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财政政策取向_经济杠杆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与财政政策取向_经济杠杆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政策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政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十多年内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江苏经济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江苏作为对全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影响的省份之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江苏“九五”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地发展, 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进一步调整、优化的要求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发挥金融杠杆对其的调节、配置、转换和促进作用。

一、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调整战略对金融的要求

根据《江苏“九五”纲要》要求,“九五”期间,江苏省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此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3%、11.2%和16%,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9000 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11∶53∶36。到201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8000亿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 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进化为20∶40∶40,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各占比重将进一步转变为5∶50∶45, 产业之间基本实现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江苏省“九五”计划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三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这就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水平;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运输、邮电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尽快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突破科技产业,把高新技术渗透到我省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去,到2000年,全省农业和工业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分别达到55%和45%。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江苏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和调整的难度也很大。一是我省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且呈一定的刚性。主要表现:如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明显的制约关系,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缓慢;粗放式经营惯性扩张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的矛盾;一、二、三产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苏南与苏北之间,由于投资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当,影响了我省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二是江苏在重化工业过程中,由于地区资源结构的制约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具有非均衡性,以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阶段不明显,形成了从省外调入能源、原材料发展加工、组装工业的格局。“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发展了能源、原材料工业,使电力和化工原料的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以加工工业为主、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基本经济格局仍未改变。工业组织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长期存在的规模偏小、结构雷同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增加值率、产销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交通设施总量少、等级低,电力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物质生产部门、轻服务部门的现象,以及在一些服务行业采取福利性政策,造成我省第三产业一直发展不快,江苏省在产业演变的每个发展阶段上,第三产业都相对滞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体系不完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地方、企业的权力和财力迅速扩大,致使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大量增加。前几年,由于改革不到位,整个经济体制处于双轨运行之中,全国统一市场未形成,政企未分开,加之又实行了一段时期的财政包干体制,加重了地区分割,使得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一般水平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同时,有些政策在制定时,对必然产生的连带效果和长远影响估计不足,而这些政策所支持发展的产业,主要都是一般水平的加工产业。于是,进一步加剧了一些产品供大于求,一些产业低水平重复。当前某些需求不足现象的背后,正是重复建设和结构性失调在作怪。五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按照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一般发展规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1000美元之间,或者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是产业结构变动剧烈的时期。我国最近两次经济周期中都存在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伴生的现象,结构性矛盾尖锐。我省目前经济发展大致处于走向工业化中期这样的阶段。

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调整的目标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迫切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撑,这对江苏省金融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

首先,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看,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换。这种转换,不论是通过增量途径还是通过存量途径来实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据估算,1994~2000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将达2.5万亿元。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积累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财政部门的投资能力也十分有限,大部分需由金融部门筹集。

其次,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过去,我国企业融资机制的主要特征是财政主导型,财政拨款是企业获得资金和进行投资的主要来源,银行在集聚和供应资金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在集聚和分配资金方面的作用逐渐缩小,而银行日益成为主渠道,银行在集聚和分配社会资金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为了使资金投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应进一步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

第三,产业结构的剧烈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流动。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社会资源的流动都必然会表现为相应的货币流、资金流,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的效率将直接决定社会资源流动的效率。因此,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具有高效的金融体系、创新的金融制度及其手段为其服务。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已不再是总量供给不足、商品短缺下的低层次矛盾,而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对其进行调整,不仅要校正现存结构中某些量的长短偏差,更要促进质的整体提高;不仅要校正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与资源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更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技术含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是社会资源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层次的演进,社会信息结构日趋复杂,社会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变动也越来越快,如果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反映整个社会每时每刻的资源变动情况和需求变动的信息,就难以按照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分配社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金融部门作为社会资金流通的枢纽,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社会资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将集中反映在各种金融杠杆的变动上。因此,产业结构调整还必须了解,掌握多种金融杠杆变动提供的信息,从宏观和微观的密切结合上予以准确、及时地把握和调控。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矛盾

从总体上看,我省金融业是积极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但是,当前金融业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着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 产业结构调整的庞大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庞大资金需求与银行资金供应之间有较大差距,这就必然使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面对着资金短缺的现实。

