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非办学模式--对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的思考_电大论文

全面放开非办学模式--对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的思考_电大论文

全面放开 无模式办学——关于地市电大办学模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地市论文,电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大教育已经走过了15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未来电大的命运如何?下一步怎样走至关重要的是地市电大这一办学实体取何种办学模式?不仅电大系统的教职员工们十分关心,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思考,整个社会也在关注着电大的前途与命运。我们通过纵向的思考,横向的比较,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周期及电大本体的失落与滑坡

中国的成人教育经历了1949年──1966年的发展期;1966年─—1976年的停滞期;1976年─—1978年的调整期;1978年─—1988年的高潮期;至1988年开始进入下滑期。从表面来看,这一发展规律似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但又不尽然,仅以下滑期为例,社会发展了,经济增长了,教育却在滑坡。这不是单纯的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造成的,有其复杂的现实和历史文化原因。此文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成人教育的成败得失,因此我们只观照下滑期的电大教育。

在下滑期中,电大教育出现了本体的失落和滑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电大创办伊始就不同于英国的开放大学,它只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旨在解决成人的学历教育。因此,国家教委将电大划归成教司领导,而事实上在电大15年的发展过程中,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普通专科教育、中专教育、工程师继续教育……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电大都承担了,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大教育。然而有些人拒不“换脑筋”,仍将电大视为单纯成人业余高校。这就造成了错位,这种观念与本体的错位就影响了电大的发展。李岚清同志看到了这一点,他郑重指出:“(电大)不要墨守陈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然我们就没法发展。”

2.1991年我国财政总支出中教育经费占12.7% ,1993年财政总支出是4727.37亿元,教育投入是600.94亿元(其中事业费494.14亿元),算下来仍只占12.7%,三年徘徊。而且近年来国家财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连年下降,已由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2年的14.7%,无怪乎朱开轩在去年教师节大声疾呼:“近年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款额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40多年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工改后只有个别省市高于公务员工资),像两个幽灵窒息着教育的发展,当然也窒息着电大的发展,在全国660所地市电大中,多年来财政不拨一分钱的不在少数。“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就是某些领导对电大的态度。

3.15年来电大已形成了自己的网络体系,形成了直接行文的隶属关系。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用、出题考试、毕业答辩、证书发放、直到招生计划,都是纵向领导。而经费调拨、人员调配、领导任免、学生分配等又权在地方。这就产生了条块矛盾,而这一矛盾无疑影响了电大的发展,可至今无人出面协调这一矛盾,也无一文件就此做出科学的决策。

4.电大自身条件与素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尽管中央电大建校15年了(可惜直到今年8月份才三家合用了中央电大楼,总算有了栖身之地),而有的地市电大至今仍末建成实体,县级电大仍有“皮包公司”。总的来看,电大与普通高校相比,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差距甚大,明显处于劣势,电大的师生比究竟应是多少?专职辅导教师兼课门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说法。这势必影响电大的教学质量,影响电大的发展。

5.在中国除了少数专搞远距离教育的专家学者外,真正懂得远距离教育的人实在不多,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其实并不完全清楚电大应该怎么办,只不过是上面怎么下文,我怎么执行就是,执行的走样不走样,领导自身并不清楚,当然就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展”了。一切全靠电大系统的自身奋斗,要政策、找生源,寻出路……这就使电大的发展变的十分艰难。

6.传统的教育观念窒息着电大的发展,从行政制度、办学形式、授课方式、考试方法、直到学籍管理,究竟与普通高校有多少区别?本应有显著不同的东西,却往往大同小异,好象不如此就不是办教育。从本质上讲,还是普通高教模式,更有甚者忽视了电大“电”的优势,从心理上摆脱不掉传统的教育观念,这自然会影响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的电大办学体制的发展。

诸如此类的原因我们还能找出很多。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确实导致了电大教育本体的失落和滑坡。

二、在滑坡中寻找特殊性,主动出击、自我发展

在整个成人教育的下滑期,山东不少地市电大也发出了“生源危机”的呼唤,在最不景气的1991年、1992年,济宁电大却出现了电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在山东电大系统成为引人注目的事情。济宁电大何以首先冲出低谷?这就是抓住电大办学的特殊性,主动出击,寻求自身的发展。

