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研究中的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_科学论文

现代德育研究中的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_科学论文

现代德育研究中的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德育论文,人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人文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是现代德育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论。前者是在人文科学的土壤上孕育形成的适合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论。后者则是在自然科学土壤上孕育形成的适合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论。现代德育研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但人文性并不否定科学性。人文方法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科学方法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现代德育研究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德育研究 科学方法论 人文方法论

人文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是指导现代德育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论。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文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其实质和内容是什么,它们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究竟具有何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在现代德育研究方法论理论中尚未解决。这不仅是理论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影响现代德育研究的科学性。故本文试作初步探讨如下:

一、人文方法论及其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的意义

(一)人文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人文方法论是关于适合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论。人文科学是人文方法的应用对象,是我们把握人文方法论的基础。它来源于拉丁文(humamitas),意为人性、教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使用它,原指有关人的学问,以区别于自然科学。后来其涵义几经演变,现已成为被中西方学术界普遍接受并广为应用的概念,但对其界定仍不尽一致。概括起来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以普遍的人性为基调的学科,如哲学、伦理学、美术、逻辑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广义指以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诸多学科,除上述人文学科外,还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本文指的是狭义的人文学科概念并与自然科学概念相对应。人文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功能,即以主体人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丰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这就决定了人文方法论的特殊性。

人文精神是人文方法论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人文科学基本思想和实质的体现,是我们把握人文方法论的一把钥匙。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涵义。我国当代哲人萧焜焘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很难有确解,因为它基本属于人类的意志感情范围。意志感情等非理性的精神因素很难用言辞概念作出恰当的表达。言辞的滞碍性、概念的凝固性,只能使意志行为的历史僵化,使感情之流枯竭。因此,对意志感情的描述与表白往往是模糊的。模糊,在这里没有贬义,它恰好克服了精确性所导致的滞碍凝固,支离破碎的后果,引导人们从整体流动、圆融恒变的真实状态把握对象。但,是否把握了其内在真髓呢?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如果确能得其要领,似有所悟,便觉振奋激昂、情趣盎然。它未必使你在理解上增加什么,却使你灵魂净化、豁然贯通、意志飞扬、感情奔放。这种意境正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1]我理解萧先生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以下两点:一是对人文精神不能用知性思维的方式下定义,知性思维往往使概念凝固化;二是强调精神、动力、激情、意境是人文精神的真髓。此乃为当代人文精神应发扬的精神之一。

从历史上看,首先,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各有其不同。萧先生认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步摒弃知性思维、科学意识,高扬主体性和非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讲来是:面向人生、追求真理——人性觉醒、捍卫人权——突出主体、反求诸已。西方人文精神虽然接触到了人:恢复人性、突出个性、捍卫人权,强调人类尊严应该受到尊重,但只停留在经济、政治、法律范围,并将理智与意志情感绝对对立起来,因而不可能圆满体现人文精神。当代人文精神只能弘扬其积极的方面。那么,中国人文精神是什么呢?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认为:人文基本精神在于“反物化、反僵化。”“反物欲!”“反僵化”,是对准科学主义思潮的。“时风中的理智主义只承认‘经验事实’为学者的唯一对象。而研究这经验事实的机能就是‘理智的分析’。理智主义者在主体方面,只承认‘理智分析’。因此,他们只成了理智一元论,科学一层论。在主体方面,理智活动以上的情意心灵乃至理智本身的内在根源,他们不视为学问的对象,也不承认这里有大学问在。”[2]“这种僵化也是以窒息人性、正义、理想、价值之开发,转而成为价值观念之泯灭。”[3]于是,他提出价值观念之开发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其次,近代人文精神与当代人文精神也有其区别。有学者指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格发展等方面,近代人文精神主张征服、掠夺自然;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无政府主义;相互竞争,强者生存;以智力发展为主。而当代人文精神主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注意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相互合作,社会关怀,同情弱者;知情意平衡发展。显然,后者是我们应提倡的人文精神。

概而言之,虽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主体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个性,弘扬人性,这即是当代人文精神的主题。

人文方法是人文方法论的具体内容。人文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现象学方法、精神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发生学方法、传播学方法、解释学方法、接受学方法、直觉方法和前进——追溯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质上是一类直接的解释性方法,其中体验和理解是它的两大法宝,直觉性和偶然性是它的特征。

现象学的方法是以主体意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体意识的反思,而达到对客观对象认识的一种方法。它强调间接知识要以直接知识为基础,提醒人们正视意识自身的主体性结构。

精神分析法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潜意识理论及其后继追随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阿德勒的“行为反差形式”、霍尔妮的“个性类型”、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弗洛姆的“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等一类理论及研究方法构成了精神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剥去乔装改扮的种种曲折反映的潜意识的表现形式,通过诸如梦、遗忘、笔误、口误等日常生活的心理现象,或者通过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艺术作品等社会精神文化的升华形式,揭示隐秘于其中的性欲、情绪、愿望等深层面潜意识活动。这种方法对于探索人类意识的内在结构有应用价值。