2、信贷资产凝滞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流动的要求。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在企业和银行双转轨的过程中进行的,由于企业和银行经营机制转换不彻底,导致银行信贷资产在规模急速膨胀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十分低下。一些企业还通过行政干预等促使银行增加贷款。大量信贷资金沉淀于亏损企业、劣势企业,使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逐年减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大大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实质上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它要求资金不断地由配置效率低下的部门转向配置效率相对较高的部门。大量信贷资产呆滞沉淀,不能及时实现这种转移,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也使金融调节经济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3、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可能不完全一致。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活动的主渠道,其经营原则包括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个方面,商业银行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等提供贷款支持,贷款的安全性基本上有保障,但在流动性和盈利性方面,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不完全相符。一般来讲,这些贷款期限较长,贷款数额较大,还要实行优惠利率,这不能不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

4、 银行的微观经济行为与作为准宏观经济行为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和运行机制缺陷的约束。如经济增长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行为与信贷结构调整等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5、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其促进结构调整功能的发挥。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金融工具品种单调,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小,只有10%左右。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而兴起的,目前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发展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结构调整功能还十分薄弱,不管是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还是限制发展的企业,都可以通过高溢价发行有价证券筹集资金。少数地区将经营中资金缺口较大的企业推向证券市场;国有股、法人股还不能上市流通;企业之间相互控股、兼并、资产重组的实现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由于证券市场投机气氛还相对比较浓郁,证券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发展前景,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和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一)日本的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在产业政策上的金融措施的使用优先于直接对企业的补助,这和大部分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财政措施是有较大区别的。在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措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金融机构。日本政府的金融机构,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杠杆,从资金方面积极支持开发新兴产业,扩大商品输出,发展中小企业,对战后日本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发展重要产业部门和开发新兴产业提供贷款。战后初期, 日本企业内部资金严重不足。1948年,制造业企业的自有资本率仅为11.8%。为迅速发展基础工业,改造和更新设备,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基础工业等重点部门贷款的“复兴金融公库”,以财政拨款和发行复兴金融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日本银行则以扩大货币发行的办法承购复兴金融债券和弥补财政亏空。在日银信用的支持下,复兴金融公库对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的贷款,截至1949年3月,总额达869亿日元。1951~1955年,日本开发银行向四大基础工业部门提供了高达2720亿日元的贷款。巨额的贷款对推行“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重点也随之转移到重化工业上来。1973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重点则转移到开发城市和防止公害、改善环境等方面,继续为民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政策性金融”对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实行优惠政策。 通过“政策性金融”获得发展的产业按顺序主要有:海运、造船、电力、汽车、机械、钢铁、煤炭、石油炼制。

3、制订《临时利率调整法》限定最高利率, 确保基础产业的投资效益。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日本政府严格控制金融市场利率,政府不发行国债,只允许极少数大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绝大部分企业均通过银行贷款筹措资金。政府采取这种间接金融政策,有效地限制了利率水平,大大降低了基础产业部门的融资成本。

4、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优先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五、六十年代, 日本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自有资金率又低,扩大设备投资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资金实力较强的民间金融机构对向一些新开发的、资金需要多、投资见效慢、并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产业部门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在此情况下,政府金融机构积极向这些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和风险较高的产业进行集中投入,从而对民间资本产生了极大的诱导效应,使大量民间金融机构竞相跟着向政策性银行投资的部门提供贷款,有效地保证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的需求。

(二)美国的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一直崇尚自由竞争信条,依靠市场机制来调整和管理经济,排斥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二战后,美国由于经济机制和传统习惯的因素,很难推行象日本那样典型的产业政策。美国产业政策是以补救性政策为主要内容,以形成产业自我调整机制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其特点是不连贯、不全面、不统一、不公开。它在某些领域干预比较强有力,如农业、科技、外贸、汇率等领域。特别注重扶植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对大部分工业部门的发展,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从80年代开始至今,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改组,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灵活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各经济部门的广泛采用和美国经济活动的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美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美国率先走出90年代初的周期性衰退,而且彻底扭转了困扰美国经济多年的颓势,重新确立了其在全球经济中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

1、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90年代,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高新技术工业的强大支撑。1993年,高新技术工业占美国制造业出口额的37.7%,1994年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4.2%。高新技术是美国经济盛衰所系的核心部门,也是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对象。1993年以来,联邦财政预算的大规模削减,引起利率陡降,投资猛增,对于促使美国经济进入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新阶段具有重大影响。

