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研究

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研究

何武强[1]2000年在《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全球经济范围内企业购并掀起狂潮,当年成交金额超过2.5万亿美元,比上一年上升了54%,而且超大型交易更是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企业购并已成为全球经济最为激动人心的交易,并且从根本上左右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成为宏观政策与企业政策的重要变量。第五次购并浪潮已拉开帷幕。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如果把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视为以提高增量效益为目的,那么,改革推进到今天,存量改革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企业购并无疑将成为解决存量问题的首选措施,我国资本市场上购并活动的风起云涌也证明了这一点。与购并活动的“火热”场面相比,目前理论研究尚主要集中在购并的动机、参与购并的企业类型、购并行为与一般经济环境关系等较宏观的方面,而对于企业购并的一些较为具体的财务操作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更微观、更现实的角度来探讨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诸如购并的财务决策方法、价值评估、换股比率、支付策略等。另一方面,耐人寻味的是第五次购并浪潮在很多重大的财务特征上都与前几次浪潮有较大的区别,如现金购并型、融资购并型已让位于换股型购并,公开标购型已让位于友好协作型,能否从财务理论上作出一定的解释构成了本文选题的另一意图。当然,由于我个人自身素质的限制,文中的诸多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 收入分析:价值来源 一般决策方法 现金购并成本 成本分析: 实提出问题 换股购并成本 证 分 支付工具的选择 析 现金购并下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支付策略研究 换股购并下换股比率的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主并企业进行购并决策时必须解决的几个重大财务问题,其逻辑结构体现为:<WP=3>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购并一般研究首先解释了企业兼并、合并、收购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上述三个概念统称为企业购并,并提出了四点理由。企业购并的经济实质是企业控制权(经营控制权、财务控制权)的转移、企业边界的调整,从根本上阐明了企业购并与公司间一般资产买卖的区别。紧接着论述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资本经营三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它们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但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最后分析了财务因素对企业购并成功、提高购并绩效的重大影响,并标题性地给出了拟将阐述的五个与企业购并有关的具体财务问题。第二部分:企业购并的一般财务分析本部分是企业购并的总体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购并支付工具的选择;2、购并财务决策方法。在企业购并实践中,主并企业可供选择的支付工具主要有现金和股票两种。不同的支付工具将影响主并企业的购并决策。在选择支付工具时必须综合分析主并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结构、股权结构、融资能力等因素。在进行了一般分析之后,对我国企业购并实践进行了现实的考察,得出:由于受法律、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还不可能对支付工具进行充分有效的选择,购并支付工具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企业并购的财务实质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根据资本预算的方法与原理,购并决策标准应当是NPVA>0。在分析购并收时入,指出了购并收入的价值来源:1、协同效益的价值增值,包括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两个方面;2、重组价值增值,包括代理成本收益和托宾Q价值收益两个方面。在分析购并成本时,首次将购并成本分为购买成本和一次性成本两部分,着重论述了不同支付方式下的购买成本的性质、差异,并逻辑的提出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下换股购并将是一种很理想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这是本文创新之处。<WP=4>第三部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在现金购并方式下,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问题。本部分综合运用资产评估理论与企业估价理论对目标企业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总的来看,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有单项评估模式与整体评估模式两种。在单项评估模式下,分析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定义、估价标准、现实价值的确定等方面,结合国际会计准则22号、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16号意见、中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估价标准。整体评估模式主要运用Rappaport模型、Weston模型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分别探讨了相关现金流量的预测、预测期的确定,终值的计算、折现率的选择标准与原则等内容。结合Weston关于资本预算的基本原理和企业成长阶段之分析,分别论述了四种基本成长方式下?

