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抚州实验学校 张小琴
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基本技能有重大影响,而且也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教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如何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如何分层更有效,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分层教学”,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学质量及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生等级分层方法
首先,学生等级分层不能打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更不应该给学生贴标签,歧视后进生,否则,后进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会做扰乱课堂教学纪律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按比例3:5:2分为A、B、C三个等级.A等学生是指学习兴趣浓厚,基础扎实,学习勤奋刻苦,对数学的求知欲高的优秀学生.B等是指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学习不够努力,态度不够端正,成绩起伏不定,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C等指的是那些学习基础较差,智力因素或者是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学习较为吃力的后进生.在进行分层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自尊,不能贴上明显的标签,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此外,这样的分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随着月考的成绩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其本质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使他们能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分层教学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 这将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不被重视和不被关注的现象,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小组的各项讨论活动,并在讨论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培养他们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4].
一、课堂教学分层方法
新课标指出,因材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目标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优等学生要求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数学素质; 中等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接受能力差些的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学而服务.以人为本是教学的主题,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内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性教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地得到发展.本人常用的方法是有难度的题目请A等学生回答,中等的题目请B等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请C等学生回答,回答对了及时表扬,回答有难度时及时启发,回答错了也要鼓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轻松,教学效果良好.
二、作业布置分层方法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生作业要分层.学生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布置作业,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所做学习题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细微差异性 .比如,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内容和要求的不同. 教师对层次高的学生布置基础题的同时, 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题,以锻炼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能力,同一道题要培养他们不同思路的解题能力;对层次中等的学生以巩固和提升为主,让他们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对层次较低的学生以基础题为主,让他们多做、多练简单题目,提升他们自信心.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实际水平,科学的作业量=承受力×(1+10%).在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最大的作业量不应该超出学生承受力的百分之十,难度应该设定在不抄袭的前提下能够回答.才有可能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所以,应该减少C等学生的作业量,减少到能够回答.A等学生的作业量反而应该适当增加,增加到能够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愉快感.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使他们不断得到进步.
三、学生评价分层方法
我们把数学学习与应用的情况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一至五颗星五级别,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等级的要求,首先给自己确定一个合适的层次等级.在这一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等级层次,并给学生指出其优势和不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少数学生由于对个人的学习状况认识不足,出现所选层次有偏差的现象.此时,我注意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层次,整个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实施分层次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进步,在教学中要通过经常性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与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同,分层评价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有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评价,又有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评价,又有同学之间相互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平时的动态评价.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人人数学观”全新数学教学理念的提出, 分层教学法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习惯,智力的差异,是我们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提高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而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张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评价论文; 层次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础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