2、以兼并促发展,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从80年代中期起, 美国企业掀起了本世纪以来第四次(1982~1988年)和第五次(1993年以来)兼并浪潮。1986年美国企业间的兼并事件发生4000多起,兼并资产额达到1900亿美元。1988年兼并额达2263亿美元。到了1995年,兼并事件发生9152起,兼并资产额达5190亿美元,1996 年上升至10200 起, 6588亿美元,1997年兼并资产总额则达到了8230亿美元。兼并大多发生在通信、银行、证券、零售、医疗、运输、保险等产业。最近,美国政府在放松反托拉斯法管制方面采取向大公司明显倾斜的立场,对于大公司实行“强强联合”的合并和兼并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会对下一阶段美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带来深刻影响。

3、依靠风险资本开发高新技术。 利用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前景好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在资金筹集、运用、回收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70年代末,美国放宽了金融管制,1981~1982年又连续两次降低资本增殖税,刺激风险资本急剧增加。风险资本投资对象主要是选择那些从事新技术开发、风险较大但资本增益最多的创业公司。 现在美国的500多家总额已逾150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以NASDAQ (国家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为代表的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始终是推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英特尔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便是例证。

比较不同类型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中金融制度和金融杠杆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策性金融业务来实现的;而市场主导型则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实现的。政策主导型有利于政策扶持产业和部门迅速成长和发展,但在短期内却可能影响金融运作的效率;市场主导型可以充分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提高金融运作的效率,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日本和韩国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发挥了政策主导型金融的作用,而美国则比较强调市场金融的作用。不同类型政策的选择还与各国企业资金结构和企业资金筹措行为习惯有关。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企业资金的一半以上是自有资本,而日本企业外部资金的比重占优势,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间接金融。这就使各国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同。日本的企业资金结构使金融部门作用的杠杆效应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美国等国的企业资金结构使得其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行为,金融部门则主要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

研究、总结日本、美国等国在产业政策实施中金融运作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实践和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应十分重视金融杠杆在产业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在制定产业政策、规划时,必须根据我国的金融制度、条件,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我国企业的资金结构中,资产负债率比较高,特别是流动资金的负债率很高,为从外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部门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二,应完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健全的条件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政策主导型金融杠杆的作用还具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现有几家政策性银行,资金规模小,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此同时,国有独资专业银行还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业务,严重地妨碍了它们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步伐。

第三,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和资金投向,与政策性金融体系协同运作。这样,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使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取得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应加快建立和健全市场金融体系。随着产业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会转向市场去解决它们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市场金融体系。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应加快建立和健全市场金融体系。市场金融体系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实行优胜劣汰,对于保持产业结构的活力非常重要。

第五,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确定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重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美国、日本差距甚大,同时工业化也需要一些传统工业支撑,因此,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像美国、日本那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只能把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的对象主要定位于改造传统产业,以增强竞争力。同时,注意跟踪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适当增加投入,加快我国高科技术产业发展。

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面,我们认为,产业整合应是金融支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纷纷涌入,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一盘散沙”状态下,要么被跨国公司挤垮,要么被兼并,从而导致我国一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被外国公司控制,成为外国产业链上的附庸。因此,产业整合应成为我国当前结构调整的重点,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以兼并收购为手段,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当然,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以大型企业集团起家的经济发展“样板”,当前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值得我们从反面深思的。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选择

(一)建立优化产业结构的金融决策、指导与调控机制,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通力合作, 正确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把产业政策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产业政策调整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省和市、县,苏南和苏北的关系,把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讲特色、讲质量、讲效益,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二是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抓住这次结构调整的机遇,重点增强农林水利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地掌握投资规模、速度,注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腾出资金支持支柱产业发展,而支柱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收到较好的投资回报,又有利于加大基础产业投入。这样,就使得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把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搞好增量调整,按照产业政策方向,把有限的增量投向急需发展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上,集中资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搞好存量调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盘活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也就是以增量的投入和调整带动存量的流动和重组,再以存量的调整重组,更好地发挥增量的效益,形成“以增量推存量、以存量带增量、以存量生增量”的新格局,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把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现今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下,想用行政手段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既不现实也没理由。只能依靠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引导,促使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流动,使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从而形成较好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又不排斥政府的宏观管理,尤其在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与经济体制条块分割状态尚未彻底消除,市场发育又不充分的条件下,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是必要的。

