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下)_教学评价论文

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下)_教学评价论文

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实验研究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实验的实施

(一)实验目标

1.教学实践目标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活动教学的基本方法、 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共同实现发展。

2.理论研究目标

(1)探索活动教学的一般理论,包括活动教学的思想渊源、 活动教学的方法论、活动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活动教学的内涵、类型、特征与功能等。

(2)探索活动教学的操作原理与教学策略, 包括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设计、组织、实施各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

(3)探索活动教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包括挖掘、 梳理各科教材中适宜于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课程形态,编写新的教材,活动课程中实施综合性主题学习等。

(4)探索活动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

(二)实施策略

“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活动教学的理论,提供活动教学的操作方法,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一个着眼于活动教学体系构建的工作框架以及相关策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活动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需要把它们分别作为实验的切入点,展开深入的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将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如下几方面。

1.确定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

(1)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表现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培养的全面关注,并在教学中处处着眼于他们的未来,这体现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奠基作用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感受和欣赏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等。要做到以上这些,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2)将主体性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

主体性是学生作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活动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活动教学所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解决融和了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

(4)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由于活动教学将“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将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们的共同参与与相互作用会使教学成为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教学价值和新的教学契机的过程。这些新的教学契机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也会给教学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是不断由教学的真实进程丰富着和推进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2.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构建活动教学的新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创造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这就是:活动的外在方式、活动的内在价值以及教师对活动的指导。

(1)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事实上,如果不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就谈不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就仍然具有滋生的土壤。活动教学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将引起我国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变化。以活动作为教学基本方式的前提,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

儿童的发展与人类种族的发展有着许多类同之处。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一过程将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探究型活动方式就是这样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这一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在运用这种活动方式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有目的地选择重演和再现的内容

探究型活动方式并不要求学生重新发现教材中的所有知识,这在教学实践中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适宜进行重演和再现的应是各个学科中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某些科学概念、运算法则、重要学科思想、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等等。

②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象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他们理解创造与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③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实物的与文字的)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的原有认识。因此,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是同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结构的(因而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揭示有关现象),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并且是适宜学生完成发现,并能够激发不同水平上的多种思考的。

④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

探究型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

⑤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加工

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完成内化。

2)交往型活动方式

交往作为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知与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建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阶段。同时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一部分。采取交往型活动方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将课堂教学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教学交往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之上。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由于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产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主动参与并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②采取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的方式

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是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在学习中要注意组织好小组间的交流,处理好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及反应快捷和滞后学生间的关系。

③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学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搜集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并帮助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④把交往深入到学生的认识活动中去

交往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交往方式,使交往成为认识的催化剂。例如当概念形成的困难时刻,对现象的比较、分类和判断有争议时刻以及汇集收集到的信息的时刻等等。

3)体验型活动方式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则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教学高度评价体验学习的意义,认为它是学生发展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型活动方式应当成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用这种活动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人文学科中要把体验型活动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摒弃枯躁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在科学学科中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的主动体验

体验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作为教学中的体验活动必须突出体验的可感知、可指导、可推动的特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感情活动,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

③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

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没有心理过程的变化不能称其为体验。教师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

④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会引起不同的体验,从而丰富着不同的个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

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体验学习所形成的体验型思维方式(例如“意会”)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体验与认知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

4)创造型活动方式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和形成创造性人格。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如重新发现概念和算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自行开展班队活动以及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等。

②促进学生直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直觉是创造的心理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前奏,观察则能为创造积累榜样。为了促进上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数学题和分析判断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参观、考察和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等等。

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创造性人皆有之,创造没有等级之分,创造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进行的。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将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于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了解。

除上述方式外,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还有多种形态,例如问题解决方式、调查研究方式、戏剧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方式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活动方式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也要极大地依靠教师的创造性。

(2)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

在活动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方式之外,还必须追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即学生主动参与的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因为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是一般的个体实践活动,它必须对于学生具有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那些学生参与程度高同时又具有较大教育和学习意义的活动是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活动。

提高活动的内在价值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活动的水平只有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区域内(即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2)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活动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内向化水平

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体验转化为情感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向化过程。提高内向化水平是指学生思维(情感)活动的深化,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思维(情感)运动来自于主体实践活动,同时本身也是活动,是活动教学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外部活动对象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需要向心理活动延伸,才能形成稳定的成分积淀下来。因此,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情感)运动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的升华过程,要适时地将他们从与活动对象的物质性交互作用中转移到观念性的意识活动中来,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构建、活动方式与认识方式的概括以及体验向动机、情感与意志的转化。

(3)提高教师对于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造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供给活动的实物与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等。

