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论文_苟代玉

苟代玉

【摘 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乌头碱中毒并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其中43例采用胺碘酮治疗,列为胺碘酮组。37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列为利多卡因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患者治疗48小时内有39例转为窦性心律,占90.70%,复律后稳定患者33例,占76.74%。利多卡因组48小时内有27例转为窦性心律,占72.97%,复律后稳定患者21例,占56.76%。胺碘酮组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心动过缓1例、血压下降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 对利多卡因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2例、心动过缓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及时相关治疗均好转,未造成严重后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的治疗,并且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胺碘酮; 利多卡因; 乌头碱中毒; 室性心律失常

乌头碱是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为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在我国民间常用川乌,草乌,附子来治疗腰腿痛等风湿类疾病。如果配制不当或用量过大、误食均可可引起乌头碱中毒。患者一般表现为舌麻,唇麻,肢体麻木,全身紧束感,乌头碱中毒时常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80%-100%[1-3]。所以对于乌头碱中毒患者的处理不仅要行洗胃、导泻、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还需密切关注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则立即实施救治。乌头碱中毒引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关键是及时使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I类和Ⅳ类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性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重视。我院对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乌头碱中毒并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43例采用胺碘酮治疗,列为胺碘酮组。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8-77岁,平均(50.22±2.13)岁。37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列为利多卡因组,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49.71±3.23)岁。

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洗胃、导泻、肌注阿托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胺碘酮组患者静脉推注胺碘酮150-300mg,然后以1mg/1min的速度静脉滴注6小时,随后以0.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直至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口服胺碘酮0.2g 2次/日,逐渐减量停药。利多卡因组患者静推利多卡因50-100mg,然后以2mg/lmin静滴,直至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逐渐减量停药。

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出现血压<90/60 mm Hg 或者Q-T间期较前延长≥25% 或>0.5 s或心室率<60 次/ min 则停止用药。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48小时内室性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药物减量或者停药后又转为心律失常的患者的情况以及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组患者治疗48小时内有39例转为窦性心律,占90.70%,复律后稳定患者33例,占76.74%。利多卡因组48小时内有27例转为窦性心律,占72.97%,复律后稳定患者21例,占56.76%。胺碘酮组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心动过缓1 例、血压下降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 利多卡因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2例、心动过缓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及时相关治疗均好转,未造成严重后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乌头碱是川乌、草乌、附子、一枝蒿等乌头类植物所含的剧毒成份。口服 0.2mg乌头碱即能使人中毒,乌头碱致死量为2—4mg。川乌的毒性很强,临床上常因为误服、过量使用、使用生药、煎煮时间过短而导致中毒。乌头碱中毒后 常出现不同程度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及胸闷、口舌发麻、颜面及四肢麻木、乏力、视物模糊、出汗、流涎等症状。乌头碱中毒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和不同形式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有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乌头碱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重者因延髓的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最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乌头碱中毒的心血管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乌头碱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大量乙酰胆碱,抑制窦房结功能,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出现窦性心律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严重者窦性心律停博。同时,乌头碱也可抑制房室结产生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产生折返而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乌头碱直接作用于心室,使心室内异位起博点的兴奋性增高和产生折返激动,形成单源或多源多形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则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及时有效转复为窦性心律对乌头碱中毒患者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4.5]。它可以延长心脏电生理传导的有效不应期,抑制心房以及心肌传导纤维的Na+离子内流,从而降低电生理的传导速度。利多卡因常常当做局麻药物,广泛用于临床中,它在低剂量时,可促进心肌细胞内K+外流,降低心肌的自律性,而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但是对于两种药物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相关报道较少,我院对于胺碘酮以及利多卡因治疗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做了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见,胺碘酮治疗48小时内有39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占90.70%,复率后持续稳定患者33例,占76.74%。使用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仅有72.97%的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而能够持续稳定为窦性心律的仅占56.76%。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利多卡因,不仅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效果好,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的稳定性。胺碘酮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心动过缓 1 例、血压下降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 利多卡因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2例、心动过缓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及相关治疗均好转,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见胺碘酮以及利多卡因使用过程中有较好的安全性。

总之,胺碘酮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由于利多卡因的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效果好并且稳定性好,而且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红.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救治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 197-198.

[2]尚云波,孙海燕,刘静等.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5): 441-444.

[3]王磊,赵光举,李萌芳等.急性乌头碱中毒脑损伤机制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4):289-293.

[4]Rodrigues, M.,Alves, G.,Rocha, M. et al.First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amiodarone and desethylamiodarone in human plasma using microextraction by packed sorbent (MEPS) as sample preparation procedure[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2013,913/914: 90-97.

[5]买泓,赵刚,吴雅莉等.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7):1031-1032,1035.

论文作者:苟代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论文_苟代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