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乎课程理论?_课程改革论文

谁在乎课程理论?_课程改革论文

谁在乎课程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在论文,理论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说来,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改变通常包括技术和理念两个面向。所谓技术面向,包含课程方案、教材教法、环境资源的改变,理念面向则包括课程观甚至教育观的改变、思考与行动的改变及学校中学习经验的改变。在这两个面向中,理念面向的转变极为重要。一方面由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无论理论多么的完美,它在实践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课程理论只有下嫁——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产生理论,才能获得新生。换言之,教师应该从学校及教学的具体情景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面对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往往要求学者或专家诠释新课程后,提供如何做的模式或范本,其心态往往是这样:“告诉我具体如何做,但不要告诉我太多。”教师们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模式、方法和步骤,照着做而已,对于为什么要改革,意义何在,多数教师对此充耳不闻。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到底要不要给一线的教师一套完整的模式、方法和步骤呢?这是令人很矛盾的问题。

教师的这种心态一方面固然是工作的压力,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存在的教师的惰性的一面。我认为,如果教师只想获得这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方法和步骤,却不愿意着力于相关理论的认识,那么看起来似乎是百花齐放的改革过程,其实充斥着模仿和复制,教师即使临摹得再成功,终究是复制的赝品,难有创造力。而且,我们呈现给教师的这套模式,不见得适用于不同的学校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当教师相互模仿沿用这些模式、方法和步骤却不愿澄清其背后的原理时,课程改革只会成为雨过地皮湿的毛毛雨而已,造成一些迷思概念的风行。综观以往的改革,往往是技术面向的改革,我们只是取得了丰富教学法之类的效果,而理念面向却不动如山。教师在研习一套新的教材教法时,学习到的是一套教学模式: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等等,看似新鲜,其实是在用旧的概念来临摹一些新的技术,改革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所说:“这种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

毫无疑问,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提出校本课程,目的就是在于突显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重点是转变理念面向。他追求的不是让教师去模仿一套技术,而是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原理,从实践及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建构新的概念,不是立刻学习他人所传授的方法,而是明晰课程改革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改变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这是最重要的。而且只有当一线的教师能够反思这些理论时,课程改革或许有希望。令人欣喜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教师的叙事研究再兴起,这种研究开始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课程故事受到课程专家的重视,课程改革开始真正关注活生生的教师,把一线教师纳入课程改革中,这样,一线教师的理论缺位有可能得以缓解。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极力反对呈现给教师一套完整的模式、方法和步骤,我们应该给教师一个大体的框架,一个“完形”,一个构思甚至是一个想法,而其中的空白或召唤结构恰恰让我们的教师来填补,特别是像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校本课程,我们不必给教师一个具体的、详细的教案,而是给他们一种思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讲述自己的课程故事。

标签:;  ;  

谁在乎课程理论?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