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_张恨水论文

20世纪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_张恨水论文

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年代论文,张恨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0)06-0088-03

90年代发表的研究张恨水的学术论文共有82篇,(注:本文所统计论文采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发行的省级以上报刊。)专著共计8部。(注:本文所统计著作采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发行的《全国新书目》。)从数量上看,较8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质量上看,也较80年代有显著提高,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但研究新问题的论文明显增多。研究领域有扩大趋势,小说研究继续成为热点,对其散文、诗词和新闻诸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增加;从研究主题看,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成为重点,有关论文达10篇占全部论文的12%。

90年代的张恨水研究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方法论受到重视

1988年,徐传礼发表的《关于张恨水研究的两大问题》中提出:“新时期美学与文艺学的方法论研究现状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在起点较低,起步甚晚的张恨水研究中,自觉尝试运用新方法的成果却微乎其微。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一切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有心人,都来重视并实践研究方法的增新,不断提高研究方法本身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注:《张恨水研究论文集》第78页-10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引起了张恨水研究者对方法论的重视。1994年范伯群发表了《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一文,提出要把张恨水研究与通俗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他认为“张恨水是通俗文学大师,研究张恨水的作品,不仅仅在于赏析、阐释、开掘他的思想和艺术性及其社会效应,评价他创作的得失,借鉴他的创作的历史经验,我们还应该通过张恨水的研究,探究通俗文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诸如“张恨水作品的美学特征与市场效应之间为什么能达到辩证的统一;在艺术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制约下,他为什么能应付裕如?张恨水作品与中国传统民族美德的宏扬之关系,也是一个涉及到与广大民众进行心灵交感的大问题”。并且从审美的角度,指出“新文学的作家侧重于新道德的探索与建立;通俗作家侧重于发扬传统民族美德及对若干民族陋习和不合理因素之改造,通俗文学的自在自律的运行规律和审美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不可能由哪一位评论家靠苦思冥想在主观臆测中得到答案。而是要从大量的作品,若干重要的作家,特别是象张恨水这样的创作宏富的大师级通俗作家的研究中,从流派兴衰嬗变的轨迹中,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概括提炼以至升华为理论”。(注:范伯群:《张恨水研究与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1998年,孔庆东在《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一文中从文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张恨水与新文学的关系。他认为,张恨水与新文学的关系,在今天看来恐怕要比他的作品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通俗小说和新文学小说互动发展的轨迹,以及张恨水在其间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总之,现代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理论建设都要向张恨水研究“索取”许多从创作上升为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张恨水研究方法的深化也为现代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石。

二、“四新”论文明显增加

所谓“四新”是指“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四者兼备最好,但至少要有其一。90年代张恨水研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四新”论文明显增加。1994年,张凉发表的《张恨水与琼瑶言情小说比较》是近年来研究张恨水言情小说的一篇力作。文章比较了张恨水与琼瑶相同之处是“他们讴歌的爱情,都或隐或显地指向了人类价值观念中最深刻最基本的方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为读者提供了一方任感情自由驰骋的天地,人类共有的情结在这里得到提纯升华并因而获得广泛的回响”。同时,从精神内涵角度比较他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指出,“同是言情小说,张恨水与琼瑶却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言情小说。就其摄取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方法而言,张恨水是将社会小说的成分纳入言情小说的,具有‘世情小说’特征,琼瑶的小说则主要体现‘纯情小说’特点,言情描写重在人性的开掘,与张恨水凸现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反而有意淡化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或将社会历史背景推至爱情故事背后,在一个或数个家庭中编织故事。爱情故事由于无法借助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来推动发展,只能最大程度地依赖于人物的性格冲突”。(注:张凉《张恨水和琼瑶言情小说之比较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1993年,徐永龄发表的《透视作家心灵世界的窗口:论张恨水散文〈山窗小品〉的主体意识》,是近年来研究张氏散文的力作。他认为,这本书多角度地表现了作家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同时在写作水平上也达到了散文艺术的极致。具体说来,它体现了:1、鲜明的社会意识。2、朴素的平民意识。3、崇尚自然美、诗情美、绘画美和意趣美。

1993年,汪青松等发表的《读者至上意识与爱国民主精神:论张恨水新闻实践之内涵》一文是对张恨水新闻实践进行的研究。该文认为:张氏办报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与我国人民的前进步履相一致的,那就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他在长期的办报生涯中始终体现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读者至上意识,那就是深入生活,注意客观报道,反映读者呼声,并带头自撰作品,努力提高报纸副刊的可读性并积极拓宽稿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广大读者。

1998年,俞乃蕴发表的《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是研究张氏诗词的力作。他认为:“张恨水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璧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表现为:“朴质,大巧之朴;辛辣,一串红红的辣椒;真情,肺腑间流淌的诗”。(注:俞乃蕴:《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江淮论坛》1998年第2期。)

三、“四个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徐传礼在1994年10月间召开的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今后张恨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即1、总体研究(关于张氏及其全部作品的整体研究);2、分体研究(关于张氏生平与创作的分类或专题研究);3、现实研究(关于张氏其人其作现实意义的研究);4、比较研究(关于张氏其人其作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专家们经过5年多的努力,“四个方面”的研究均有进展。

