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_图书馆论文

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_图书馆论文

中国跨世纪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持续发展论文,跨世纪论文,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本世纪末,中国图书馆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近20年,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图书馆事业规模,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图书馆的物质装备、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加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都为图书馆事业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外部环境而言,信息化社会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到来,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跨世纪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诱人的前景。然而,由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底子过薄,事业原有的发展水平不高,要使图书馆事业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使图书馆事业发展避免损失,少走弯路,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将业已存在或将要遇到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些。这样做,无疑会有利于我国跨世纪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1、事业发展问题

这几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表现在方方面面,不是局部发展,而是全面推进,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有以下几点: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新馆建成,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已进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超大型图书馆之列,加大了中国图书馆对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为中国图书馆事业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②乡镇图书馆的兴起,为我国十亿农民的阅读提供了途径,乡镇图书馆的普及率急速地改变着我国54万人才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现状;③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系统图书馆都有大幅度增长和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书馆事业体系,其中以西藏图书馆的建成最具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发展中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发展是主流,决不是某些同志所说的中国图书馆开始了大滑坡,进入了“低谷”。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展迟缓,尽管早在1981年5月中央文化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就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少年儿童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大少年儿童为对象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并对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图书馆提出了9点意见,要求全社会关心、支持少年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但这几年,一些地区因财力的困难,往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成人馆的建设,致使文化部要求的中等以上的城市和大城市区建立专门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目标远没有达到。就是在江苏省苏、锡、常这样经济发达地区,也没有几所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发展少年儿童图书馆仍是图书馆事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二,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这几年,从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图书馆发展比公共图书馆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比内地、边远地区的图书馆发展快,大城市图书馆比中小城市图书馆发展快。由于各地区、各系统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同、图书馆事业原有的基础不同、各地文化传统和内外部提供的环境与条件不同,图书馆事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性是正常的、必然的,但如何缩小差距,从政策上为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有些地区将扶持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也列入文化扶贫工程,在实施地区性信息网络化建设时,也充分考虑到贫困地区这一块;其三,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如何合理布局,避免雷同,建设特色图书馆的问题也值得

探讨。比方,南京市省馆、市馆(金陵图书馆)和玄武区图书馆几乎靠在一起,三馆馆址相距不到公共汽车一站路,而该市居民较为集中的城南、城北,公共图书馆不足,居民看书难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1996年,笔者记问台湾,看到台北市立图书馆除总馆外,还在台北市设有39个分馆和10所市民阅览室,而且各具特色,台北市民在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借到总馆和其他分馆的书,借阅非常便捷。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省、市、县三级文献的藏书与管理模式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所以,图书馆事业发展要考虑结构优化问题,应当提倡建设特色图书馆,或在图书馆构建自身的特色藏书。图书馆藏书是积累性的,当馆藏文献积累到足以形成某种特色时,它就具有比一般藏书高得多的应用价值。所以说,特色不仅是一种优势,而且也是一种贡献;其四,图书馆是公益文化事业,其事业发展主要靠政府投资。因而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就成了政府行为,在国家目前“图书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政府领导人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视的作用。这就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某个领导人重视图书馆事业,就有可能给图书馆事业更多的投入,换了另外一位领导,也有可能减少对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将图书馆定位在公益事业上,客观上也会造成一些图书馆领导人依赖政府,向政府等靠要,这并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应当贯彻竞争机制,对办馆效益好的馆应加大投入,反之,对办馆效益不好的馆应给予经济制裁。国家应当将大中型馆作为建设重点,县以下的馆(含县、区馆),是否可以放开来让他们像书社那样办成经济实体,以文养文。在事业发展上,还应加入改革的力度。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所的合并,不仅在图书情报一体化上迈开了一步,而且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有所突破。总结这方面的新鲜经验,将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基本建设问题

中国图书馆在基本建设上过去欠帐太多,据有关资料反映,从1949年到1980年30多年间,全国仅有吉林、黑龙江、山西三省建立了省级新馆,三省新馆加在一起总面积大约只有2万平方米。到了80年代,很多图书馆馆舍已不堪负重,书库容量已达到了极限,阅览室空间越来越小,工作场所拥挤不堪,不重建或扩建馆舍已难以维持。馆舍建设已成为许多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为解决图书馆这一多年难以解决的难题创造了条件。这20年,图书馆基本建设步子很快,全国所有省馆几乎都新建或扩建了馆舍,每个省级馆新建或扩建的面积都超过了2万平方米。高等院校等其他类型图书馆新馆建设也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新建馆舍使图书馆工作条件和对外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图书馆从业人员无不为之振奋,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

