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与高中联合培养中医人才之浅析论文_吕阳

中医学院与高中联合培养中医人才之浅析论文_吕阳

吕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中医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是西方的理性思维教育,在大学才开始接触“玄之又玄”的中医思想,这无疑会有一段十分艰难的过程。文章通过分析中医的成才模式与联合培养的一些案例,得出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中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期望能对中医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与大学 中医人才 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81-01

随着国家的“2013 关于中国教育的若干问题”的蓝皮书的正式下达,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家加强了对中医的扶持与发展。可是囿于中医特殊的成才模式,却很难形成真正的出色的中医,而这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初高中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逐年下降,而造成整个国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越来越低。如今高校与高中的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模式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个人能力,故不管是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起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中医院校都可以与中学合作,一起联合培养中医类人才。

一、高中大学联合培养

1. 联合培养的定义

联合培养[1]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简单的讲,就是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你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而高中与大学的联合培养即是在高中开设相关大学课程,有大学派相关指导老师与高水平教授进行一些高等级知识的讲解,着重增加高中生的自身素质与思维模式。

2. 联合培养的发展

我国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倡导培养创新人才,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目前仍然属于初级阶段,亟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基层的教育的人才培养慢慢成熟起来,北京“翱翔计划”、上海同济大学“苗圃计划”、陕西“春笋计划”等等,都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功的尝试。可以看出,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试验走向深入。

《教育规划纲要》[2] 提出:“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意味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来把握高中教育改革,让高中学校发展符合新世纪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方向,使高中教育转向长远的价值性教育和综合化育人教育,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可选择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养中医人才需要从小开始

中医类专业是对人才质量需求相对比较高的,与之相反的却是,当前中医学生对中医学并非能有所成,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古代,中医的培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贯穿于中医教育的始终,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大系统,那么中医学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中国文化中有句话叫做“文以载道”,而中医这个“道”载于何处?就是载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构成中国文化的三大块知识体系—儒、道、释,可以说无一块不和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看出,中医学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教育中始终占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并且一如既往地贯穿于中医教育的漫长历史之中。若无传统文化之根基,中医之成才犹如无根之萍!

2. 在现代,西方思维模式的教育给学习中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生长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在思考重心,思维格局,思考模式和方式,认识定势,思维原则上,中西方均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与中医的感性主观的思想不同的是,西方思维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外在客观世界,人的语言、行为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重在探讨自然界,追问终极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学,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种清晰、分析式思维。学生在经历十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理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放肆对于接受西医或自然科学学科,十分自然和顺畅。可是当这些学生进入中医院校时,面对与“数、理、化”截然不同的中医传统类医学时,他们大多没有很好的国学素养,加上专业基础贫乏,他们自然普遍会对中医的理论感到茫然与困惑, 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 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去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 培养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中大学联合培养中医生的重要性

正所谓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医易相通。如果学生早期接受了中医所依据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 熟悉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 自然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进而对用阴阳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也不产生怀疑了。[3]

正如前辈诫言:“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的人文基础,培植传统文化土壤是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每一辈人的努力,而良好的医学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更不用说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我们需要先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中医传统思维方式,因此,笔者认为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是非常好的方式,能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中医,也可以让更多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中医院校。

参考文献:

[1] 罗洁,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教育研究,2013(7):54-60 页

[2] 刘洋, 付炜,‘2013 中国发展报告 ,2012 年教育事业发展报告’[R]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第45-50 页

[3] 李俊,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J] 医学与社会,2008(12): 第58-60 页.

论文作者:吕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  ;  ;  ;  ;  ;  ;  ;  

中医学院与高中联合培养中医人才之浅析论文_吕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