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西藏农牧区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

宋连久1刘天平1孙自保2

(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 860000)

[关键词] 西藏;农牧民工;市民化;结构方程模型

[摘 要] 为探讨西藏农牧区市民化总体状况以及两代农牧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上的差异,在2017年西藏农牧民工的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西藏农牧区市民化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在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牧民工处于主要的地位;新生代男性农牧民工明显高于女性;老一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程度高于新生代农牧民工;农牧民工市民化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个人素质、经济状况、心理认知对市民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双向正向影响;西藏农牧民工市民化仍处于弱中等水平。

一、引言

农牧民工进城务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其自身收入渠道构成的重要方面。中国农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工收入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制度红利的释放殆尽以及长期的谷贱伤农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农民阶层中分化出一个新兴的群体——农牧民工阶层[1]。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家庭分化,以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牧民工日益成为受关注的社会群体。未实现有效迁移的新生代农牧民工不仅自身收入过低,而且在农村社会整体发展和家庭分化的背景下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2]。为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迁移,提升农牧民工市民化程度,被认为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牧民工增收、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3—4]

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以“离土又离乡”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牧民工进城务工,可以认为是中国政府提升农牧民工市民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5]和《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6]的实施将农牧民工进城务工纳入法律轨道。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将农牧民工市民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自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跨地转移及农地流转的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进一步发育,促进了农牧民工市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3—2017年,全国农牧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从 1.1 亿上升至1.72 亿[7],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38.33%上升至59.93%。目前,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牧民工约占60%。

农牧民工从农牧区迁移至城市生活进而实现市民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收入是影响市民化的重要因素,这是市民化研究的最早探索。国外学者在距离、语言文化[8]、家庭、家庭决策[9]等方面对市民化研究展开了有益尝试。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者在人口非农转移[10]、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从转型社会实践探索层面展开市民化研究。进入本世纪,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市民化意愿与能力[11—13]、城市融入[14]、户籍制度[15]、收入消费水平、社会生活状况[16]、教育水平[17—19]、打工时间、求助人数[20]等因素以及运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21—23]、层次分析法[24]、SEM 模型[25]、probit模型[26]、因子分析方法和模糊评价方法[27]等为研究方法,开展市民化实证分析。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牧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研究也相对成熟,且有充足的文献证明评价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市民化进程存在影响。在区域尺度上,分析民族异质性和个体特征对西藏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地区的影响发现,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是藏族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负向因素,且对不同类型群体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促使西藏农牧区农牧民工更愿意到省会或区外周边省会务工,而到沿海地区很少[28]。总之,针对西藏农牧区市民化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从实地研究的影响数据收入,重点就个人素质、经济状况、心理认知对西藏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二、样本来源及指标说明

(一)指标选择与赋值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悬着及统计数据的差异对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测算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市民化进程测算中,无法回避观察指标与潜在指标的双重影响。尽管市民化进程测算过程中经济状况是主要原因,但也不能忽略微观个体自身及其认知的影响,因为农牧民工毕竟是“复杂人”(即:作为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农牧民工既有现实的经济需求,也明显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采取结构方程模型,设立4个维度的潜在变量(即:市民化进程、个体素质、经济状况、心理认知),并结合实际调查和相关文献设立了对应的观察变量(见表1)。

表1: 市民化进程体系及评价指标赋值说明

农牧民工的认同感在市民化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工作需要技能对农牧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作种类、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不仅直接对其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且积极影响认同感从而间接提升其定居意愿。性别因素也通过影响归属感间接影响城市定居意愿[29]。同时,研究也揭示出增加社会培训在农牧民工中的覆盖范围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将对市民化的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0]。个人生活经历、外出时间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农牧民工的收入和务工效率都有显著影响[31]。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对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牧民工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个人属性特征对其市民化意愿也有明显影响[32]。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对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33]。基于研究的支撑理论,结合调查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假设有(见图1):H1:市民化意愿对市民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2:市民化难度对市民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3:语言使用对个人素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4:文化程度对个人素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5:家庭经济状况对个人素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6:工作种类对经济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7:务工效率对经济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8:住房支出比例对经济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9:购房能力对经济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0:务工方式对经济状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1:户籍制度对心理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2:城市融合对心理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3:自我身份认同对心理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4:个人素质对市民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5:经济状况对市民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6:心理认同对市民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警方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让市民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由于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氰化物,要想找出罪犯,无疑是大海捞针。