结构主义方法,也是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发展中影响与日俱增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思想有二:其一:在系统中,关系在方法论中起决定作用;其二:同时性比历史性在方法论上占首要地位。也就是说在揭示了研究对象共同存在的各个部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之后,才可以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发生学的方法主要用来研究关于主体意识的各种具体形态的初始状态、生物学基础、内外因作用、起源机制等问题。它是对人类认识和精神生产的生长点进行动态的、实验性的综合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从发生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文学说的问题,如对儿童道德行为发生发展的临床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实例。

解释学方法被称为“沟通心灵间距离”的现代人文科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指现代研究者正确地理解已有的理论思想文献所蕴含的内在信息,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的方法。由于思想的客体,即已有的文献和论述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可分割。因而,具有自己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视野”,这给现代研究者的理解造成了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使已有思想变得难以理解。解释学方法要求现代研究者依据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并按传统文化构成自己“理解的视界”,去观察和把握文献中的思想内容,使过去和现在的两个视界融合起来,从而产生或创造出新的思想。所以,解释学方法不是对过去文献的简单注释和诠释,而是在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性思想。

接受学的方法则是解释学方法的具体发展。这种方法要求现代研究者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知识经验体系,以及现实实践的需要,对历史文献进行选择、阐释和整合,在“接受”的基础上产生和创造出关于文献的新含义。虽然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学研究中,但对于历史上的所有“经典之作”的继承接受和发扬都有意义。

总之,上述人文方法(包括其它未加简介的方法)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以研究主体意识发生发展为主的有机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经验与内省相结合,移情与反观相结合。其中,现象学的方法是人文科学入门和确定其研究对象的方法,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是对主体意识的静态分析方法,而发生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和接受学方法则是针对主体意识进行动态研究的方法。它们共同体现了当代西方人文科学的主体化趋势。

(二)人文方法论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人文方法论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的特殊意义有二:

1.为现代德育研究指明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德育活动的主体是人,德育的结果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心理行为特征。所以,现代德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德育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人文科学。这就决定了现代德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文研究。

人文研究首先要坚持人文精神。当然,现代德育研究要坚持科学的人文精神。具体言之如下:第一,以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的个性,弘扬人性的优点,培养个体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研究主导思想。同时,要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关心合作,尊重科学等新人文精神渗透于现代德育理论之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故尊重人,理解人是开展德育研究的前提。人、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个性的存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个性特点亦不同。德育研究不应该忽视这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在规范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方法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人缺乏的也是现时代强烈呼唤的良好道德品质;保护自然和环境,学会关心合作,尊重科学是时代精神之一。现代德育研究对此应予以充分重视。第二,重视价值观念的研究,这是人文科学的共同旨趣。有学者将德育研究区分为哲学型、科学型和工程学型三种类型[4]。哲学型指的是用哲学的总体性思维、辩证发展性思维、具体历史性思维在中西古今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上寻求和把握当代中国德育建设的价值取向、方法论取向。科学型的德育研究指的是在经验观察和各种经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德育基本规律的探索及其理论概括。工程学型是指对德育实施操作的研究,它包括对德育操作和总体思路的可行性研究,对德育操作技艺流程的研究以及对德育操作效应的研究。对现代德育研究来说,这三种类型研究都迫切需要。但就三种类型比较而言,哲学型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德育研究中的价值观念问题具有定向、指导和导航的作用。价值观念问题不解决或以错误价值观念作导向,就会使具体研究迷惘或误入歧途。目前,我国的德育研究对价值观念的研究仍重视不够。第三,要以人性作为现代德育研究的切入点,审视现代德育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据此寻求现代德育的策略,构建现代德育理论。人性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无视人性或回避人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人,也就无所谓真正的人文科学。对于德育理论构建来说,人性是确立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以及德育策略的依据。但以往的德育研究却忽视了这一点。

2.人文方法是现代德育研究的重要方法。德育的主体是人,人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道德教育实质是社会的精神教育,它必然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一定文化规范的支配。故现代德育研究离不开对人,尤其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认识。研究人不同于研究物:一方面,被研究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与其言行具有不一致性。另一方面,研究主体不可能成为冷淡的、平静的、超脱的研究者,不可能脱离一定价值观而作纯技术的研究。所以,在现代德育研究中,通过历史的与现实的、体验的与内省的、移情的与反观的、直观的与顿悟的非逻辑方法,以准确地理解、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从而探究现代德育是什么、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等问题,这是与研究对象相符合的、客观的科学研究,决不能简单地冠以“唯心”二字。

当然,也不能将上述各种具体的人文方法全部机械套用于现代德育研究的任何课题中,将一般的人文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德育研究中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和再创造。