但也必须看到,这几年我国图书馆基本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新建馆舍选址不当。有些新馆馆址远离市中心和广大读者群。新馆建成后门庭冷落,人气不旺,功能难以发挥;②存在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贪大超前现象,有些领导总想将图书馆建成当地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城市的一大人文景观,成为造福后代人的一大政绩。地方文化官员和图书馆领导,也普遍存在盖新馆是“千年只一回”,越大越好。在图书馆基本建设上,攀比风越演越烈,总想后来居上。图书馆基本建设摊子过大已给图书馆事业发展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一些馆因基本建设投入过大,债台高筑,困难重重。一些馆因新馆盘子太大,建成后日常运转经费承受不了,难以正常维系和运行。一些馆新馆舍旧设施,缺书少刊,房间空荡荡,住新房走老路,工作仍然没有起色;③在新馆建设中存在领导、建筑设计人员、图书馆三张皮不能贴在一起的问题。建筑设计往往建设部门拿方案,主管领导拍板定案,图书馆专业人员当陪衬,造成一些新馆建成后难以发挥图书馆建筑物特有的功能与特色。依笔者看,图书馆规模大小,是图书馆存在物的重要标志,适当的规模是图书馆工作的必要前提与条件,但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如何?图书馆是否能真正成为提供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不取决于图书馆的规模大小,而是取决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图书馆需要在功能的发挥上做好文章,因为它是图书馆能否办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图书馆基本建设上我们反对片面追求大型化、高档化。任何发展过快、过急、过于超前、大而无当的做法,只会给事业发展带来损失。我们的原则是,图书馆基本建设的规模应与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相适应,应适合图书馆功能变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主张在上规模的同时,图书馆必须上水平、上服务质量、上办馆效益。否则,图书馆建设必然带有盲目性。

3、关于评估工作

90年代开始,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开始了评估工作,对这件事业内人员议论多。当然,衡量这件事做得是否得当,主要应看这件事本身是否推动了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证明,评估工作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评估体系中的硬件指标主要是对图书馆上级主管部门来说的。图书馆领导拿了这些硬件指标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支持,使图书馆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评估体系中的软指标,是对图书馆自身工作提出的要求,各馆对照指标找差距,抓整改,知道劲往哪处使。通过评估检查,各馆管理水平、服务效益普遍有所提高。应该说,评估工作的效果是好的。当然,如何将评估工作做得更好,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1994年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至少留下三个有待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地测定评估指标的标准和分值,评定评估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要能覆盖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能体现图书馆工作的时代特征;二是如何建立一种便于操作的评审机制,并使其程序化、法规化;三是如何解决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使评估工作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更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1998年公共图书馆即将开始第二轮评估活动,与上次评估不同的是要通过此次评估,对公共图书馆实行三级定位。普遍认为,这样做将会使评估工作具有更大的力度。受评图书馆不仅赞成这样评估,而且希望图书馆各级领导层能像国家教委抓“211工程”那样,既严格评估和审查,又给予必要的投入与支撑,对验收合格的馆,分别给予三种不同等级的行政待遇与资金投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评估后还应建立起评估工作的管理体制,可以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等级馆进行督促与检查,对那些评估后不求进取的单位要出示“黄牌”。等级馆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逐步修改各项指标的标准与分值,使其更趋于科学与合理。我们期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各项评估指标能成为图书馆行业的规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评估指标中,没有可供检查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测定指数。图书馆历来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图书馆是公认的社会公益事业,各项工作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不等于图书馆就不要讲经济效益。国家每年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如何运用好这笔经费应当加以评估。一个馆一年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购买书刊资料,如果所购的书刊资料利用率很低,这本身就是浪费。因此,将图书馆的经费使用状况、文献资* 、人力资源,以及馆舍设备的利用状况列入评估体系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助于图书馆将三大资源的应用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笔者认为,图书馆评估体系中所列有的一切指标,都应考虑其对图书馆今后的持续发展是否具有推动力。

4、文献资源建设问题

一个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是搞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很难设想,一个馆藏文献资源贫乏的图书馆,它能将读者服务工作做好!但当今世界,各种类型的出版物每年以数以万计的品种与数量投放市场,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已无力将这些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全部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购书经费最充足的收藏单位,它也囊括不了世界上所有的出版物。所以只想利用本馆的文献资源,而不借助于馆际互借和运用网上资源,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满足社会广大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这里实质上涵盖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搞好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问题;二是如何从办馆理念上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树立大文献观,积极参与馆际间的协作与协调问题;三是如何将文献资源置于网络环境下建设,积级参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图书馆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具体分析如下:①就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而言,各馆已根据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逐步调整了藏书结构,按照图书馆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各门类藏书的补充原则作了适时调整,如经济类、法律类和计算机等门类的书利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在藏书质量上,更注意藏书的使用价值,注重收藏文献的先进性与前沿性,注重不断补充新兴学科、技术含量高的书刊资料。馆藏文献的收藏也日趋多样化,已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载体向多种知识载体转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已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青睐。在克服书价上涨给图书馆带来的文献收藏量逐年下降的困难方面,图书馆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对策,以使图书馆长远利益少受损失。②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加强了协调、分工与合作,如外刊订购协调、发放通用借书证等。③在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上,这几年图书馆界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整体化建设的研究,并就建立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目标、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和运作方式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案。更为可贵的是在一些系统、一些地区的图书馆之间,构建文献保障体系已进入实际的试验阶段。如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在省教委的领导下,1996年3月正式成立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筹备领导小组”,并投入资金,对此项目开始可行性研究,现已取得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毫无疑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要对文献资源进行整体化建* ,建立起能够满足读者和全社会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是一件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又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条件,是解决文献收藏的有限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现行图书情报单位仍属多头领导,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国家主管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具体协调。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图书情报界下一步更深入的体制改革。为了使文献资源建设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化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并制订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给予规范与保障。21世纪是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化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图书馆自身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这两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5、图书馆现代化问题