2、建立优化产业结构的金融投资决策、指导体系。 尽管江苏省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思路和扶持支柱产业发展的一些方案,但成效不显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地方利益刚性的制约而难以付诸实施。因此,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国家调控政策介入既非微观又非完全宏观的产业结构领域。据此,省、市政府应下决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指导、调控机制。首先,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好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这个规划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衔接,并充分体现国家产业调整、优化的发展方向;这个规划还应根据我省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苏南、苏北不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重点发展产业、一般性产业和应限制产业,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引导投资方向的依据。同时,各地、各部门也应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还要有分年度实施的计划,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并确保落到实处。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权应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以省为主,同时注意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加大省级调控力度,对新上项目实行产业投资许可证制度。凡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审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已建的逐步调整。再次,重视信息引导,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定期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信息,引导、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另外,为把政府对产业调整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投资冲动、消除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还必须加强投资领域的法制建设。

3、强化中央银行的产业金融政策的主导地位。 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其产业金融政策的预测性、指导性和间接、直接管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注意如下三方面:一是围绕经济总量平衡这个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在适度从紧的基础上及时、灵活微调。中央银行应把进一步改善供求关系、增加有效供给作为经济总量调控的立足点。凡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和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就应在坚持适度从紧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上有重点地给予支持。二是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下,运用好某些具有结构调节功能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注意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信贷政策调节工具,从而达到一般性调节工具与特殊性调节工具的有机统一。三是正确界定政策性金融、国有商业金融、地方商业金融机构的职能,达到金融制度结构与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协调配套。(1)商业银行应根据产业政策发展序列,对产业、企业、 产品分类排队,制订出能真正体现扶优限劣、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在信贷政策微观效益和产业政策结构效益、宏观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力求在各自提高自己决策科学性、预见性的基础上追求统一。地方财税、人民银行也应采取一些优惠措施,予以适当补偿。(2 )规范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遏制政策性金融行为商业化,使其职能归位。(3 )信贷政策应注意与财政、税收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承担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从范围来看,那些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一定好,以及投资量很大、期限很长、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项目等,往往需要财政直接投入或承担银行贷款的贴息。从时序来看,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产业在实施的初始阶段,不一定是信贷投入的最佳时期,而往往更多地需要财政投入的启动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引导。此外,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财政也应加大在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注入比重,或承担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利差贴息。(4)有步骤地、 有计划地发展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设立“江苏发展银行”,逐步形成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格局,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4、发展保险事业,健全保险服务功能, 减轻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后顾之忧。我省“九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即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这些无疑都会导致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加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会分离出一部分富余职工,这些职工的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能不能妥善安置好这些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优化结构,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同时又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

(二)适时适量增加信贷投入,调整信贷投资方向, 明确信贷支持重点,以健全的投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保持适度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 尽管目前我国金融宏观形势较好,以控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但目前一些地区上项目、铺摊子的冲动仍很强烈,过多地增加贷款规模,极有可能出现经济效益下降和结构失衡等问题,并重新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落空。因此,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所必须坚持的政策目标。我省金融业的各分支机构应把握金融宏观调控脉搏,根据市场运行、通货膨胀压力及货币政策执行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微调措施,充分运用政策局部调整变化的各种机会,及时、灵活、适度地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适当扩大投资规模,决不是搞新的经济过热,更不能搞盲目、重复建设,而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扩大国内需求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重点支持能够带动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超过市场容量的过剩生产能力。

2、调整信贷投资方向。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 产品的贷款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贷款。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产品生产资金的需要;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满足先进技术装备的社会生产部门为赢得国际竞争的生产资金需要;优先支持为实现传统产业高度化、支柱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工程目标所需要的信贷资金。适当增加符合产业政策、效益好、销路好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保持生产与市场的活力。

