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上涨分析及政策建议_货币政策论文

当前物价上涨分析及政策建议_货币政策论文

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的分析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情况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我国2003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情况及其走势的分析和判断,首先需要从总量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就物价波动的内在原因作考察,并就货币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进一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从货币层面对价格波动性质作出判断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转轨阶段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征及其客观要求,以及近来宏观经济所历经的通货紧缩过程等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外部条件对当前的总量供求关系、货币供求关系以及物价波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在资产市场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不能忽略资产价格波动对需求、供给和货币等宏观经济因素的作用。

一、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003年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食品价格推动的。根据统计局的测算,消费物价上涨1.2%中,食品价格上涨1.12个百分点。现在的问题是,粮食价格为什么会出现大幅上涨?这样的趋势是否会继续?

从基本需求和供给看,粮食价格上涨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供给方面是主要的。从粮食供给来看,2003年我国粮食呈现出供给不足的迹象。其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减产。全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40公斤左右。二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暴涨,并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三是全国粮食库存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据估测,仅农民工每增加1000万人,就需要增加约30亿公斤商品粮供应。而且,由于粮食需求弹性较小,即使较小的供给波动都易导致粮食价格大幅波动。

2003年生产价格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部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推动的,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则是由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拉动的。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平均在30%左右,而地方投资增长则高达40%左右。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进入这一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将大幅增加,投资迅速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将显著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投资扩张有其必然性。其主要表现: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入大额消费品消费阶段,这对重化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重要的拉动力;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直接的推动力;三是社会结构转型,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不断形成新的投资机会。但从供给方面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在短期内呈现出一定的供给刚性,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2003年物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我们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资产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来考察,其中资产价格主要包括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2003年房地产资产价格上涨较为显著,四个季度的土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8.5%、7.1%、8.8%和8.9%,而房地产销售价格分别上涨4.8%、4.9%、4.1%和5.1%,房屋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7%、1.9%、1.8%和2.2%。可见,房地产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销售价格的上涨,而租赁价格相对平稳。通常,房地产租赁价格较少地受到资产投机的影响,包含的泡沫成分较小,因此能更好地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进一步从我国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来考察,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供给增长很快,而商品房空置率却居高不下。这样看来,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一方面是由土地价格上涨推动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具有投机性泡沫膨胀趋势。

2003年股票市场继续保持低迷态势,全年价格相对平稳,整体较2002年有所降低。股票市场价格本身和商品市场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股票市场的低迷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结合在一起,就值得关注。根据我们的研究,房地产市场价格和股票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可能表现为替代关系。当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时,大量资金可能撤离市场,转而投向房地产市场。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都不乏这样的先例。如果进一步把“迷失的货币”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高涨联系在一起,那么,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膨胀就值得警惕了。

二、对物价波动效果的分析及基本结论

1.对粮食价格上涨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但货币政策无能为力。首先,粮食价格上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粮食价格作为“百价之王”,在物价指数中权重最高,对居民消费价格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粮食价格上涨能够较快地传导到生产过程中去,引起消费品生产成本提高和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可能。其次,粮食价格上涨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际影响。一方面,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水平总体上已经较高,上涨空间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我国粮价上涨能够直接拉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第三,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相关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对消费需求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第四,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食产量不高,仅靠粮食价格上涨来解决粮农收入提高是有限的。

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粮食的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其中供给因素又是主要方面,货币政策对此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在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格局下,政策调控措施的重点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积极推进土地承包和流通制度的创新,以及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短期内应采取积极的供给管理政策,例如,补贴、减税、控制出口、适度进口等。

2.对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应适度调控,货币政策在实施一定总量控制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和结构优化,不宜实施紧缩政策。首先,短期来看,能源、原材料上涨在目前还不具备向下游产业全面传导、引发最终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商品需求和供给关系总体上还是表现为供过于求的局面;成本推动固然可能,但劳动力工资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方面,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条件下,工资成本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也导致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更多地被下游产业吸收了。其次,中长期而言,从产业本身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投资和供给,促使节约能源、原材料,提高利用效率,解决能源、原材料瓶颈问题。第三,从产业链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短期内会使下游产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下游产业的产品供给。但同时也加剧了下游产业的市场竞争,长期内有利于下游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就政策角度而言,由于供给瓶颈仍是根本原因,供给管理应该是主要的,而且有效。因此,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能源、原材料业的投资,增加产出、优化结构;同时应严格准入,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在对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进行调控时,必须十分注意调控的手段和力度的掌握。由于当前的投资热潮更多地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新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一种需求表现。如果通过外部力量对内生性的需求采取硬性的“一刀切”措施加以遏制,而不是积极引导,那么就会使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受到阻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可能会使经济重新回到通货紧缩中去。因此,对于投资的调控,在通过货币政策实施一定的总量控制的同时,更多地应该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重要的是加大力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真正实现通过市场力量来引导投资,并对政府介入投资的行为应该严格监控。在实施适度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还应该在供给管理上下功夫。

