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胡 聪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义县 121100)

摘 要: 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建立完善的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机制,目的在于把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长期积累的科学数据有机地组织管理起来。系统研究梳理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提出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政策措施,使其能更有效地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决策服务,对促进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增强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益,提高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技计划/项目资源;科学数据;汇交管理

1 我国科技计划/科研项目数据汇交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财政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一大批科技计划项目和专项科研项目陆续启动实施并形成海量科学数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科学数据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产出,更是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多个部门已将科学数据汇交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制定、标准研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方面给予支持,进行了有益探索。

1.1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2010年《科技部党组关于深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形成科技资源的加工管理和开放共享。同年,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总结验收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10〕314号),将科学数据作为一类重要的科技资源部署汇交和共享工作。科技部发布863计划、973计划和支撑计划中均明确提出建立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汇交和共享机制。按照《通知》要求,科技部先后组织在人口健康、农业和高技术领域启动科技资源汇交工作,该工作涉及863计划、973计划等,共3 848个项目(课题)资源汇交,累计汇交科学数据库(集)867个。目前,部分科学数据已通过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向社会开放共享。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资源汇交工作的带动下,上海、广东、黑龙江等省市也建立了资源汇交机制,并将科学数据汇交作为重要内容。

1.2 973 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

2008年,科技部出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并明确数据汇交的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办法》规定项目新增原始数据、研究分析数据以及应用软件等均须汇交,数据格式包括文本数据、数值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多媒体数据等。项目计划任务书中包含数据汇交计划,明确项目计划产生并汇交的数据集名称及主要内容、数据类型、数据格式、保密级别、保护期限、共享方式、相关软件工作以及经费概算等。为做好项目数据汇交工作,科技部专门建立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服务网。截至目前,共汇交科学数据集1 929个,科学数据实体数量超过52万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GB,网站访问人次近33万次。

1.3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面向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自然本地数据和材料的获取以及对已有数据和材料的整理和编研等基础性工作,科学数据是专项支持产生的最主要成果。为加强专项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科技部出台《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办法( 试行)》,对数据汇交的组织管理、汇交方案和汇交内容、汇交流程、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以及监督与处罚措施进行明确规定。

截至2017年7月,已顺利完成数据资料汇交的项目共计73个,汇交总数据量已达2.2TB,数据集1 174个。数据资料的时间跨度在20年以上,空间上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数据资料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海洋、林学、农业、人口健康、生物学、水文学等领域。汇交数据资料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汇交共享平台对外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务。

1.4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设立,旨在整合已有科技资源并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科学数据是平台建设中的一类重要资源,目前已在涉及基础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人口与健康、农业、林业、气象、地震以及海洋8个领域建成科学数据类平台。

目前行业部门的科学数据保存管理依托单位主要是由各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下属科研机构组成,这些机构普遍在本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人员水平,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力。机构对于科学数据保存处理的硬件设施条件较好,无论是从科学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还是科学数据的汇交和提供对外服务,都能提供优质的硬件保障。

我很快就学会了滚铁环的技巧,在村子里凹凸不平的沙土路上推着铁环行走自如。不过,一个人滚铁环并没有太大的乐趣,最好是要有一群人来滚铁环比赛。我们这伙小孩子选定了村口的大樟树作为目的地,然后一齐出发,看谁能最快到达终点。一时间,村子里的土路上灰尘四起,铁环在快速滚动,孩子们大呼小叫,奔走如飞,场面煞是热闹。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金委通过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汇聚项目信息和数据。目前,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个科学部的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青年项目等产出的成果信息。目前,已公布1986-2016年资助的项目相关信息,以及2003-2015年结题的项目相关信息和成果信息,收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项目164 769项,项目成果2 482 433个。

中国工程院依托科技知识中心建设搭建科学数据资源集成和知识服务平台,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专家为骨干,以需求为牵引,汇聚和整合我国工程科技相关领域的数据资源。通过组建联盟、汇聚资源元数据、各数据中心分工负责的方式形成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知识中心已经汇聚了涵盖金属材料、农业、中草药、海洋、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医药卫生、地质等2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的资源,总量超过44亿条、84TB,占全部资源的90%以上,国家工程科技资源战略保存体系已初具规模。

