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马应龙论文

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马应龙论文

国企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资本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

国企法人的权益人与企业经营者关系模糊,体制条块分割造成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并由此导致权益人对经营者控制弱化。

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和规则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代理人对资产经营缺乏冲动。

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支撑收购与重组活动的大规模开展。

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并购主体无法对并购对象展开重整、重组活动。

建议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评价国企资本经营的指标体系,尽快改变国企权益人单一的局面,引入新的、人格化的权益人促进国企开展资本经营。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安置国企收购、重组造成的闲置人员。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促使经理人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来从事经营活动。

一、资本经营与国企战略重组

1.资本经营

目前资本经营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使资本赢利能力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均可称作资本经营。据此,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般化商品是资本经营的当然对象,生产一般化商品的生产要素亦成为资本经营的对象。可以说,资本经营是以资产重组、买卖购并、债务重组为工具,不断调节各生产要素,使得资本赢利能力最大化的经营活动。产品经营只有辅之以资本经营,才有可能使企业发生飞跃式质变。

2.国企战略重组

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任务的核心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国企转轨、转制的过程在总体上进展较慢,同时由于国企运行机制与整个经济体制转换的严重不协调,从而使国企的综合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效益低,资本盈利能力低下;

②国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幅降低,1980-1995年,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6.0%下降到34.0%。

③国企的就业率及资产规模指标大幅度降低;

④国企亏损额显著扩大。

造成国企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国企的经营机制是在长期的短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当整个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市场逐步开放,竞争的环境逐步形成时,国企的资产组合方式与企业经营机制和缺陷导致国企竞争力逐步下降。国企竞争力下降,效益低下拖累了整个经济改革,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因此有必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的改造和重组。其一,对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进行调整;其二,对国有经济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其三,要解决产权边界和代理人关系的利益问题。

资本经营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才能提高国企整体竞争力,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标准及其相关手段对国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组,才能完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但是,资本经营是一种全新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众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保障国企战略重组的顺利实施。

二、国企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资本经营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资本经营活动,特别是国企的资本经营活动难以大规模展开。

1.案例分析

①辽源得亨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案

辽源得亨是一家从事化纤制造的上市公司,该公司于96年底发行股票并于上海交易所上市,由于全行业不景气,加之原材料大幅涨价,该公司在94年底经营困难。当时公司总股本为8388万股,其中,吉林辽源国资局占35.8%、法人股东占21.9%、内部职工和公众股东占42.3%。总资产为2.97亿元、净资产2.03亿元、每股净资产2.42元、主营收入0.89亿元。其中:化纤制造业务占用的资产为:2亿左右;投资业务占用的资产为1亿左右。

经过全面的诊断,公司决定引入新的股东和资产,选择上海浦东川沙汽车运输总公司为合作方,并拟定了如下方案:

(1)由辽源国资局以2.5元/每股以上的价格向川沙汽运转让占总股本25%的股份。合计2250万股。

(2)由辽源国资局向辽源公司购买其下属化纤业务45-55%的权益。

(3)由辽源得亨向川沙汽运收购其下属的集装箱运输业务,散货运输车队及出租车业务。该业务每年约为辽源得亨带来1800-2000万的税后收益。

(4)辽源得亨重组后,以川沙汽运业务三年业绩并入辽源得亨,辽源得亨公司的财务状况将大大改善。可申请再融资,估计再融资额为5000-6000万,连投资业务可套现资金4000-5000万,进一步收购浦东的运输项目及其它项目。

(5)待辽源得亨浦东业务规模化后,再解决该公司辽源化纤业务或改造现有化纤工艺或彻底转型。

该方案开始得到辽源得亨董事会及川沙汽运领导层的认可。接着而来的便是向辽源市委、市政府,向吉林省政府的游说工作以及国资总局的审批工作。该项工作历时7个月艰辛努力,最后辽源市政府、市委研究决定,同意向川沙汽运转让不超过15%的股权,同时得亨董事会也同意按市政府的意见办理。该决定于95年5月经国资总局审议通过。由于转让股份少于1400万股,即便转让成功川沙汽运也仅为第二大股东,最关键的是由于转让股权小,无法完成以股权换资产的目标,该方案虽获董事会及股东大会认可,但最终夭折。

通过此案,使我们对国企重组有了深刻的认识:

A、必须彻底解决代理人与权益人关系模糊的问题,整个谈判和游说工作中很难找到真正的股东,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协调和处理各级代理人关系上。

B、缺乏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完成重组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C、地方利益成为阻碍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D、对经营者缺乏政策激励机制、缺乏评判经营者成功与否的标准。

②武汉马应龙公司收购案

马应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马应龙)是1993年由原武汉市第三制药厂改造成立的股份公司,因其经营陷入困境,为了迅速盘活马应龙的国有资产存量,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深圳宝安公司(简称宝安)经谈判达成协议,以199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剔除土地资产后,确认马应龙经营性资产为2000万人民币,宝安公司以向国资公司支付同等现金的形式取得马应龙1100万元的经营性资产所有权转让完成后,马应龙总股本确定2600万股,其中宝安1100万股,国资产公司900万股,余下600万股1:1定向募足,以增强马应龙发展后劲。这时,宝安又认购了300万股,最后宝安持有马应龙1400万股,占总股本的53.85%。