3.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应该密切关注,并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首先要看到,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而土地租金价格上涨有限。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价格波动具有泡沫成分,这可能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次,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构成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方面,而且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第三,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构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的一个重要源泉。第四,有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土地价格来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化发展,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同时也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不仅导致了不公平,反而会阻滞城市化进程。

对于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成分,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施加一定的影响,加强对房地产信贷的管理,控制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资金。但要注意,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和经营制度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比较有限。例如,商品房价格的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结果,而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则和政府的土地投放意图和行为直接相关。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对土地储备、土地转让和交易、房地产开发、销售以及相关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

4.目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商品价格上涨,而只是表现为局部的、结构性的物价波动,因此还不具有通货膨胀的性质。首先,目前的投资快速增长固然有货币扩张性因素在里面,但与20世纪90年代的物价上涨相比,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引起投资扩张更大程度在于我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并在整体上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目前的价格上涨是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结果,货币因素占了次要方面。其次,目前的商品价格上涨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是有区别的。那时我国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和各项制度(如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并存的时期,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能够通过生产成本(包括工资)上涨机制快速、充分地传递到下游产品和最终产品,并具有不断放大的正反馈效应;但当前的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却表现为不断被吸收的阻尼效应。因此,短期内不具有形成全面通货膨胀的机制。第三,目前我国经济实际上还没有摆脱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格局,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投资过热更多地是一种局部现象,属于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全面的经济过热。

另外,在目前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条件下,制定和采用不包含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对货币政策判断和决策更为科学。

三、2004年的价格波动预测及货币政策建议

按照我们的预测,2004年物价将继续维持回升态势,但不大可能出现全面的物价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将保持在2.5%至3.5%区间内,有可能在2.7%、2.8%左右,其构成也将主要表现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在目前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情况下,建议货币政策目标钉住1%左右的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原材料的核心通胀指标,并充分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使之维持在3%以下的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对当前物价水平做出上述分析,以及采用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原材料的核心通胀指标并不意味着对目前的价格上涨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如果粮食供应量得不到保证、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仍然势头不减,国际粮食、基础原材料就可能全面紧张,并推动价格继续上涨,并进一步形成工资上涨压力,一旦工资水平也快速上涨,就可能形成全面的物价上涨。因此,在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作为主要参考变量的时候,货币政策还应该对粮食、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的物价上涨保持充分的关注,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对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控。从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及其历史经验来看,包含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建议控制在3%之内比较合适。

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上,应该尽快由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转向对其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利用和调节。首先,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和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货币供给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内生性特征,如果存在客观的、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必然需要相应地不断增加。其次,一些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因素也使相当数量的货币供给游离于央行的控制之外。例如,在出口强劲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2004年的外汇占款仍然会大幅增加。此外,人民银行职能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商业银行和农信社改革的资金投放等都将对控制货币投放形成新的压力。第三,货币供应量控制作为一种总量调控手段,对由结构性矛盾导致的局部经济不均衡问题往往无能为力;即使是对于总量问题,货币政策作为一种需求管理手段,通常也只能从需求方进行政策调控,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供给调节。因此,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给予太多的期望,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倒是可以适时通过利率和汇率政策手段实现对投资和进出口的适当调节。

当然,在短期内,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仍然会成为央行的重要选择。即使能够实现预期的货币投放调控目标,对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建议还是应保持相对连续、稳定的政策措施。相对2003年货币投放增长速度可以适度放缓,但力度不宜过大。这是因为,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固然可以在压缩投资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无助于结构性矛盾和供给瓶颈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需求增长必须通过增量货币才能实现,如果实际信贷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在短期内对快速增长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扰动。一旦投入产出的链条被人为割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甚至重新回到通货紧缩的泥淖里。

标签:;  ;  ;  ;  ;  ;  ;  

当前物价上涨分析及政策建议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