市民化进程是本文测度的潜在因变量,其计算数值的高低是衡量西藏市民化整体进程的重要指标。观察变量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难度是市民化进程测度的直接观察变量。市民化意愿数值越高,越有利于市民化进程。根据调查问卷,市民化意愿的评价是:1为非常不愿意,2为不愿意,3为无所谓,4为愿意,5为非常愿意。市民化难度是被调查者对其成为城市一员的认识态度,本文认为:1为非常困难,2为困难,3为一般有些困难,但可以解决,4为容易,5为非常容易。

被调查者的心理认知同样对市民化进程产生明显的影响。被调查者对其自身的市民化身份的主观评判以及对市民化进程的宏观环境和相关制度的判断决定着是否能够真正推动市民化进程。根据被调查者对户籍制度在市民化进程中的制约程度,其赋值为:1为强,2为较强,3为一般,4为弱,5为非常弱。城市融合是农牧民工认为其自身的城市融合度与其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相对比:1为与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相对比生活更差,2为较差,3为差不多,4为好,5为很好。自我身份认同是被调查者是否同意认为自己是打工所在地的主人,其赋值为:1为非常不同意,2为不同意,3为无所谓,4为同意,5为非常同意。

农牧民工的基本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城市里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收入高低,甚至是能否在城市里长久立足的关键所在。本文选择语言使用、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3个观察变量测度。选择语言使用指标是由调查研究区域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被调查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交流都是使用本族语——藏语交流,而由于进程务工的服务对象交流语言的变化,被调查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语境进行交流。根据调查问卷,1为难以沟通,2为靠帮助可以沟通,3为基本能沟通,4为流利,5为非常流利。文化程度高低与农牧民工市民化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将文化程度设定为:1为文盲与半文盲,2为小学,3为初中,4为高中,5为大中专及以上。家庭经济状况是农牧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一般认为,在家庭经济状况差(或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农牧民工会有较强烈的意愿选择进城务工。5为人均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的农户(即:人均年收入低于2873元的,按照联合国每日最低消费低于1.25美元计),4为处于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之间的农户(即:人均年收入在2873元至4366元,按照联合国每日最低消费在1.25美元至1.90美元之间),3为一般农户(人均年收入处于4366元至西藏农户人均收入之间),2为较富裕农户(人均年收入处于西藏农户人均收入与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水平之间),1为富裕农户(人均年收入高于西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之上)。

1.市民化进程

3.经济状况

不同腐殖酸尿素对玉米氮素吸收及增产效应的研究………………………………… 魏永富,张 胜,李星星,苑志强,冯梦喜(52)

2.坚持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的双轮驱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4.心理认知

2.SEM路径分析

2.个体素质

(二)样本来源及分布特征

本调查由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7—8月开展,调查对象分布在西藏7地市(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林芝、那曲和阿里)56个县,从中选择581位藏族农牧民工进行调查,有效样本数为411个,有效率为70.74%。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是在抽样前先对样本总体依地域特征、行业特征、身份特征分成多个层次,并根据各类型单位数与总体样本数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然后从各层群体中采取简单随机形式抽取样本。由于西藏农牧民工市民化调查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内部差异较大,而分层随机抽样恰好适用。因此,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形式,有效样本分布涵盖了西藏所有地市辖区,且调查样本分布较为合理(见表2)。

表2: 农牧民工分布特征

从表2农牧民工的样本分布特征看,26—35岁年龄阶段的青壮年人数分布最高,占调查总体的40.15%,36.01%的农牧民工的年龄处于25岁以下,农牧民工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在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牧民工处于主要的地位。从性别分布看,外出务工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新生代男性农牧民工的数量最高,占调查总体的43.31%,而老一代女性农牧民工的数量最少,占调查总体的8.27%。从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最多,占调查总体的34.31%;其次为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占33.58%。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占主导地位。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工未婚居多,占调查总体的58.64%。新生代男性未婚的农牧民工高出女性6.8%。新生代农牧民工离婚率高出老一代农牧民工0.73%。农牧民工进城务工的时间普遍不长,53.53%的被调查者进城务工时间为1—5年,且新生代农牧民工是主体(占调查总体的51.09%)。不超过1年的老一代进城务工最少,仅占调查总体的1.70%。

三、基于SEM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李克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对一组与测量主题有关陈述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提出的。李克特量表是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的5个维度评价构成,所计分值分别由1、2、3、4、5构成,每个调查样本的市民化进程就是被调查者对各调查问题的回答采取实证形式计算汇总得出,这一总分可说明被调查者的态度强弱或他在李克特量表上的不同状态。根据构建结构方程的指标性质,对评级指标采取李克特量表形式赋值。具体分析如下。

