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_民俗论文

关于民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_民俗论文

中学语文渗透民俗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中学语文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近来在世界文化的新潮向、全球性的旅游热中,民俗文化更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我们认为,中学语文课中涌入民俗内容的讲授,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还是开拓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都是必要的。

一、关于语文课民俗教学的理解与接受层次

民俗学具有层次性,和中学语文教育任务相结合,是我们应当把握基准。大体为:

1.中国社会历经几千年发展,中华民族凝聚不衰。与之相应的,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积淀了很大一部分的民俗文化。这些内容与其它门类的知识一样,对中学生有一个接受过程,也完全像其他它知识一样有大的吸引力。学生从中会感受到它的深厚的内蕴,了解它的渊源和发展,感知劳动人民的创造伟力,从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感情。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它首先是一种广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是必需的文化素质上的铺垫。

中学语文课中,本身就有较多的这方面的内容。古代社会中对图腾的崇拜、禁忌等引发的礼仪、祝福生老病死等的民俗,是劳动人民的习俗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光是节令习俗就有咏元旦、闹元宵、清明祭奠、端午纪念、重阳登高等,这些风俗节仪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上课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增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浓厚兴趣。有些内容本身难以讲清的,如果从民俗方面讲,则可迎刃而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勾画了一幅“暮春浴沂舞雩图”,孔子非常赞赏,为什么呢?因为“浴沂”是暮春时节沂河边的人赏春时祭天求雨的一种仪式,它是古代鲁地的民间习俗,通过春天充分宽松,体现了曾皙的人生追求,与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也就容易理解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了。追求真善美是祖国文化的总特点,这中间融入民俗的亲切感就加深了感知与理解。

2.民俗风情从古至今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今天学生接触这一过程时,可以窥见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崤之战》写晋国大败秦师于崤山,在此情况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这写出了晋地风俗与政治经济的变迁关系。杜预注曰:“后遂常以为俗,记礼所由变。”在紧张的战争描写中穿插民俗描写,给我们展开一幅风俗画,虽是点缀,却增添了描写的厚重感。又如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比较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当时的繁盛升平。生动的风俗画面,内容充实,更有直观性,使人喜爱。

3.传承的民俗因为与久远的历史、人民的生活相伴生而发展,因此,它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体风貌,显示出它的质朴、刚健、清新。正如列宁指出的,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大众文化。民俗正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质朴刚健清新对培养学生感知健康品位的文化,进而陶冶他们健康的文化趣味是大有裨益的。《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愉悦;《廉蔺列传》中廉颇负荆请罪的真诚;《土地》中乡民“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的乡恋;《荷塘月色》中江南采莲的优美……,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情状心态、美好的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准则,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已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对学生的陶冶教育是不可低估的。

4.中国社会由于从长期的封建社会穿越而来,受封建思想长期浸淫,在民俗中不可避免地有封建的甚至反动的东西窜入和污染。有些被破除了,如《求雨》中的拜神求雨的习俗,因时代变适已失了存在的基础;有些进行了革新,其最有活力的部分,得以保留,并加进了新的时代内容,如《花城》中“傩”的形式演变为的年节花市,成了劳动人民休憩、游乐的健康的习俗形式;更有一些美好习俗被发扬光大了,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记“五亩之宅树之桑……”的种树风俗,到了唐代就形成了“东方种桃九根,西方种李九根,南方种枣九根,北方种榆九根,一宜子孙,大吉利富贵。”而后又演变成了现在的植树节绿化的习俗。面对这些,这生一方面感到旧习的污浊,作为一种参照、识别,从而对其进行革新;另一方面,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加以弘扬,体现了它真正的活力从而感到时代的前进。

中学语文课中的民俗内容,可以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新视角,从而使语文教学和学习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民俗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可以有不少新角度:如民俗中的爱国主义,民俗与旅游,民俗的革新……,我们甚至随便从《示儿》、《送元二使安西》、《孔雀东南飞》中间找到民俗描写,因为它是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客观实际的,教学中有所侧重地把握,必定会大大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素养。

当然,也应该看到民俗是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它必定带有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形态,与今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也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扬长避短,在创造新生活中创造新民俗,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大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二、关于中学语文中民俗内容的教学

中学语文课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相当多。但并非只要有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的均属于民俗作品。考虑到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且涉及题材、人物、语言、风格、地域背景等内容的不同,这就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根据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几个基本的方面:

1.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篇目从主体内容看是民俗风情描写的作品,授课时可以以文中民俗为主线,进行重点讲解,据以分析,剖明实质,甚至还可适当补充它的来龙去脉,以加深理解和把握。

例如如《社戏》,在展示江南浙江民俗风情之外,突出描写了春社看戏的情节;如《梅岭三章》,“捷报飞来当纸钱”,以旧的民俗形式注入了新意。教师在讲解时可进一步抓住文中的“眼睛”部位,如看社戏为重点,先写看戏之前的情切,接写看戏时兴味无多,后写看戏归途中的别样情趣,这样就能更精当地理解作者心目中的“乐土”了;又如《梅岭三章》,抓住“捷报飞来当纸钱”,显见革命者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坚定性;如《祝福》借助岁末当地迎接新送旧节仪的展示,营造了民元革命后农村仍愚昧的小氛围,人物在此中活动,能看到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如何窒息着无告的劳动人民的。这样从民俗的特殊方面剖析课文也许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中学语文课文中那些积极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体现了传统道德中美好一面,在课本中林林总总大量存在。这些内容在讲课时应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在弘扬我们民族精神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乳母的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庆和追求。

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的延伸,积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基本的美德,产生了无形的薰陶作用,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同时还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因此具有教学上的价值。

3.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民俗中有不良倾向的,或落后的方面,应具体加以分析,给予引导。

《春蚕》中有较多的民俗风情描写,并且构成了优美的风俗画,但其中不乏“女人不能靠近蚕房”、“用大蒜泥占卜”之类的描写;在《求雨》中有龙王庙烧香拜佛求雨的描写。这些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特有的精神面貌,其中有些内容因时代进步已经消失了,有些已被认为“迷信”,但不能简单化。如“求雨”,也应看到一方面他们在求雨,一方面仍在艰苦抗旱,如果简单定为迷信不作分析引导,不从这些习俗在当时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支撑,就难于领会实质;而且这些描写的存在作为文学作品正可衬出时代的进步,强化人物的个性色彩。

另一方面有些民俗以讹传讹的,应通过学习加以纠正。如《清明》一诗,一般均认为系杜牧之作。据笔者考证,清明扫墓这一民俗,在唐时就并非如此,因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曾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生于其后的杜牧怎么可以公然违背政令写出这一首诗呢?(见1994年9 月10日《新民晚报》罗时进文)可见这是以讹传讹了。我们对这些内容,当然应当讲清楚,使学生的知识更扎实,同时培养一种求实的学习态度。

4.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适当安排一些有民俗内容的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调研、采风、参与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使相关内容由于亲历而更加扎实。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可用讲座增加相关民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可通过调研、采风方式提高对民俗的光趣和切实感受;亦可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植树、秋天登高)等感受某些民俗;还可以写出调查报告、作文等予以特别关注。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中学语文课的民俗教学,当然是就课本而言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讲解。但它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应再扩大与目前社会日益重视民间民俗文化的距离,应有更多的合拍乃至接轨。总之,教师而论应予更多重视民俗文化传播。

标签:;  

关于民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