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素质课程评价看“用教材教”的真正意义_历史与社会论文

从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素质课程评价看“用教材教”的真正意义_历史与社会论文

真正走向“用教材教”——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启示论文,优质课论文,走向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一、坚持两个基点: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用教材教”应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与教学实际出发。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浙江省教研室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结合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确定12个课题。12位参赛教师抽签确定上课顺序,并提前一天抽取自己的课题,然后独立备课,按序参加比赛。这与以前从教材中选取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比赛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认真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基点,应予以认真分析。怎样分析课标呢?一是应分解课标。如某参赛教师对选取的课标作了如下的分解:运用(行为动词)各种资料(条件),描述(行为动词)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程度)。二是取舍课标。如上例分解课标中,教师可依据中国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主要的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等,涉及的内容很多,根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达成课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进行取舍,确定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该教师进行取舍后,选定教学“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这一内容。

2.联系教学实际

教学实际包括教师教的实际和学生学的实际。在这次评比活动中,“用教材教”体现在有的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有的教师着力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更多的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形式。这样的“用教材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运用三种策略:活化教材、重组教材或新编教材

“用教材教”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拓展教材,通过活化、重组甚至新编教材,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用教材教”本质上涉及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三个基本问题。

1.活化教材

在评比活动中,以“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等为主题上课的8位教师,都采取“活化教材”这一方法,占了全部讲课教师的3/4,表明“活化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基本形式。而8位教师“活化教材”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采用“转化”方式,即采取多种方式,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将教材内容从平面变成立体、枯燥变成多彩;有的采用“更换”方式,即把教材中不适合当时学情与教情的素材用合适的材料替代;也有采用“扩展”方式的,适当地增加或延伸教学内容。

2.重组教材

以“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均选取了教材同一单元不同课目——“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现代化的大牧场”,并将这两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较好地达成了课标要求。以“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则主要将教材中的春秋战国与秦的统一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加以重组,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重组教材是因无法独立完成教材某一块内容的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用教材教”的一种有效方法,为的是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新编教材

以“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和“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为主题上课的两位教师,分别以“魅力镇海我的家”和“探究北纬38度”为话题新编教材,体现出浓厚的生活化和探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编教材,通常是因教材中的某一块内容无法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一种“用教材教”方式。新编教材所需的素材,教师可以从书本、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得到,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得,还可以由学生提供。教师应依据课标理念和标准,对上述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强化四维综合: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综合

“用教材教”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在本次活动中,大多数参赛教师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理解教材,突出了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四维综合,把课程带进了历史文化、人类生活的大背景中,带到自然世界、科学世界、自我世界、社会实践中,带到与其他学科广阔的联系中。

1.知识与知识的综合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除了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还对学科间知识进行了综合,纠正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偏差。如以“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综合,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如以“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则以“挥镰扬鞭共奋进”为标题,将泰国湄南河平原与澳大利亚就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加以综合,引导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2.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在本次评比活动中,参赛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特点。如以“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为主题上课的教师,以“冰山直袭新西兰”为背景,模拟了冰山撞沉船只和实施营救的情景,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确定船只位置、计算营救距离等,从而很好地阐述了地球仪、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达成了课标要求。再如以“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魅力镇海我的家”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家乡的各方面信息,教学效果显著。

3.知识与方法的渗透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或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联系各种知识、分析学习资源、获取目标信息,或指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内化书本知识,处理已有信息、探讨解决问题。如以“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主题上课的教师,通过深入分析西藏地区在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其他地区在各自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知识与情感的融合

在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中,有的选择了恰当的支点启情,也有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情。如以“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为主题上课的教师,运用“宁波政区图”引导学生找出从镇海到宁波市区的主要的社区类型,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把镇海建设得更加美好,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再如以“2-4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为主题上课的教师,选取了“民族大家庭”学习内容,运用了“爱我中华”歌曲、民族风情图片等资料,描述我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激发了“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和“爱我中华”的美好情感。

总之,要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应避免“单一教教材”和“完全脱离教材”两种极端的教材使用倾向,从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活化、重组或新编教材,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标签:;  

从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素质课程评价看“用教材教”的真正意义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