科学数据中心是承担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和共享利用的重要载体,各部门在科学管理过程中建成了一批专门从事科学数据管理的机构或载体,但这些数据中心多以项目管理、行业资料管理等工作职责而建立,对照国家或领域科学数据管理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而言,无论在规模、能力水平还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同时,我国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明显不足,具备高水国际合作能力的科学数据中心凤毛麟角,这也是导致我国部分科学数据流向国外的原因之一。

1.6 中科院信息化专项支持

中国科学院通过科研信息化专项支撑科学数据汇交整合与管理,推进科技数据基础资源、海量存储与处理基础设施、数据集成与应用先进环境的建设与服务。经过3个五年专项建设,整合了全院58个单位的科学数据库,库共享数据量达655TB,重点完成13个学科领域重点库、7个所级重点库以及20个专业库建设,内容广泛涉及地学、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空间、天文、海洋、能源、信息等学科领域。针对科学数据汇交管理,中科院已经形成了典型学科数据采集、整理、加工、汇交的工作流程,制定了“数据质量总体指导方案”与“学科领域数据质量实施办法”相结合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路线,在统一数据质量管理规范、数据质量评测方法与指标体系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库单位按照资源特点制定具体质量管理规范和实施方案。

1.7 中国工程院知识创新中心

第一,研究数学文化题型设计的多样化.改变当前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题型单一,考查功能有所缺失的特点.研究设计包括证明题和计算题等其他题型,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设问方式,提高数学文化内容的考查信度和效度.

2 我国重点行业部门数据汇交管理体系

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和地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已经进行了一些数据汇交方面的尝试,但尚未形成强制性措施。如《中华外科》《中华肿瘤》等医学类学术期刊鼓励作者发表论文的同时汇交科学数据,并给予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国内生命科学领域部分学术期刊与数据中心正在联合开展期刊发表论文同步汇交科学数据的试点工作,如生物工程学会、微生物学会。

2.1 逐步建立并完善数据汇交制度和机制,规范数据汇交流程

各行业部门进行科学数据汇交的方式和执行流程主要有线上传输汇交和线下报送汇交两种形式,数据汇交工作流程具有共性特点,都是在对产生的科学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向汇交机构提交审核申请,经审核通过之后再将数据进行处理并入库,通过各自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给广大用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和谐统一,因此,在传统图案与产品相互融合的设计中追求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也是产品外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让人们无限好奇它的创作技巧。无论是明清的青花瓷还是唐代的唐三彩,古往今来,瓷器依旧保持原貌,这主要是因为它表面图案色彩的机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多个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对数据汇交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气象探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等,对行业科学数据汇交的范围、责任人、内容、质量控制、流程、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2 基本建立了以核心科研单位为主要依托的数据管理保存机构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由同领域科技资源优势单位共同组成,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散的科学数据汇交与管理网络。截至目前已累计汇聚71类科学数据,数据总量超过1.6PB。平台在整合科学数据过程中依据资源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形成了多种资源整合模式。如气象、地震等部门,垂直管理的行政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纵向整合的数据资源整合模式;再如基础科学、地球系统、人口与健康等平台则通过优势部门牵头、横向整合的方式汇聚整合科学数据资源。

采用双盲法阅片,与1位病理医师一起独立观察每张切片中随机5个不重叠的视野。评分及阳性判断标准[7,8]:①按着色强度:无染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②按阳性细胞比例:<5%为 0分,5%~25%为 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两项相乘,0~1分为阴性,2~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分以上为强阳性。

2.3 我国学术期刊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发展现状

随着各部门行业科技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领域、行业通过开展观测监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可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资源,是科学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部分重点行业部门在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基本建立起行业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行业科学数据质量控制和标准规范体系,各部门以所属核心科研单位为依托建成数据管理保存机构,促进了行业数据的持续汇交与积累,也整合了一批分散的科学数据资源。

3 我国科学数据汇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的政策管理和引导

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数据资源的快速积累,我国对于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能保障当前科技创新需求。在国家层面上对于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也缺乏一致性要求。目前的工作主要以各部门内部工作为主,领域、行业、部门间科学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科学数据分散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布局,制约了我国科学数据资源的持续积累和综合利用。