二、科学方法论及其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的意义

近年来,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诸领域,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对科学方法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要求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精确化和定量化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德育研究实证化的追求,无疑有助于增进研究者的科学意识和研究的科学性。但是不了解科学方法论的实质,不顾德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生搬硬套地滥用规范,就会使德育研究的科学化走向反面。

(一)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与人文方法论不同,科学方法论是以自然科学为源头和范型,在科学文化土壤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关于适合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论。自然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它所关心的主要是自然规律和事实,目的是使人类获得关于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以改造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非人性化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研究者的意愿和情感等主观上的影响。

自然科学研究必须以某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为前提,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和灵魂。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也有学者主张:坚持自由探索,凭科学事实立论,视科学发现为人类共同财富,尊重他人贡献和敢于承认错误,就是科学精神。[5]还有学者认为,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合作、献身等,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6]中国当代科学家周光召先生认为:“科学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7]笔者认为,上述种种关于科学精神的不同概括无所谓对与错,都是科学研究应提倡和发扬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怀疑”和创新。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它要求研究者要具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怀疑”、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怀疑和创新就不会有新理论替代旧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生命力,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就会萎缩。正如美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所强调的那样,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即物质上的便利,这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所谓科学方法就是在严格的科学条件限制之下,通过严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各部分之间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由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规律性认识的方法。科学方法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法体系。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所自觉遵循的一般研究程序。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是规范化的。一般来说是一个从经验(观察)——理论(假说)——经验(实验、检验)——新理论建立的循环上升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程序包括以下七个步骤:1.观察事实;2.形成问题;3.收集并分类为更多事实;4.抽出法则;5.形成假设;6.考验假设;7.再考验再陈述该理论。第二是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获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实验法。自然科学的实验主要是“实验室实验”。可以说,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繁荣领域是“实验室研究”,一定程度上说,实验室是制造科学的场所。自然科学的观察是完全客观的,研究者的情感、愿望等能从观察中排除。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有着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例如,从原始的肉眼观察到近代的仪器观察,从单纯的观察到实验中的观察,从直接实验到模拟实验。处理信息的方法,包括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推理方法。第三是自然科学理论中广泛采用的形式化和数学化的表述法。形式化是以抽象、简明、精确的逻辑形式表述理论而数学化则是用简明扼要的数学语言表述理论。

(二)科学方法论在现代德育研究中的意义

科学方法论对现代德育研究即具有指导研究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提供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实践意义。这主要体现为在德育研究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研究一般的程序,追求理论建设的科学规范化和引入、改造、创造具体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

德育研究是探索德育规律并用之于实践的科学研究活动,德育本质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德育研究者必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现代社会的德育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切德育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无视现实或者回避现实中尖锐的矛盾问题就不是坚持科学精神,只看到光明的一面,也不是科学精神。现代德育研究者应从复杂的德育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空洞的理论出发来研究德育问题,不是从表面现象引出理论而应该从内部矛盾、内部关系及广泛的外部联系上来揭示德育的本质,这才是我们应坚持的科学精神。研究者应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来研究问题,而不是从适应某种临时需要上来研究问题。在研究中,研究者要具备坚持真理的宝贵精神,敢于怀疑“定论”的东西,敢于向权威、向传统挑战,当然这需要以艰苦的研究探索为基础。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德育研究就没有生命力。

人类的任何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都具有相对性,所以在各种科学研究中都应遵循实践(经验)——理论——实践(检验)——新理论的研究程序。德育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也必须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不断有新进展。在德育理论的建设上,也应努力使理论具有构造性、清晰性、可检验性和预见性。虽然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做到这一点,但至少也是努力的方向。在理论的表述上,德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不同,难以达到高度的形式化和数学化,但在研究中加强测量和量化分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理论的表述则尽可能做到简明、准确和具有高度的逻辑结构性也是可以做到的。

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已被引入德育研究中,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并经过研究者的改造和再创造后具有了新特点,如实验法偏重于教育自然情境实验,实验设计偏向于多因素准实验设计等等。在现代德育研究中机械地引入和照搬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这些方法和技术必须经过改造和再创造才能适合德育研究。

综合上述,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在现代德育研究中是统一的但不是同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二者虽然强调的精神内容不同,但并非对立。现代德育研究既需要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精神,只有同时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才是符合德育研究对象特殊性的科学研究。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是互补的。就整个德育研究来说,既需要科学方法,也需要人文方法,研究者应根据课题性质选择与之相符合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德育研究中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本文于1996年4月12日收到。

注释:

[1][2][3]萧焜焘:《知天·达人·通变》,1995年9月“市场经济·科学主义·人文精神”学术会议论文,第8页,第10页。

[4]朱小蔓:《理论德育学的建构——论德育研究的三种类型》,《德育信息》,1995年第1期。

[5]杜时忠:《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期。

[6]《教育信息》,1991年2月25日第1版。

[7]《中国教育报》,1996年3月14日第4版。

标签:;  ;  ;  ;  ;  ;  ;  ;  

现代德育研究中的人文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