1997年,宣奉华发表的《张恨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从文化史的角度,阐述了这位文化巨匠的绚丽风采。他认为张恨水是一位进步的文化人,是现实主义文学家,全能的新闻事业家和驰骋于雅俗之间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1999年,康书献发表的《张恨水〈过渡时代〉的描写艺术》,从微观上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即幽默含刺的讽刺艺术;细腻、准确的心理描写;俗中见雅的语言艺术。同时探讨了张恨水的小说如此备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1997年,吴家荣发表的《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张氏这部代表作的一篇力作。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认为这两部家族历史小说,都借一个典型的官僚贵族之家的盛衰变迁,力图反映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其次,两书在立意上,都试图揭示封建官僚家庭后继无人、封建官僚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这正是《红楼梦》与《金粉世家》巨大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两书震撼读者心灵的深刻内因。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张恨水也像曹雪芹一样,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反对脸谱化创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最后,在艺术表现上,也明显见出张恨水刻意追求并学习《红楼梦》写作技巧。在结构上,张恨水成功地借鉴了《红楼梦》缜密的网状结构方式,使《金粉世家》成为一个首尾呼应、自足的生命整体;在环境描写上,《金粉世家》也像《红楼梦》那样,努力将景物描写与刻划人物性格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像传统小说,为写景物而写景物。(注:吴家荣:《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期。)

四、学术批评有所加强

自《啼笑因缘》问世至文化大革命中,张恨水一直被指责为“鸳蝴派”后继者,不断受到贬低、轻视乃至批判、声讨。80年代中期又突然升格为可于鲁迅“双峰对峙”的通俗文学大师,他的作品长期被打上“黄色”的印记,而今又被赞誉为在反动派高压下,“石头缝中”生长起来的佳作。褒贬反差强烈,是非众说纷纭。造成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左倾文艺思潮的干扰,也有亲朋的偏爱,人们的逆反心理也在起作用,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张恨水是一个复杂的人,其创作又有一个多变的过程,只有把张恨水放回自己的时代,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感情,并在斗争中不断自我完善,个性独特的创作主体来加以考察,只有把张恨水放在文学史的座标上与其他作家相比较,才能发现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和主体局限。

90年代以来,张恨水研究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地评价张恨水及其作品。徐传礼认为,张恨水是一位章回小说、平民小说大家、精进不已的文艺通才、著名的全能报人和爱国文化名人。1994年,程仁章发表的《张恨水现象与民族审美文化》一文,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张恨水文学效应及现象产生的原因。他认为,1、接近现实生活的民族审美文化哺育了张恨水,使张恨水赢得了广大的执着于现实生活的中国普通读者;2、实事求是的民族审美文化孕育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它恩惠了张恨水的创作,使它获得了真实美的品格。1997年,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张恨水的评价是较为全面和公正的:“张恨水50年的写作生涯,100余部小说的创作实绩,留给文学史的话题是丰富的。人们可以充分肯定张恨水对传统章回小说所做的成功改良,也可以尖锐地透视他‘迷恋骸骨’的怀旧心态;可以注目于抗战前后张恨水追随时代的创作变迁,也可以寻求晚年张恨水才情不复的内外情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作家容易失去自我的年代里,张恨水自觉地保持着独有的人格和文品,可以说,他基本上克服了两种时弊——新文学中的极端主义倾向与俗文学中容易出现的那种庸俗的媚世心态。张恨水的文学创作包容在长期的报人生涯中,他看取社会和人生的视点与眼光尤其不同于那些从日本、欧美留学归来的作家,后者在新文学之初便成为创作中坚。张恨水与中国的社会世情有更为复杂的关联。他的小说没有过多的社会目的,卸去了沉重的启蒙负荷,比其他作家更关注读者的接受,加上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诗文、轻小说的传统文学观,使他能够相对轻松地操持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也相应地变得轻松可读。这在一个方面使小说回归了本性,即小说的‘俗’与叙事、娱乐功能,同时也使小说失去了不少承担文化道义的精神。在历史、文化与审美三者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的时代里,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其实都是部分的成功,在他们中间,张恨水终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注: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90年代张恨水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袁进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他的许多方面还很少触及或者未能深入。例如:张恨水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至今影视界仍有兴趣不断改编他的作品。不仅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这就需要研究张恨水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小说的男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组合上加以分解、分析。……张恨水小说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不仅妇孺皆知,而且能够打动高层次的读者。老舍曾称张恨水为“中国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能够做到“妇孺皆知”,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到底有什么特点,与新文学家有什么不同?似乎还没有人象分析白居易的诗那样揭示张恨水小说的语言特征。张恨水曾受到佛教影响,看过不少佛经。如果将佛教对张恨水小说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作一比较,也可从一个方面看出张恨水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注:袁进:《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综上观之,有关张恨水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粗线条,宏观研究过多,精细的,微观研究太少的问题。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张恨水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着重研究张恨水的创作成就和经验与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创新;二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地区文化、风俗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和渗透。好在张恨水的作品已经被陆续翻印出版,63册70种的《张恨水全集》已经问世,他的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张恨水研究与中国文学研究也都在愈加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张恨水及其作品将会有更多新的认识。

收稿日期:2000-03-11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张恨水研究述评_张恨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