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的活动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探究问题等。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选择讨论的适当“火候”和适当问题;创造有利于讨论的课堂气氛;指出学生讨论中的矛盾所在;帮助学生流畅地表达;协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及与他们一起交流活动的成果等。

上述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活动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已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和富有艺术性的指导。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实现教育观念的系统性变革(略)

2)深入理解和领会活动教学的思想(略)

3)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理解知识

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科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明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主要学科思想、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了解其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所应培养的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以及为实现上述目标所应采取的活动方式和必要步骤等。为此,实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并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4)从现代教育的要求提高专业能力

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任何教材对于活动教学来说都要经历一个改造加工进而转化为活动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又不能拘泥于大纲和教材,而要根据活动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教师要有变革教材的胆识和勇气。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活动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变动的课堂,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教师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对所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

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活动教学的实验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不但会产生成功的经验也会产生失败的体验。教师及时地对自己实践中的体会进行反省,利用各种形式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努力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于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单靠行政命令和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活动教学的要求。教师要逐步掌握运用活动的魅力、学科的魅力控制课堂的方法,也要通过学生群体的作用,依靠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对班级的科学民主管理。活动教学打破了课堂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日益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自发地走出校门,善于与社会各部门进行交往,以便形成教育的合力。

5)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一项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活动。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健康愉快地生活,扩大自身的关怀面和信息量,进而在教学中展现健全的教育人格。

3.调整、补充和改造现有课程和教材

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各科教材是为了适应全国广大地区的普遍要求而编制的,与活动教学实验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矛盾势必影响着实验的进行。活动教学的教材应是非学科中心的,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双向扩展为特征,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综合了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目标的教材。

活动课程是活动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教学实验中的活动课程将以综合活动课的形式进行,与学科活动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综合性活动课以跨学科的专题学习为主,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它将突出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体验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为活动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作为主体去活动,需要为活动教学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气氛。

(1)人文环境

我们认为,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有权利应是活动教学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这一环境需要从下列方面加以创设。

1)建立新的教学制度

学校的教学制度是教学规章、守则、行为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总和,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制度化的反映。在活动教学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学校的教学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应当将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有关课堂规定加以修订;将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划一要求加以改造;将不利于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学校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学生有机会反映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地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每一个学生都应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同样,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不断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3)净化语言环境

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语言,语言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摧毁他们的自信和尊严。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话语,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2)物质环境

包括时空环境、教具、学具、教学设施等等。(略)

5.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

“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要求活动教学的教学评价融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开辟新的思路。

(1)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观念

教学评价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新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学评价看成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纯“客观”、“公正”的描述,因而关注于测量技术的完善和评价标准的建立。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产生了诸如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教师处于评价中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以及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常常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种种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对教学评价活动形成全面的认识。我们认为树立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观念的主要思想是:

1)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评价不是消极地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和描述的活动,而应当积极地促进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以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过程,使评价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省教学经历,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

2)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致自我系统完善的活动。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并为改进学习积极地努力。为此,教学评价要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评价,不仅要注意他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还要关心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作为学生发展目标的各项内容的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成机理是不一样的,成果形态也是各异的,不能采取单一的试卷测试方法加以评价。人们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教学的某一过程或学生的某一行为也会产生不的结论。因此,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主张对不同性质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2)从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内容

活动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对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新的思考。我们认为,教学评价从评价对象角度应当包括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从评价功能角度应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各种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操作方法也不尽一样,但在内容上都应当体现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及回答教学当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活动教学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力求抓住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质以及实验的主要目的。

1)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a.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b.学习的基本能力;c.已达到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为发展水平。其中需要关注:自主性、创造力、兴趣、动机、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的技能、合作精神、思维品质等等,在评价中还应考虑下列成分: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发育情况以及需要特别指导的方面。

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设计活动的能力,对活动的指导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

3)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活动的实际状况(如:课堂气氛、时间和空间的利用、节奏的把握、学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活动的实际效果(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以及教师的行为表现等。

(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我们积极主张各实验学校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注意制订好评价方案,重点解决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问题。积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辈评鉴)、行动观察(班级语言分析、轶事记录、角色扮演)等定性评价的方法,要做好观察现场的安排,充分讨论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与收集到的资料的意义。要发扬民主的评价精神,消除评价中的教师特权,并要认真地研究评价报告的呈现方式以及会给学生带来的感受。

活动教学实验是一项探索性的实验,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我们将强调理论的先导作用,同时也将十分重视改革实践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来自第一线实验教师的创造。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推动下开展实验、深化实验,使实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标签:;  ;  ;  ;  

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下)_教学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