )应改革文化体制,建立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双效益的文化产品。(3)要培育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让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4)对于那些社会效益好的公益性文化产品, 国家应采取重点扶持政策,以保证它的有效供给和最佳发展(16)。

要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商品性、非商品性的二重属性。文化产品具有商品性的一面,在市场中有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的实现往往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才能得以实现。但文化产品又有非商品性的一面,其特殊属性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文化生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完全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本质而言并不等同,两者相背离的情况普遍存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又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反映在两个效益关系上,就会出现背离——统一——背离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促进两者的平衡与统一。文化生产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力求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17)

六、文化消费的特点、作用及导向问题

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一个整体过程。文化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消费活动。

1.文化消费的基本特点为:(1)文化消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消费整体上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2 )文化消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不同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不一样。在社会主义时期,文化消费具有全新面貌和丰富多彩形式。(3 )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文化消费层次由娱乐性向陶冶性提高,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层次将越来越高(18)。(4 )消费选择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由盲目消费和好奇消费心理转向能自觉选择健康性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这种积极消费又能净化精神并形成良性循环。(5)文化消费习惯性、传承性和弹性很大。 在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在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各种文化消费中仍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19)。

2.文化消费的主要作用:(1 )文化消费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文化消费可通过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优秀的文化产品引起消费者的思想升华。(2 )文化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和改善消费结构、建立合理生活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3 )文化消费能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消费过程本身是自我价值逐步实现、自觉培养和发展个人多方面能力的过程。发展文化消费,可使人们增长知识、智慧和才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全方位的文化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高尚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20)。

3.抓好文化消费的导向:文化消费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消费,要把握文化消费的正确方向。(1 )要多生产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做到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要做到传统与创新、高雅与通俗、自娱性与公益性、教育与娱乐相结合。(2)加强文化消费领域的管理,运用法律、 经济、行政等手段来维护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管好书籍报刊、影视音像和娱乐业的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3 )加强对文化消费方向和层次的引导,对消遣型娱乐文化消费引导向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着力点放在引导到发展型、智力型和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消费上(21)。

纵观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索要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面,做好超前的务实的研究,以指导我国跨世纪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研究应着重于文化资本在生产和消费系统结构中的经济价值的考察和分析,它是一种利益关系。从精神价值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系,它是一种文明状况。从当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发展,关键在如何把握和协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22)。今后文化研究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从外部视域来看,要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包括社会的、时代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和条件),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与其他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信产业等)的关系。从内部视域来看,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包括产业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的一般规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规律),产业自身规律与文化自身规律的关系。要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各自的规范要求和相互关系,公益性文化产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要研究文化产品生产中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文化消费中满足和提高的关系。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看,要研究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结构、管理等方面系列改革。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要进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西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等等。专题研究宜深化、细化和务实化,既有理论深度和创新性,又有对策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以利于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切实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1999.2.29

标签:;  ;  ;  ;  ;  ;  ;  ;  ;  ;  ;  

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进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