1.抓住电大社会办学的特点,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市人大、市教委、市计委、市财局、人事局、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来校参观座谈,并组织他们共同去经济发达地区参观,看那儿的电大是如何办的。而后回来共同制定济宁电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这无形中等于组织了一个政府部门的“电大决策管理委员会”,确实做到了上下一条心:发展电大事业,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领导和权力部门的大力支持是电大发展的首要条件,“要以自己的实践来取得领导的重视,要多向领导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李岚清语)我们正是如此做的,自然事业发展起来便比较顺利。

2.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广泛联系,不断寻找新的办学路子。济宁电大首先在曲阜召开了“淮海经济区电大协作会”,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的信息汇集济宁;继尔承办了“全国电大报刊编辑工作者年会”,全国电大的信息再次汇集济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开阔了济宁电大的办学思路,促进了济宁电大的发展。1989年,辽宁电大牵头创办了《齐鲁电大》,这是一份十二所电大联办的刊物,编辑部设在济宁电大,杂志与全国各大广泛交流,这样省内和全国各电大的信息不断涌入济宁,又为济宁开拓办学思路,发展电大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济宁电大党委还大力支持学校行管人员和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电大会议和学术会议,有的老师还多次参加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这不但获取了各种信息,还开拓了教职工的视野,促使了全校上下对办学路子、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开拓。

3.加强硬件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便于全面开放性办学。电大办学决不是“口号办学”。喊的再响亮,唱得再好听,不解决问题。办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千秋大业,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许多好的思路就无法实施。那种认为“只要有几台电视机、收录机就能办学”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更有甚者认为电大要不要辅导教师无所谓。济宁电大通过对杭州市电大的参观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狠抓了硬件建设,现已有700多个床位的学生宿舍楼;56个标准化双电视教室;微机室、听音室、各种实验室一应俱全,而且有全省电大系统最大的阅览室,固定资产已达1306.05万元。济宁市的经济在全省排第11位。而济宁电大的发展济宁电大的固定资产却在全省排第三位。良好的硬件设施,打下了良好的办学基础,以至搞会计电算化培训时,外省市电大就有找到济宁电大进行上机实习的。现在我们无论长班还是短训,只要需要,想办什么班就可以办什么班,这就保证了自身的发展。

4.用足用活政策,积极找米下锅。尽管电大已经创办15年,可是由于是开放性大学,谁也不想也不好对它进行严格的规范化要求。这就出现了有规范又无规范;有模式又无模式;有序又无序的电大发展状态。这就为电大找米下锅、灵活办班、开拓进取、自闯新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用足用活政策是电大发展的有效措施。例如在1992年普通专科班招生中,书记校长清晨堵着市委书记、市长的门,等着要政策,要了一个“绿皮户口”的政策(本市农转非)后,积极用足用活政策,当年招收普通专科生1080名。在1992年大发展的基础上,1993年济宁电大持续发展,1994年的前景仍很乐观。

从全国成教的下滑,到济宁电大的腾飞,这一巨大的反差发人深思,电大究竟应如何办?特别是面临普通高校全面放开的严峻现实,电大的生路何在?电大的办学模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三、普通高校全面放开后的地市电大──全面放开,无模式办学

电大的开放性办学与普通高校的开放性办学究竟有何不同?我们认为最起码在三个方面是有显著不同的:(一)电大的开放是一种大教育的开放,是面对人类终生教育过程的开放;而普通高校的开放是学校教育的开放。(二)电大开放,其教育主导方式应以自控教育为主;而普通高校更多的是新知识的传播。(三)电大的开放是无围墙的全面开放,无模式办学;普通高校的开放是有围墙的班级教学的扩展与延伸。

这里的“全国放开,无模式办学”是就电大办学的总体而言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性办学就构成了具体的多模式,必然导致总体的无模式,只要不背离“电”的优势,放得越开越好。如果不是“口号办学”,而是认真审视我们的现状,我们电大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性办学”还不尽如人意,有许多领域仍待开拓。

1.对照英国开放大学,他们有成人硕士生和成人博士生,而我们至今限制电大招收本科生,而且法定电大是专科层次教育,这就产生了自相矛盾的局面,电大可以承办化工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却连本科教育都不能搞,这又如何自圆其说?从《江南晚报》报导“七旬老翁成为本科毕业生”,可知自学考试已有本科,电大开设本科应是十分自然的,可又法定不准,无可奈可现在大家只好走“曲线救国”之路,我们济宁电大与山东财经学院联合办了本科班,南京电大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南京成人教育办学站”,逐步开办本科、专科升本科、硕士生等各类继续教育。其实,中央电大完全可以在全国选两三所实力较强的地市电大搞一下本科试验点和成人硕士试验点,试验如若成功,必将对电大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克服目前电大只向专科以下全面开放,不向专科以上全面开放的半开放办学。