马应龙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负债过高,应收帐款数额巨大,生产资金不足,无力更新设备。归结到一点,其主要矛盾是资金不足。而马应龙的劣势正是宝安强势所在,相对于马应龙而言,宝安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不但本身资金实力强大,而且它对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手段非常熟悉,这从沪市第一起购并案“宝延”中便可窥一斑。所以,宝安可以很轻易地解决马应龙资金短缺的困境,两者具有很强互补。

宝安收购马应龙的动机在于以此向医药行业扩张,寻求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宝安购并马应龙后,即通过资本市场,以资金运作为纽带,着手对马应龙的设备、产品、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把马应龙包装成为武汉“上柜交易”的股份公司,且产销两旺,成为宝安集团下属企业中的佼佼者。

购并行为实施后,马应龙经营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总资产由购并前的(1994年底)0.56亿增加到1996年底的0.89亿,增长率为58.9%,净资产由1370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而同期净利润则由341万元猛增到1100万元,增长率为222.6%,由微利企业变为武汉市医药行业第二及“全省先进医药企业”,表明购并给目标方与收购方带来了不菲的利润,宝安收购马应龙初步实现了其购并目标。虽然,宝安集团的资本经营整体上看,教育意义大于实际的绩效,但马应龙应是一成功的案例。

购并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扩展战略,讲到底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短时期内能带来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张,然而这种扩张是不是就一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呢?在当前我国企业普遍资产运作效率低下,自身难以维继的情况下,越膨胀问题也许就越多。因购并运用不当而把企业垮跨的例子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购并事件真正成功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就西方国家而言其失败的比例亦相当高。理论研究表明,在具有规模经济和垂直联合的购并中因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企业购并后经营成功的机会较大,而那些劳动密集的行业,既无集中生产的成本优势,又不能通过销售产品降低交易费用,因而在这类行业中发生的购并活动,反面造成信息损失、扭曲,导致生产、销售等管理成本增加,所以成功者不多。在实际操作中,购并因为过程极其复杂,所以影响其绩效的因素还很多,宝安购并马应龙的成功在于宝安充分利用了其资本经营的优势,驱动了马应龙产品经营的发展,两者实现了最优互补。

2.国企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国企亏损、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可分为三种:政策性亏损、结构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

资本经营的主要工具如收购、重组等亦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经营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绝大多数,均能有效治理,但是对结构亏损仍有难度。国企战略性重组应按先解决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再解决结构性亏损的战术步骤实施。下面,主要介绍国企在前者范围开展资本经营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①国企法人的权益人(包括股权人和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代理人)关系模糊,体制条块分割造成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并由此导致权益人对代理人控制弱化、消亡。财产关系和利益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两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国企的财产关系并未在体制改革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财产缺乏人格化的代表,财产关系缺乏相应的规划对之控制和调整。财产规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有差距,这一点成为国企难以广泛开展资本经营的主要障碍,也是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典型表现。实践已经表明,财产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规则是市场经济中的第一规划,没有财产关系的调整,没有产权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就难以摆脱困境,从而走向市场经济。

此外,行政化的管理机制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日益不适应,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对国企资本经营起着极大妨碍作用。

②由于经济利益关系与规则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代理人对资产缺乏冲动,当利益冲突损害了经营者、代理人的利益时,甚至会造成抵触情绪。考察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国企并购与重组,有一个共同现象:目前国内企业收购兼并活动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或少数中介机构,而不像别的国家或地区,购并活动的原动力主要发端于企业的领导者——企业家的冲动。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仍然没有摆脱生产管理者和产品经营者的身份,他们的视野仍局限于组织生产和开拓市场,他们站不到资产经营和组织产权的高度去认识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而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与行政级别的划分,以及晋升到政府机关成为政府官员作为对企业领导的激励手段,又使得不少企业领导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到企业任职只不过是自己仕途的一个环节,对他而言,自己是作为一名政府官员短期到任的,资产经营的各项手段往往是一种风险大、见效慢的行动,这种冒险与他追求稳定的短期在任目标相比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对企业家与法人财产关系的利益约束和利益奖惩机制,导致国内的企业领导者只能是作为实物形态的资产管理而存在的。他的地位、待遇、前途和名望都与实物形态的资产的存在密不可分,一旦他所管理的企业被别人兼并,尤其是被来自于他所属的条块系统之外的企业兼并,他也就失去了依存的基础,有可能丧失原来拥有的一切。因此,现有企业管理者不仅不可能有出售企业的动机,相反,如果他发现自己领导的企业成为其它企业收购的目标,还会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③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支撑收购与重组活动大规模的开展。任何收购、重组活动都带来利益关系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而支付手段则是支撑这种分配的基础。在西方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有众多的金融工具构筑成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国企的支付手段仅有现金,应付款和资产折股等简单的金融工具。现代工业社会收购、重组活动通常涉及的资产规模较大,仅以现金和资产折股等简单手段难以使资本经营大规模的展开。西方国家的收购重组活动,财务顾问通常会运用桥式融资等工具,而这一工具通常涉及到几种,甚至十几种金融工具,完成庞大的资金安排和偿付过程。

