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年论文,今明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从1998年全年的经济形势看,积极的宏观政策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大多数经济指标呈逐季好转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止跌回升:1998年我国GDP为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尽管GDP增长率比1997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 但是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止跌回升的格局已开始显现,GDP 按季度变化的情况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见表1)。1998年1~4季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现为从回落转向回升的轨迹。
表1:中国1997~1998 年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及年平均增长率变动情况(单位:%)
季度Ⅰ
Ⅱ
Ⅲ
Ⅳ
年平均
19979.4 9.6 8.0 8.28.8
19987.2 6.8 7.6 9.67.8
资料来源:选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不断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推动经济高速健康增长》,载于《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二是投资总量快速增长:1998 年我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三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1998 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8%,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四是进出口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1998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增长0.5%;进口总额1402亿美元, 下降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为436亿美元。
五是物价指数继续走低:1998年我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六是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1998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 )为104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狭义货币(M[,1])为38954亿元,增长11.9%: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11204亿元,增长10.1%。
但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暴露出扩大内需政策的局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额增加。1998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1%(为八五以来的最低点);实现利润1473亿元,比上年下降17.0%;亏损企业亏损额1556亿元,比上年多亏22.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023亿元,多亏21.9%;年未产成品库存达6094亿元,比上年增加320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0,比上年下降4.2。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滑坡、 微观经济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是:(1 )在前几年“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从而降低了利润率。据国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1998年第一季度资料显示,在601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446种,占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商品155种,占总数的25.8%, 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其中,供大于求的个业品占31.5%,比上年明显提高;(2)企业创造需求的能力不足,经济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国内积压了1万亿元左右的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 城镇居民手中的存款已超过5万亿元。 充分说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二是市场销售不旺,消费需求不振。199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居民消费增长虽处于正常区间,但较前几年相对趋于平淡(见表2)。
表2:1995~1998年9月社会商品零售额变动情况(当月比上年同期增长,单位:%)
零售额
1995 26.8
1996 19.4
1997 11.1
1998/112.9
/2 6.0
/3 6.4
/4 6.4
/5 6.8
/6 6.8
/7 8.1
/8 9.3
/9 7.0
资料来源:选自陈东琪《对近两年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思考》,《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主要原因是:(1)收入增幅下降,两极分化严重。1997 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3.4%,1998年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增幅比“八五”时期的平均水平分别下降4.4和2.0个百分点;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6%,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考虑物价下降因素,1998年实际增长也仅为4.3%。 在居民收入总体下降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1997年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34%,比上年增长1 个百分点: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 这无疑使总体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2 )公众预期降低了即期的消费需求。1998年国企、住房、医疗、政府、教育等几项改革同时推出,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尤其是国企和住房改革,对人们的影响最大。199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约为570万人,下岗职工约为1200多万人,国企改革还要使大约2500万职工不断加入到下岗人员行列之中。下岗失业的威胁不但导致居民风险预期增大,消费倾向下降,减少即期消费;而且,大批职工的下岗失业表明,就业以及再就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另外,居民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也进一步降低了即期消费;(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实现消费升级的程度,目前处于一种“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特殊时期,出现了消费断层。
三是民间投资乏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反弹是推动1998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却呈现出国有经济(主要是政府)投资增长较快,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特点。如1998 年全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9.6%,而集体经济投资却下降3.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仅增长6.1%。其主要原因是:(1)银行和企业预算及市场约束强化, 出现了银行“惜贷”、企业“慎贷”的现象。消费市场无热点与投资没有好项目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市场需求不旺、物价低迷、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利润降低,使得真正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投资项目很少,因而民间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的市场约束;(2 )政府启动经济的投资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由于其带动的产业链条短,并未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3)在经济景气下降时, 体制性因素对民间投资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如投资、金融体制对中小企业支持较弱,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明显不够等。
四是进出口萎缩,外贸出口形势严峻。1998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外贸出口增幅下降很大, 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各国经济由于金融危机普遍陷入萧条,使得对他们的出口大幅度下降。虽然我们对欧美和其他市场的出口是增加的,但还不能完全弥补对东南亚各国出口的下降(见表3)。而且, 由于东南亚各国货币贬值的效应已开始显现,未来外贸出口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表3:1998年1~1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对各国及地区的变动情况(单位:%)
国家/地区 变动
5个东盟国家-12.9
香港-9.1
韩国-9.7
日本
-33.7
美国14.2
欧共体 17.2
资料来源: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今明两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分析和评述1998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一是为了理论探讨;二更是为了给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从以上对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表明,经过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供给约束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既从过去由政府推动的计划周期转向由市场决定的商业周期,虽然政府主导经济的影响还相当大。总的来看,当前由于影响中国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出口)均显不足,通货紧缩迹象较为明显,经济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因此,在不能完全放松对“经济过热”警惕的情况下,今明两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应从防“过热”转变为防“过冷”,继续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以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防止经济跌入衰退和萧条的深渊。同时,加大改革的力度,着重解决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起来的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推动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此,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货币政策要注重金融制度和工具的创新。由于在1998年为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几大法宝都已用齐,故今明两年用其调控经济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例如,就名义利率来看,目前4.77%的水平已经比较低,基本接近同期美元利率水平,继续下调的空间很有限。而且,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重点应放在金融制度和工具的创新上:(1 )制定鼓励个人消费的信贷政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如放宽居民购房、买车的信贷条件,并相应降低贷款利息,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发展;(2)大力推进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 如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并对经营情况比较好民间企业开放,以增加民间直接融资的渠道、刺激并启动民间投资,从而防范并化解国家风险。
二是财政政策要与收入、分配政策及产业政策相配合。由于1998年出台的以巨额放债和增加赤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政策力度很大,所以今明两年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因此,财政政策除在总量方面进行向上微调外,还需在结构方面做文章,注重与收入、分配及产业政策相结合:(1)税费合一、 切实降低企业实际税费负担。现今除正常纳税外,各种名目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应抓紧制定相关法律,使税费合一,己使企业不堪重负,从而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调动企业进行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的积极性;(2)增加转移支付、 加大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府开支。这对于保证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企改革,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3)对政府投资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 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不直接进入竞争性领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政府还应选择既可以直接投资,又能带动并提升产业发展的领域,如军工和航天工业,进行重点投资。
三是依靠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最终必须依靠改革的力量:(1)真正启动消费需求还须依靠改革。 由于消费需求不仅在总需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能否启动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启动消费需求,就必须下大力气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预期。这就必须大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居民储蓄动机”的调查结果,“医疗养老”的比重达38.4%。这类资金分散于居民手中无法根本解决保障性问题,反而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和预期。因此,政府应抓紧制定全社会统一的保险、保障制度和法律,以减少其不确定性,增加透明度:其次,配合住房体制改革,加大工资改革力度。出现“消费断层”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断层”,目前居民的收入还不能适应其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取消福利分房无疑为推进住房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但如果不相应地进行工资改革,在职工工资结构中加入用于住房消费的部分,那么靠居民现在的收入还没有能力购买住房,住房改革也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再次,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村建设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改变农民的消费方式、提升其消费结构,无疑是扩大内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2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强大的企业竞争力是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只有将有效的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将企业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今明两年以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才有保证。这里既有国企改革的问题,也有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3 )创造和保持规范的市场环境。在经济景气下降时,宏观调控应努力创造和保持规范的宏观环境,从而调整投资主体的未来预期,增强投资信心。对于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端正态度,做好服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9%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实现利税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80%以上,作用很大。因此,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为其发展创造公平、有利的宏观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另外,还应重点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垄断,保证公平竞争,并且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素流动的障碍,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