3.2 缺乏规范化建设和持续积累

虽然各部门在科研项目或专项业务工作管理过程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标准规范,但由于各部门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工作的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科学数据汇交标准,来对所收集的科学数据类型、格式、内容、保护期限等进行统一规定,导致科学数据因标准不统一而需要重复采集才能满足使用需求、存量科学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同来源数据无法相互融合等。相比于我国每年所生产出来的科学数据,有效管理和积累下来的数据并不充足,大量科学数据仍然散落在课题组甚至科学家手中,没有得到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从而丧失了被充分发掘价值的可能。

3.3 载体能力建设仍然薄弱

此外,基金委在共享航次计划、“黑河流域生态一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实施过程中专门建立了数据汇交机制和数据中心。2010年基金委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调查资料汇交实施方案》,并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资料共享服务中心负责调查数据汇交工作,目前累计收集共享航次调查数据284GB。建立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承担科学数据汇交,已汇交整合数据总量达5 310GB,数据中心网站用户逾2万。

因为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所以一定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具有较专业的造价管理技术和知识,充分了解市政工程本身的特点,所以企业一定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逐步提高,并且对他们的道德培养进行强化,防止产生管理人员以权谋私的问题,利用职务便利获得个人利益等情况。

4 加强数据汇交统筹管理对策建议

4.1 健全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政策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在科学数据汇交管理方面的经验,分级分类研究制定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和开放共享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层面上明确科学数据汇交政策要求,并逐步在各领域、行业、部门进行细化落实。通过政策制度调整,松绑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手中的科学数据资源,解决数据汇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资源信息化等问题。推动行业部门建立相应的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科学数据有序汇聚,破除行业数据资源信息孤岛。科研单位也应该建立有利于科学数据资源汇交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4.2 进一步完善科学数据标准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科学数据资源特点,结合数据资源分布状况和资源管理单位布局情况,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数据汇交技术标准,如元数据标准、资源代码标准、汇交规范流程等,确保科学数据的合理汇聚和管理利用。建立完整的科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从科学数据的生产环节至汇交环节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流程,并在流程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以确保汇交工作高效顺畅,汇交后科学数据能够合理保存并依需求得以高效利用。

(2)薄壁空心高墩结构无论是悬臂状态还是墩顶受支撑约束状态,在日照作用下都会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而且墩顶都会产生位移变形,尤其是悬臂状态下,墩顶位移达到1.253 4 cm,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3 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汇交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数据汇交是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的基础与核心,应该按照其生命周期建立相适应的数据汇交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采集体系,确保科学数据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汇交与整合,建成可应用、可溯源、可比对的科学数据库。按照不同领域科学数据资源特点,建立科学数据汇交规范与模板,形成科学数据汇交学术审查机制,完善领域科学数据管理存储体系。按照科技计划、科研项目或行业数据管理需求,依托相应的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工作流程,确保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及时地汇交科学数据,同时发挥科研单位、主管部门逐级审核作用。

4.4 建立行业科学数据汇交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

建立面向科学数据汇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与项目支持、人员评价等工作挂钩。科技数据汇交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及时完成数据汇交,汇交的数量是否与工作计划一致,以及汇交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科学数据汇交工作要保持长期运行,要与评价和激励机制挂钩,充分调动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对于汇交效果好的应给予奖励,完成情况较差的给予相应惩罚。

参考文献:

[1] 蒋萍, 田成诗. 全方位、立体性数据质量概念的建立与实施[J].统计研究, 2010, 27(12):8-15.

[2] 许涤龙, 龙海跃. 欧盟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统计与决策, 2013(8):4-7.

[3] 徐冠华.加强科技资源研究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3):3-5.

[4]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5] 王卷乐,杨雅萍,诸云强,等.“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进展与数据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8):947-953.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Data Interchange Management in China

HU Cong

(Ruijie Network, Yixian 121100,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developing scientific data interchange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data interchange management is to organize and manage the long-accumulated scientific data in the hand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industries and numerous scientists. A systematic study is made to sort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ientific data interchange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to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next step of scientific data interchang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so that they can serve more effectivel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decision-mak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enhance the benefi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in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project resources; data resource system; interchang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251; G3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906033

作者简介: 胡聪(1988-),男,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 2019-03-25

(责任编辑:吴 汉)

标签:;  ;  ;  ;  ;  

我国科学数据汇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