④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并购主体无法对购并对象展开重整、重组活动,严重地阻碍了资本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并购中被购并企业的人员安置是企业购并的一项重要附加条件,有时甚至是先决条件。迄今为止,我国的通常做法是由买方企业负责解决卖方企业全部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就业、福利、社会保障等问题,这称之为“成建制”的接收方式。“成建制”的接收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人员失业而导致的社会动荡,但也为购并的企业的健康运作和发展埋下了隐患。据统计,1990年—1994年全国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2.6%左右的水平,但由于目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隐性失业严重等现象,这一数据无疑含有大量水分,因此,按“成建制”对被购并企业进行接收,往往造成购并后企业中大量冗员和富余人员的存在,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对他们进行安置,同时也使原企业中的低效率局面有可能得以延续。

另外,目前我国国有、集体企业中“企业办社会”现象仍普遍存在,企业社会福利保险费用开支巨大,买方企业对卖方企业人员如按“成建制”接收将背上沉重的包袱。据统计,1994年底我国离、退休、退职人数已达2929万人,在职人员人数与离退人员人数之比为5:1,年保险福利费支出,在职人员平均每人1313.5元(其中国有单位在职人员平均每人4544元),以此为依据计算,如打算兼并一个有在职人员300人的国有企业,每年所要负担的职工社会福利保险(在职人数和离退人数仍按5:1计算)就达60多万元,这即使对于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企业购并中人的安置及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问题已成为当前妨碍企业购并重组的重要因素。

三、相关政策建议

1.迅速、全面改变国企权益人单一的局面。市场经济中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股东的财富最大化。但是由于国企权益人因代理人关系复杂不清,造成对公司主要目标约束的弱化,因此有必要为国企引入新的、人格化的权益人(产权人)协调国家权益代理人共同监管、评价国企的经营,促进国企开展资本经营。

2.建立以盈利为目的基金机构,以此监督促进权益人虚置的国企开展经营活动。由于一般的社会小股东,缺乏专业知识和资源,难于监督、制约国企的经营,他们充其量是用脚投票,基金机构则会以其专业素质和资源,从舆论甚至从股权上约束、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基金机构则受到受益人的监督、约束。

3.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评价国企资本经营的指标体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目的在于从资产的效益来制约、促进国企的资本经营,同时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及下属国企的考核应按公众公司的标准进行,即由中立的会计师机构和财务顾问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资产现状及前景,出具详实的评价报告并向一定的权力约束人报告其内容。

4.央行应大力支持国企资本经营,鼓励券商和商业银行开展创新,促进国企资本经营的有效展开。

5.在社会保障、保险体系尚未市场化前,采用多种方式安置国企收购、重组、重整造成的闲置人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地方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可利用产权转让收入对富余人员进行安置,保证企业专心于经营管理,并方企业可在确定产权转让价格时给予一定补偿,购并企业在今后招工中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原职工或当地劳动力。

②逐步建立起本行业或本地区范围的劳动力调剂中心,为富余职工寻找就业机会,并以此作为最终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基础。

③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使企业逐步甩掉“企业办社会”的包袱,为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和产权流动解除后顾之忧。

6.制定相应法规,解决代理人与权益人的利益关系。代理关系为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一个或多个(主体)雇请其他人(代理人)来代表主体完成某些活动,同时还将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代理关系存在:①股东与经理之间;②债券持有人(或一般而言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鼓励代理人以理性和经济人的身份去处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一个公司的所有及管理均归于同一人,那么公司所有者又是公司经理这样的双重身份,将使经理会采取一切手段使其本人的财富最大化,这时经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个人财富。如果这兼具公司所有者及经理双重身份的人通过卖出部分公司股份给外界,从而放弃其对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这时利益的冲突将会产生。而且从此以后,经理也许会变得①开始贪图舒适安逸的生活了;②开始要求更多的津贴补助。这样在双方即企业所有人(外部股东)和代理人(公司经理)之间,就形成了潜在的利益矛盾。

在处理代理关系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是:以公司的股票给经理一定的补偿,这样经理就不大可能偷懒或要求其他额外补助,股东对经理的控制费用也相对低一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聘用到合适的经理会比较困难。另一种方法是:公司股东严密控制经理的活动,显然这样做会引致公司的管理成本增高而效率下降。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折衷的使用上面这两种,即对经理们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对经理们的某些经营活动实行控制。下面是几种促使公司经理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来从事经营的机制。这些机制是:①经理人才市场;②经理被雇的可能性;③公司被收购的威胁;④建立对经理的奖励机制。

总之,企业资本经营是工业化社会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而与这相配合的手段——兼并及资产分割、资产重组、企业重整则是我们完成国企战略重组的有效工具。企业重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经济行为,然而,它有时却又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在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使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有效地改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政府如何利用政策(包括法律、法定、条例等)引导企业进行重组,是目前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标签:;  ;  ;  ;  ;  ;  ;  ;  ;  ;  

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马应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