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选择的角度找出语言欣赏的“点”_文学论文

如何从选择的角度找出语言欣赏的“点”_文学论文

如何找准自选角度赏析语言的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找准论文,角度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解读语言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和肌理,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才能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欣赏品味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中考题中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考查。

一、考场传真

综观2008年的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赏析题,自选角度品析语言的颇多。有的要求考生从所给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点评;有的要求参照所给的示例品析句子;有的要求品味词语的妙处;有的要求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有的要求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要点评。这些自选角度品析语言的考查,突出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的课改理念,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语言积累,展示灵动的思维空间。

例如,南京市2008年中考第20题: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考题不难,但得分率不高。第一句有些考生从侧面描写或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有的从夸张、排比的修辞角度赏析,还有的洋洋洒洒写了近百字,但未得1分。例如:母亲的身体艰难地孤单地在水田里移动,在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看得清清楚楚。她所能到达的田地,秧苗触碰到她的手指挺拔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表达秧苗们似乎懂得了母亲的深意,好好地成长。第二句有的考生抓“不是……而是……”关联词进行赏析,还有的抓“弯腰”“移动”进行赏析。综观这些失分答案,都是没有找准品“点”。

二、品“点”探寻

怎样找准品“点”,揣摩品味新异传神或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呢?这就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解题时要精读,细读,“十目一行”式地读,逐段逐句逐字,深研细钻,从下面几“点”入手进行赏析,品味它们的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等。

(一)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或形象、或生动,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自选角度赏析语言题,有不少可以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

例如,上面提到的2008年南京市中考第20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而“一行行”“整齐匀称”则突出了母亲插秧技术之高,“像块绿色的地毯”用比喻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答案中的“生动形象”体现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特点,“秧苗的动态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等结合语境,具体地写出了修辞的表达效果。

又如长春市2008年的一道语文中考题: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道题仅提出了一个广角——语言表达,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是捷径。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

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例如武汉市2008年的一道考题,对“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一句的赏析,应抓“弯”“放”这两个动词,它们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特点。南京市2008中考第20题的第二句也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三)分析人物描写,品出形象美

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主要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感悟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例如福州市一道考题,对“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一句的赏析,“筋疲力尽,脸色蜡黄”运用了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

人物描写中不能忽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经常用到细节描写。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2008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对细节的品析,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08年的一道考题:你觉得文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试说说理由。答案中的“伊瑞克从我的怀里扑向那个老人,他温顺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老人肩膀上”,是令考生感动的细节,因为这个细节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这种爱是人世间真情的传递,是彼此心与心的相融。又如2008年浙江金华中考第六题: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中的一个细节是: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这一细节描写赞美了母亲的好强品格。

品“点”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可从句式特点(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写作手法(动静相衬、虚实结合、调动多种感官、伏笔照应)、蕴涵哲理等方面找点。例如金华市2008年的一道中考题,对“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一句的赏析示例: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找准了品“点”,还要赏析到位,这样才能含英咀华品出味道。要赏析到位,就应该有语境意识,要紧扣作品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如乐山市2008年的一道中考题:赏析“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赏析时应先解释“轻信”的原意,它指轻易相信。再结合语境赏析,这里指小岛快乐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轻松地以为这只是暴风雨对自己的又一次洗礼,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破坏。这个词语将小岛拟人化,写出了小岛的美丽与坚强。这样既解释了“轻信”的本意,又结合语境,将“轻信”一词放到小岛迎接暴风雨到来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品析,同时结合了小岛的性格特征,赏析非常到位。又如丽水的一道考题,对“每一次月出,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激动我的心弦,然后又抚慰我的心灵”的赏析示例:“每一次月出”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句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每一次月出”的美妙所在和作者对它的独特感受。画线的句子很好地体现了结合语境的品析方法。

三、高考追踪

追踪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发现不少的考题涉及到语言的赏析,并且以自选角度赏析居多,赏析的角度与中考大同小异。有的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有的从修辞手法,有的从表现手法,有的从关键词语运用,有的从句式的特点赏析,鉴赏作品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总之,高考试题中的语言赏析有不少中考的“痕迹”,可见中考和高考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统一于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下,只不过高考比中考的语言赏析层次更高,境界更远。我们找准了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自选角度赏析语言的品“点”,对提高学生的中考高考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  ;  

如何从选择的角度找出语言欣赏的“点”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