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_历史知识论文

历史知识切忌“想当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想当然论文,知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54-02

最近,新安县举办2009年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质课大赛,笔者作为评委听了其中的几节课。总体来看,教师们的课改意识比较强,课堂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等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了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但是,笔者也发现,部分教师讲授知识发挥过度,表达随意,出现了一些“硬伤”,犯了“想当然”的毛病。下面,谈谈其中的一些问题。

有一位教师在高中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的繁荣》一节中,讲到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发挥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多么的聪明睿智,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了,这说明唐朝人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而欧洲人,直到新航路开辟的时候,才知道地圆说,才有地球的概念,更别提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了。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这位教师的意图可能是要体现情感教育,但是,这种说法完全是主观臆断,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僧一行并没有明确地球的概念,其主观意图也不是要测量地球子午线,而是测量北极星高度差一度的南北距离。《新唐书·天文志一》记载僧一行领导的团队“(在阳城)以覆矩斜视,极(北极星)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自滑台表视之,极高三十五度三分……自浚仪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八分……知扶沟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三分……上蔡武津表视之,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其北极去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中的阳城、滑台、浚仪、扶沟、上蔡等观察点,差不多是在南北一条线上,所以,僧一行测量的是北极星高度差一度的南北距离。由此可知,僧一行在当时并没有明确地球的概念。

既然如此,教材为什么说是“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这主要是因为两点:

首先,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配四方,而子午两点恰恰处于南北方向上,所以,南北线又称为子午线。

其次,从地理知识上讲,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地球纬度。

所以,僧一行虽然并没有明确地球的概念,其主观意图也不是要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但僧一行测量的是北极星高度差一度的南北距离实际上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弧度的长度。尤其重要的是,不管这种测量的意图和结果如何,其测量方法是科学的,意义巨大。

第二,欧洲人并不是在新航路开辟时才产生地圆说,才有地球的概念。这位教师提出“欧洲人,直到新航路开辟的时候,才知道地圆说,才有地球的概念”的说法,极有可能是依据人教版高中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中的说法:“当时,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说法是“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而不是“开始出现地圆学说”,这充分说明地圆说是在此之前已经出现。那么,地圆说到底何时出现的呢?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历史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注释中说:“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过地圆的想法;15世纪时,地圆说在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航海家中得到认同。”地圆说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通过百度搜索,我们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地圆说的来历: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人首创地球这一概念,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是地圆说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也较大;哥伦布远航的时候曾仔细研究托勒密地圆说,进而对地圆说深信不疑,所以认定向西航行能够到达印度。

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的祖先一直没有地球的概念。先秦时流传“天圆地方”的认识。后来产生的“宣夜说”认为天有无限的空间,但又认为天体无规律可循。汉代以来,“盖天说”与“浑天说”争执不休,前者认为天地是两个平行的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相距8万里;后者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但是,浑天说也没有产生地球的概念,它认为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僧一行的测量就是为了解决争议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虽然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但因此争论而进行的试验却是有意义的。

还有位教师说,张衡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然后感慨,中国古人聪明之极,又惋惜这种预测地震的仪器和方法失传。实际上,张衡的地动仪只能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及时地遥测地震发生的方向,为政府救灾服务。它不可能预测地震,即使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技术和仪器能准确地预测地震。更何况我们见到的这个地动仪是按照文字记载想象还原的,即使千里之外发生地震,龙嘴衔着的铜球也不会掉到青蛙嘴里,因为这个想象的仪器没有地下部分。

历史要求真、求实,教师讲知识千万不能随意发挥,一定要谨慎,更不能“想当然”。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毛病呢?

第一,加强学习,养成阅读习惯。在备课中,要讲什么一定要有准备,把不准的一定要查书,通过网络查询也很方便。只有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不出现硬伤。

第二,要有一种严谨的历史实证意识。在讲每一个知识的时候都想一下这样讲是否有根据,历史教师必须树立历史意识。历史不是文学,不能随意发挥。

第三,养成一种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有些硬伤实际上并非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而是表达随意,事后后悔,所以,必须养成一种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第四,要增强历史学的素养。准确理解教材文本的知识表述,是谓尊重教材;增强历史学的素养,是要分辨教材知识表述的内涵与外延,分辨其中的正误。

历史知识的讲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切忌“想当然”。

标签:;  

历史知识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