众所周知,就“冬储”本身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关乎来年春耕能否顺利进行。因此,经销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冬储对于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如果经销商一味地选择规避风险,不与厂家共同分担库存,势必会增加用肥期临近时的物流压力,延误农民耕种的最佳时期。所以,有业内人士建议,经销商应尽快厘清当地的市场行情,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采购,控制风险,择低价进行买入。

图1 :初始结构模型

(二)实证分析

1.信效度分析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22.0软件,根据初始结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全部样本的农牧民工(模型1)、老一代农牧民工(模型2)、新生代农牧民工(模型3)的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运用AMOS22.0计算后,运行结果的拟合优度指标、基准化合适度指标、相对适合度指标、增量适合度指标均接近1,残差平方根、近似误差均方 根均接近9,表明3个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见表3)。

农牧民工的经济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在城市定居的能力。农牧民工所从事的工作种类对市民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工作的性质,按照对市民化进程的影响,由低到高,设计了5种调研地农牧民工所从事的常见工作,所赋的分值越高越有利于市民化进程。根据调查问卷,1为农村加工业,2为运输业,3为建筑业,4为宾馆、餐厅、茶馆服务业,5为个人城里经商。务工效率是进城务工时间与月工资收入的比例关系,是月工资收入除以进城务工时间所得的数值。根据调查问卷的数值计算,务工效率赋值为:0.19以下为1,0.2—0.39为2,0.4—0.59 为 3,0.6—0.79 为 4,0.8 以上为 5。住房支出占农牧民工收入的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市民化进程,反之越有利于市民化进程。住房支出比例赋值为:20% 以下为 5,20.01%—40% 为 4,40.01%—60%为3,60.01%—80%为 2,80.01% 以上为1。被调查者根据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收入情况评价其自身的购房能力的赋值为:1为非常差,2为较差,3为一般,4为强,5为非常强。务工方式是农牧民工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城务工。一般认为,有组织地进城务工有利于市民化进程。根据组织农牧民工进城务工的影响程度大小,务工方式赋值为:1为自己联系,2为老乡介绍或带领,3为合作社介绍,4为职业介绍所介绍,5为政府机构。

表3: SEM拟合度检验

教学情景是学生学习的“引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展教学工作,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也会更具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现象、社会事件、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发动机 ....................................................................692毫升单缸水冷发动机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测量模型的路径系数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模型1、2、3测量模型的路径系数均在0.23—0.93之间。由 AMOS22.0输出结果可知,测量模型1的所有路径系数在0.01水平下显著;测量模型2的绝大多数路径系数在0.001水平下显著,只有经济状况和心理认知两个潜在变量路径系数的P值为0.049和0.185;测量模型3的绝大多数路径系数在0.002水平下显著,只有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路径系数的P值为0.087和0.015。在模型1中,个人素质(0.294)、经济状况(0.260)、心理认知(0.285)均对市民化进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素质与经济状况的路径系数为0.381,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个人素质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361,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789,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在模型2中,个人素质(0.337)、经济状况(0.287)均对市民化进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仅心理认知对市民化进程未得到显著验证。个人素质与经济状况的路径系数为0.369,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个人素质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388,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777,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在模型3中,个人素质(0.239)、经济状况(0.235)、心理认知(0.361)均对市民化进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素质与经济状况的路径系数为0.399,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个人素质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369,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的路径系数为0.794,存在显著双向正向影响。

表4: SEM路径系数值

3.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测算分析

从表5分析可知,在整体上老一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程度高于新生代农牧民工。老一代农牧民工进城务工的意愿和难度小于新生代农牧民工。老一代农牧民工的个人素质高于新生代农牧民工的个人素质。老一代农牧民工的经济状况稍好于新生代农牧民工。老一代农牧民工对城市化进程的认知和认识程度高于新生代农牧民工。总体上,老一代农牧民工在市民化意愿、市民化难度、家庭经济状况、工作种类、住房支出比例、务工方式、户籍制度、城市融合自我身份认同上要好于新生代农牧民工。新生代农牧民工在语言使用、务工效率上要优于老一代农牧民工。而在文化程度、购房能力两个指标上大体差不多。总体上看,住房支出比例在观察变量中评价数值最高,对农牧民工市民化贡献最大;老一代市民化程度高于新生代农牧民工,但都处于市民化弱中等水平。

