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影像分析论文_金业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影像分析论文_金业强

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466700

摘要: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I)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测结果对LI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收治的LI患者100例,完善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包括常规MR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其影像特点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本组LI患者合并存在血管周围间隙46例(其中间隙扩大10例);存在脑白质疏松54例;存在微出血31例(SWI阳性31例,T2* WI阳性仅13例)。LI可合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白质疏松、脑微出血等;SWI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血管周围间隙打一大;自质疏松;脑微出血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十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供血动脉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小空腔,故称腔隙性脑梗死。在影像学中,LI泛指直径<1.5}-2.0 cm的梗死灶。随着影像学的进步,LI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木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LI病例,分析其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特点,为其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某院收治的LI患者100例。人组标准: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短祈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情绪不稳及记忆力下降等,定位体征不明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常规头部MRI检查LI(脑部病灶直径3~20,单发或多发)。排除标准:病情24 h内加重,NIHSS评分>4分,常规头部MRI检查排除LI。本组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42-90岁,平均(65.7士11.6)岁;)65岁者66例;既往有高血压史89例,有糖尿病病史41例,长期吸烟(包括戒烟史时间<2年)61例,心脏病史(除外房颤)27例,房颤病史9例,外周动脉硬化88例,颈动脉易损斑块59例,低密度脂蛋白>1.8 mmol/L86例,心肌梗死史8例,脑卒中史3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患者完善MRI扫描,将得到的幅度图和相位图,图像在工作站经软件处理,经过相位图的低通滤波,幅度图像应用相位掩模以及最小信号强度投影等技术处理后,得到磁敏感加权成像重建图像。影像资料分析由接受专业培训的从事神经放射专业的医师分别进行,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数量、边界、信号,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同时确定小静脉、脑血管周围间隙、白质病变及微出血病灶,并排除钙化灶。

2结果

本组LI患者中合并存在血管周围间隙46例(其中间隙扩大10例);存在微出血31例(SWI阳性31例,T2* WI阳性仅13例);存在脑白质疏松54例,按法泽卡斯分级:1级33例,2级17例,3级4例。LI的发病部位:基底核区71例(71%),放射冠14例(14%),丘脑6例(6%,脑十5例(5%},小脑4例(4%);其中多发性LI68例(68%)。

3讨论

LI的患者一般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一般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等。本组患者年龄范围42 }-90岁,其中>65岁者占66% >提示LI发病年龄跨度大,老龄化可能是LI的原因之一。此外,患者多伴有一种或多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等。

从影像学方面分析,LI的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小病灶,直径<20 mm,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呈高信号。多发于基底核区、丘脑及脑桥等部位,常合并脑白质疏松及微出血。脑白质疏松是1987年由加拿大的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脑白质疏松多发生于大脑皮质下或脑室旁白质,表现为点片状或弥漫性互相为高信号。年龄>65岁的LI患者,如果MRI有脑白质疏松表现,则其LI的复发率更高。脑微出血在常规MRI上表现为LI,而在T2WI或SWI上则因含铁血黄素沉积而表现为低信号。木研究结果提T>SWI较T2 WI发现脑微出血阳性率更高。有人对12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序列检查发现,伴微出血灶者38例,SWI检出微出血灶数量是T2梯度回波的4倍,显T大小是T2梯度回波的1.5倍左右,可显T2梯度回波难以检出的微小出血灶。因此,LI抗栓治疗前是否需要以T2*WI融合的病灶,边缘模糊,常两侧对称,T2WI,SWI筛选微出血(尤其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已有学者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RI上发现陈旧性脑微出血时,溶栓治疗的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很高,治疗应慎重。有的外国专家提出LI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米控制的高血压、淀粉血管病变、严重脑白质病变、吸烟、阿司匹林剂量及MRI上T2梯度回波所见的微出血等重要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减少LI患者的脑出血。

综上所述,LI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及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除重视其高危因素的评估及十预外,还要强调根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进行积极的治疗及预防,并建议对LI患者常规行SWI检查以筛查是否合并微出血(尤其是反复或多发性LI)。木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单中心、小样木研究,尚需大样木研究以得到更确定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2]周佳佳,徐子奇,罗本燕.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预测与治疗研究现状[[J].华神经科杂志.2013

[3]傅建辉.赵辉.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1

[4]陈家祥,宋桂芳,马岩,等.MR磁敏感成像诊断缺血性中风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

[5]李兰玉,李焰生.不同病因的皮质下小梗死的危险因索比较[[J].中国卒中杂志.2012

论文作者:金业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部核磁共振影像分析论文_金业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