3、优选信贷支持重点。 根据《江苏“九五”纲要》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九五”期间,我省沿江地区将重点建设沿江基础工业带和沪宁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苏锡常地区要加快培植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经济国际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淮北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连云港港口优势和徐州四省通衡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徐连”经济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实施淮北致富工程。沿海地区大力实施“海上苏东”工程,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根据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安排和生产力总体布局,金融信贷支持的重点:一是支持和壮大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集中资金确保省里确定的30个重点企业(集团)的优先发展,以带动全省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二是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办好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效益好的骨干乡镇企业和支农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苏经济中的比重。四是支持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全省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五是支持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尤其要注意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城镇安居工程,积极按条件发放“安居工程”贷款,适当增加居民购房抵押贷款,促进中低档商品房的销售。六是支持南北产业转移工程。实施南北产业转移工程,是我省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改变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金融信贷应对这项工程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以促进苏南产业升级和苏北资源优势的发挥。

4、改善信贷投资机制。要发挥信贷资金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促进投资体制改革,坚决控制工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国家投资计划与固定资产贷款计划相结合、建设项目法人制和资本金制度相结合的原则,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纳入国家计划的竞争性、基础性重点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以及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凡未筹足资本金或资金来源不符合规定的,银行不予贷款;对挪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应停止贷款,并逐步收回被挪用的贷款。打破地区封锁、条块分割,鼓励和推动联合投资、参股投资,发展规模经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可以试办产业投资基金,允许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适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

(三)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扩大证券融资规模, 发展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以集约化的资金配置方式,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1、鼓励和选择一些效益好、有明显发展前景的大型国有企业发行B种股票和到境外上市募集资金。优先支持股票发行企业资金用于兼并企业和技术改造。

2、大力拓展债券市场。有计划地发行企业债券,增加债券品种, 扩大债券发行范围,满足企业的不同筹资需要。

3、继续发展资金市场。利用资金使用中的时间差、空间差、 行际差、项目差,合理调节“头寸”,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4、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可由数家具有相当资本金、 资产规模和良好资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数家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具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非金融企业共同发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及实业项目进行直接投资。省、市政府也可利用地方财力增长的一部分或调整地方新增财力支出结构,设立以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支柱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基金”,作为省、市政府政策性贷款,有偿使用,集中用于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发展。

5、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大力推动资产重组和产业优化。 针对江苏省长期存在的经济总量较大而单个企业规模较小、投资分散、重复建设较多、生产集中度不高的突出矛盾,大力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和强强联合。打破条块分割,支持重点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实行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同时通过产业链把一大批中小企业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努力按要素特征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使存量资产重组有利于发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有利于推动地区间开展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经济联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此外,金融部门还应综合利用利率、信贷手段,调节资金流向,支持国有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优化。

(四)大力引进外资,拓宽融资渠道,多侧面、 多层次的对外对内开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1、有步骤、有计划地适度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目前我省外资银行极少,这种状况是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和经济、金融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应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江苏,并积极申请开办合资银行。

2、改进对外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疏通吸引外资的渠道。 以省或市为单位,向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派驻招商引资代表,成立常设的招商引资中心,吸引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大项目,以及与国际大公司、大财团的合资合作项目。要充分发挥海外企业总公司及苏星公司、钟山公司的窗口作用,进一步充实队伍,建立好招商引资项目库,组建海外招商引资网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江苏省驻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办事机构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和信息反馈的作用,进一步疏通和扩大引资和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渠道。要探索多种引资方式,可考虑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多边合作和委托代理招商等方式,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贷款。争取更多的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吸引国外投资基金。

3、制订相应政策措施,拓宽吸引外资的领域。 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增辟融资渠道,按照产业政策,鼓励外商参与我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我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五)改革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工具,以全方位、 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建立、完善与基本帐户相适应的大中型企业主办银行制度, 解决大中型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2、积极推行“银团贷款”等方式,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建设项目, 继续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办好财务公司,推动企业(集团)加强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进一步深化结算改革,大力发展电子化结算业务, 推进“三票一卡”结算方式,加快发展电子汇兑、电子货币,形成快捷便利的电子清算系统。

4、全面建成全省金融电子化网络体系, 实现本币业务和外币业务两大处理系统并网;加快与国际金融网络联网的进程,促进我省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接轨。

5、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发展“电话银行”和“企业银行”。 努力开拓代理劳动保险、教育基金、养老金、房改公积金等各类社会资产管理的资金归集业务,积极开拓连锁商业电子化服务以及其他的新兴中间业务,为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在产业间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效率。

标签:;  ;  ;  ;  ;  ;  ;  ;  ;  ;  ;  ;  ;  ;  ;  ;  

产业结构调整与财政政策取向_经济杠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