图书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过程,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全球而言,在迈向21世纪时,都必将面临这一过程。可以预言,图书馆现代化进程将会在新世纪使图书馆事业变得更为面目一新。最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在现代化方面的进展是很快的,大中型图书馆不仅能应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管理,已有相应一部分图书馆开始了网络化建设,建立了本馆局域网、地区网,甚至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科研系统图书馆上了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即“全智工程”已列入“九五”国家重大项目。公共图书馆也正在实施“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即“全图工程”。“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已被列入1996年国家科技项目,并于1997年正式启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和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建设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包括各具特色的书目数据、文摘数据,乃至全文数据库。种种事实说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确已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某些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令人鼓舞的。

当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图书馆正在经历的是一个痛苦而又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资金不足、现代化人才匮乏、建设与管理经验不够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等错误倾向。图书馆现代化起步时,上级主管部门对图书馆现代化的宏观指导、规划和协调缺乏应有的力度。重复设计、重复引进、重复建库,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计算机选型、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多。除了上述这些实际问题外,从更深层面看,我国图书馆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面临着图书馆功能、结构、动作方式、服务手段的许多变化,图书馆理念和办馆思想也会由此而发生变化。比方,图书馆面临信息社会的挑战,它如何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在信息社会求得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是否由文献整序和常规服务转向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利用网上资源为用户服务,真正使图书馆虚拟化?在新世纪,传统图书馆又如何与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如何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现代化图书馆接轨的中国图书馆新形态?这些问题含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有可能引发图书馆现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如果解决得好,中国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也将会发展得更加辉煌。

还有一点,也需要我们清醒地看到,现代化的效应虽已遍及我国图书馆界,甚至某些农村小小的乡镇图书馆也用上了计算机。笔者在基层参观时,曾目睹一些馆经费困难到买不起几本书,他们已经或正在计划着购买计算机。由此可见,社会大环境已给他们无形的影响与压力,他们为此而苦苦承受。但毕竟说明现代化的气氛已经影响到我国偏僻的乡村,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不过,现实的状况并不能说明我国图书馆已经现代化了,相反,在这方面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国家的财力还不可能充裕到足以支撑一切图书馆都能实现现代化。即便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何况我国还有相当的市、县和乡村,目前还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境地,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地区,图书馆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的。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图书馆转型需要条件和过程,我们不能期望一个早上中国图书馆都能实现现代化,盲目地推波助澜,对事业的发展是无助的。

6、队伍建设问题

队伍建设是人所皆知的老问题了,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这个问题现在是今后仍是图书馆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取得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新的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能否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能否走上繁荣兴旺的发展道路,取决的因素固然很多,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最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就领导层来说,能把眼光放在人才培养上是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在这方面的投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它带有长远性与先导性,将会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这几年,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十分重视队伍建设问题,普遍加强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政治和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抓住在职人员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高考、函授教育、各种不同层次的进修班、研究班和培训班,帮助在职人员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使他们学会新的工作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因此而得到提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图书馆界,通过长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涌现出一批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专家学者和图书馆领导人,他们接过老一辈图书馆工作者是尚未完成的事业继往开来,执着追求,已成为当代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他们带领下,一批批中青年图书馆从业人员迅速成长起来,使图书馆事业呈现出后继有人。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图书馆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懂现代化技术的人太少、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少。要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队伍要转型。如果大家都不懂计算机,不掌握新技术,图书馆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人事制度来说,现今仍存在着图书馆需要的人进不来,不愿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骨干往外流,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就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这几年都不愿到图书馆工作。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究其原因,教育部门固然要反思,用人单位也要考虑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你这儿来。如果我们这儿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诱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回归到图书馆工作。我们有些单位长期没有人才规划,队伍建设呈现无序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留不住人才,也造就不出人才。笔者认为,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能否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使他们受到鼓舞,他们就会与你风雨同舟,和你一道共创未来。在队伍建设上,我们既要注重全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要注重骨干和尖子人才的培养,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要按照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拨中、高级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与研究条件。队伍重在建设,建设重在落实。如何将队伍建设好,这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制订图书馆跨世纪发展规划,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评价图书馆的各项指标大多数能达到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文献资源利用的保障程度、现代化备水平与信息服务的能力,还是图书馆拥有网上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的运作能力、网上文献开发能力,等等,中国图书馆都应该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上述目标,取决的因素很多,但总结过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地解决好诸如本文所提到的这些问题,将是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图书馆界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多地引进国外图书馆新的办馆理念,引入发达国家图书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将这些拿来为我所用。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文化应该是没有国界的,我们需要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本文对上述六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想说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发展进程中成绩和问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必定会实现跨世纪的持续发展。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注:本文写作时参考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座谈会”的有关材料)

标签:;  ;  ;  ;  

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