表5: 农牧民工市民化测算数值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对农牧民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工所从事的单纯的、简单的体力工作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而技术型农牧民工将有越来越广阔的施展舞台。因此,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工在今后工作中将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新生代男性农牧民工务工效率较高,有着较为强烈的改变当前生活现状,具有进城务工改善自身及家庭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化程度已成为农牧民工进城务工的制约因素之一,这也是农牧民工能否在城市里立足的重要所在。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将越来越重要。两代农牧民工对教育的认知大体一样。农牧民工进城务工难易取决于经济发展态势,即:经济发展态势好,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工数量则较多;反之亦然。近年来,农牧民工进城务工呈现出理性化趋势。基于西藏农牧民工调查的客观现实,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是其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渠道。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务工效率要好于老一代农牧民工。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工对传统学校教育在市民化中的认知没有多大改变。

民事诉讼中的法律监督与法官管理制度相结合,将成为法律监督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契机,而且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不论是我国台湾地区监察制度还是瑞典的议会监察制度,其在对法官进行监督时,都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特征[8],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独立性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威性是宪法所赋予的,已经与履行职能的要求高度契合。尤其是在人大进行个案监督的权力尚存争议、审判机关内部监督效果不彰的情况下,由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法律监督权启动相关惩戒程序,将是最优也最为经济的制度选择。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上看,西藏农牧民工市民化仍处于弱中等水平。农牧民工市民化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民化个人素质、经济状况、心理认知对市民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与心理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双向正向影响。由于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农牧民工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硬件(住房)改善上(这种改善恰恰是家庭成员全员行动的结果),而软环境建设是市民化取得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解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期阶段的理论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8(1).

[3]任聪敏,石伟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定位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4]宋凡金,王爱忠,王东强.统筹城乡发展中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2006-03 -27)[2018-10 -20].http://www.law- lib.com/law/law_view.asp?id=151179.

[6]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EB/OL].(2003-03-20)[2018-10-20].https://wenku.baidu.com/view/0b086245e518964bcf847c f7.html.

[7]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

[8]Lee E.S.A theory of migration.Demography,3(1),1966.

[9]Stark O.The Migration of Labour,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10]吕世辰.论我国准市民的城市化进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1]张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4(9).

[12]鲁强,徐翔.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基于TT&DTHM 模型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6(2).

[13]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文献述评理论建构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7(1).

[14]张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1).

[15]李仕波,陈开江.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J].城市问题,2014(5).

[16]梅建明,袁玉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375份农民工调研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7]孙英娟,金喜在,吕康银.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5(2).

[18]李练军.中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西省1056位农民工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5(3).

[19]朱健,陈湘满,袁旭宏.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7(1).

[20]张洪霞.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797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4(1).

[21]黄馄.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

[22]孙战文,杨学成.农民工家庭成员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1334个城乡户调查数据的Logistic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1).

[23]王丽丽,杨晓凤,梁丹妮.代际差异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6(12).

[24]赖作莲,王建康,罗丞,等.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陕西5市的调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

[25]陈浩,葛亚赛.基于可行能力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6]成艾华,田嘉莉.农民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南民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27]张心洁,周绿林,曾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6(10).

[28]杜建军,孙君,汪伟.我国藏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4(11).

[29]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4).

[30]陈珣,徐舒.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及动态同化[J].经济研究,2014(10).

[31]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4(1).

[32]王桂新,胡健.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J].人口学刊,2015(6).

[33]姚植夫,薛建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4(3).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itizenization in Tibet’s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Song Lian - jiu1,Liu Tian - ping1,Sun Zi- bao2
(1.Plant Sciences College,Tibet Agri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Nyingchi,Tibet 860000,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Tibet Agri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Nyingchi,Tibet 860000,China)

Keywords: Tibet;Migrant Workers;Citizeniza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itizenization in Tibet’s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citizenization of the two generation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itizenization in Tibet’s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by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in Tibet in 2017.It is found that the trend of younger migrant workers is more obvious.In the group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who go to work in cities and towns,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in the main position.The degree of the citizeniz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ale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the degree of citizenization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w generation.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citize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Individual quality,economic con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itizenization;there are obvious bidirectional positive effect among individual quality,economic con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gnition.The citize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in Tibet is still at a lower middle level.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003(2019)03-0097-09

[收稿日期] 2019-02-2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藏族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研究”(项目编号:71563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连久(1976—),内蒙古突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三农问题研究;刘天平(1974—),湖北潜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扶贫与开发研究;孙自保(1973—),黑龙江安达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生与扶贫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刘红娟]

[责任校对:王 雷]

标签:;  ;  ;  ;  ;  ;  

西藏农牧区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