2.对照日本放送大学的“三个没有限制”:没有入学门坎限制;没有职业限制;没有视听地点限制,我们连自学视听生都要限制似乎太过份了。这实际上是传统教育观念在作怪,不把电大视为电大视为开放性大学,总想把一切都纳入传统教育、普通教育的规范和模式。李岚清考察北京电大时,得知该校实行“宽进严出”很高兴,称赞这一做法符合社会需求。连中央领导都支持的正确的事业,在我们这个一向领导说了算的国度里竟行不通,这是出乎正常人预料的事情。其实早在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就批准了电大招收自学视听生,而且世界各国开放性大学都是如此办的,我们希望那些抓着绳头的人尽快给电大松绑,再也不要违背规律阻碍教育改革啦!其实“宽进严出”的关键处在“严出”上,各国开放性大学考试及格率和如期毕业率一般都是比较低的,如1986年全美教育协会推荐的20所办学成绩显著的大学之一──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NVCC),历年来毕业生人数只是入学时人数的三分之一弱。用该校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敞开录取不等于敞开毕业。NVCC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但只有充分利用这机会的人,才能最后合格毕业。”地市电大要想全面放开,必须恢复被某几个人废止了的自觉视听生制度。

3.山东电大最近提出:各地市电大要强化重点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形成自己的一两个学科优势,在全省形成较为合理的,有较大互补性的专业布局。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科学、较为实际、较为合理的地市电大高标准办学思路。电大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的教学手段和现实服务性上,更应表现在质量上,设立重点学科无疑是抓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电大教师整体素质的不均衡、不理想,在抓重点学科的同时,必须狠抓师资水平。电大教师的来源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生,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所有教师几乎全部没有经过远距离教育的培训,这就面临一个提高教师素质的大问题。无论你怎么办学,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建议中央电大尽快创办“电大教育学院”,全面轮训电大教师。

4.各地市似可成立“电大协调管理委员会”,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兴趣教育。由济宁电大的办学经验可知,地方权力部门、地方职能部门是电大社会性办学的重要支柱,如果有这些部门共同成立一个委员会,协调电大的发展,就可突破长官意志和发证权的束缚,开辟兴趣教育,如驾驶员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导游专业(现在曲阜就出现了大批个体导游)、涉外服务专业、英、日、法、德、意及西班牙等语的多语种培训班。地市电大办学,地市电大发证,本地市承认本地市接受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在非学历教育中也可以大力开展兴趣教育,如举办周易讲习班、气功讲习班、书法讲习班、交谊舞培训班等,这不应视为旁门左道,而应视为开放性办学的应有之举,关键在于你从什么教育观念的角度去看。

目前,我国青工素质令人堪忧,尽管各地都举办了技工学校、通过劳务市场招工都要进行考试,从形式上看工人素质应有大幅度提高,可笑的是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全国企业青年职工总数已达8000多万人,而高级工仅占青工总数的1%,中级工约占青工总数的10%,青工整体技术水平已不及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了。这本是一件坏事,但却给电大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办班提出了艰巨任务,这也是电大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另外,劳务输出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而培养适合劳务输出素质的工人对于我们这个教育落后的人口大国将成为一出重头戏,目前这在教育界还是一个空白,地市电大应抓住时机举办各种劳务输出专业、劳务输出班,积极主动地去占领这一空白区。

5.继续抓好普通专科班教育。普通高校全面放开后,普通专科班的生源竞争一定十分激烈,但在普通专科班的竞争中电大有两大优势、一大劣势。两大优势是:(一)任何普通高校很难延伸到县、乡,而电大五级办学可延伸到偏远乡镇;(二)电大专业设置灵活,可根据县、乡需要调整专业,而普通大学开设一个新系一个新专业则并非朝夕之功。一大劣势则是电大牌子不硬。而决定竞争胜负的是教育质量,因此电大只要抓住普通专科班的教学质量,普通专科班的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

以上从三个相系相联的方面谈了我们对地市电大办学模式的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美好的设想还需从抓自身建设开始,地市电大处于城乡结合部,具有执行与决策、办学与管理的双重功能,有相对的综合性和独立性,所以地市电大应办成当地的实验中心、电教中心、图书资料中心、教学科研中心,这样就具有了较强的适应力和辐射力,就可以更多样、更灵活的全面放开,无模式办学。

标签:;  ;  ;  

全面放开非办学模式--对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的思考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