黄菊珊[2]2004年在《合并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并会计是以企业购并为服务对象的,企业购并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专家对其不间断的研究反映了该领域问题的复杂、多变和实务界对这一研究的迫切需求。本文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合并会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讨,旨在倾全力为这一领域做出点滴贡献。 本文正文共十一个部分。在导论后,分两篇、十章。第一篇为理论篇,第二篇为实务篇,各下辖五章。 导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研究范围、研究思路和结构、研究方法,并具体列示了本研究的十条创新内容。 理论篇运用了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合并会计研究的指导。提出,合并会计在企业购并中应始终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在合并会计所面对的企业行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被成倍的放大。合并会计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应具有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合并会计制度应是各利益方充分博弈的结果。 理论篇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是如何指导合并会计及合并会计对会计学基本理论有何冲击。(1) 合并会计的目标是为现在和潜在的使用者提供受托经管责任和决策有用信息。合并时会计在完成受托责任方面任务重大,而合并后的合并报表在解释受托责任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由于合并时及合并后企业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导致了完成决策有用目标的艰巨性。(2) 合并会计使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松动。但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并不是因为持续经营假设松动。(3) 基本会计原则中的相关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充分披露等原则与合并会计关联密切。 理论篇对合并会计报表理论进行了再探讨。提出,在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目标时应坚持母公司理论;在合并报表的具体设计中以改良的母公司理论为指导,改良的宗旨是:程序简化,方法单一。 理论篇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合并会计基础理论:(1) 合并会计的两大特性:进行决策的重大依据;利润操纵的主要工具。(2) 合并会计的目标。包括合并时、合并后,合并会计为谁?提供何信息?(3) 合并会计原则:相关性、可靠性兼备原则;可靠性第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单一性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充分披露原则。乞诊合并会计月开究 理论篇中的一章专门介绍了本文进行的相关问题的问卷和实证分析,该章结论被广泛用于本研究之中。 实务篇是以理论篇为指导的,该篇的研究志力于为实践提供一般性指导。 实务篇研究了企业合并中最重要的两个会计问题。提出在我国应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和在我国目前最恰当的方法是对合并商誉进行系统摊销并增加摊销年限。 实务篇讨论了合并会计报表的改进,认为改进的路径是一方面加大披露,另一方面编制简式合并报表。实务篇还讨论了合并会计报表的一些特殊问题研究,提出:对合并报表中的子公司超亏问题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将超额亏损并入合并利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下推会计;对集团内部债券交易产生的合并差价,建议按照国际惯例作为推定赎回损益处理。 实务篇还对与合并会计相关的税务问题进行了探讨。(l)经比较认为,在购并领域中,我国会计规范与税收法规存在明显的差异;合并方式和支付手段不同,将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合并各方应对其加以考虑;在购并领域中,我国会计政策选择余地很小,会计的灵活性并不比税法大。(2)介绍了资产负债表负债法、其他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等基本概念,并分析了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合并会计涉及大量理论和实务问题,内容错综复杂,本文仅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笔者观点,得出初步结论,不当之处,恳请指正。声关键词:购并合并会计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

孙宁[3]2007年在《购并的价值创造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购并价值创造问题是购并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论文从研究购并活动价值创造测量方法出发,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实际购并事件进行应用与分析。通过实际应用,比较了各种方法所选取的不同变量与数据处理过程,并对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原因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对选取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评价与适用性研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深刻认识购并的价值创造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首先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写作意义,概述目前有关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解析了购并的价值创造理论。分析了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创造的来源以及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测量价值创造的各种方法及其取得的结论,并选择事件分析法、财务分析法、留存收益模型进行实际应用与分析。第三章选取实际购并事件,运用事件分析法,通过观察与收集事件期间内的每日股票价格,计算非常规收益CAR,并辅助以图形进行计算及分析。第四章运用财务研究方法,针对实际购并事件进行计算及分析。选取了若干财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和边际收益率,通过比较购并前后同期数值,判断购并的价值创造绩效,并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研究留存收益模型在购并事件中的实际应用。首先,较为详细的解释了留存收益模型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流程。接着,阐述了实际购并事件的具体背景。然后,依照计算步骤,对变量进行数据处理与计算并得出结论,即购并确实创造了价值。但是由于模型变量以及数据精确度的一些局限性,本章对不确定性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型缺陷分析。最后,结合以上内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指出了汇丰通过购并实现的若干宏观价值表现。第六章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实际购并案例中的应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这3种测量方法进行了评价与适用性分析,并详细评价了使用留存收益模型的原因和现实意义,提出未来该模型在测量购并价值创造中运用的发展方向。

潘鸿[4]200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热点。总体而言,西方成熟市场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其中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浪潮(1992-2000)刚刚结束。这些并购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相应地,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一般也是围绕并购浪潮的现实条件和效应,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然而,西方经典的购并理论中关于购并动因的解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购并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在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和企业发行上市的宝贵资源,使得“壳”资源价值在购并重组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壳”资源价值理论表明,收购者发动针对目标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被购并上市公司原有股东转移过来的壳资源价值,而且当收购者在被购并企业中取得了决定性地位以后,便会以各种方式从其他中小股东处攫取利益转移给自己。因此,沿着购并过程中的“壳”资源价值的实现和利益转移为主线,考察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方向和脉络,尝试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购并推进的机理,探寻非正常利益转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揭开上市公司购并“黑箱”最直接和最可行的视角。围绕上市公司购并而展开的壳资源价值实现和利益转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内部交易,包括关联交易、抵押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二)后续融资,即控股股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大量交联交易,短时间内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达到再融资标准,通过高市盈率增发或配股套取大量资金;(三)内幕交易、二级市场操纵,即控股股东和相关利益主体(内幕交易者)凭借内幕信息或者操纵市场从二级市场获取巨大的流通股差价利润。本文沿着“壳”资源价值实现及利益转移的脉络,对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动因进行了研究。综观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针对国内外购并浪潮的特点和现实特点,总结了国内购并的基本形式和类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购并过程中呈现出的背离经典购并理论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以“壳”资源价值为切入点,初步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实现大股东非正当获利的机会,获取“壳”资源价值是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基本动机。针对上市公司购并前后利益环节的分析发现,购并完成后大股东进行利益套取的模式主要有内部交易、后续融资和二级市场操纵三种。在上述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后续章节中将分别对这三种利益转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从微观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中关于企业购并动机、购并绩效的研究结论,随后从适用性角度总结了经典购并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购并行为的解释力度。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特点,发现现有经典的购并动因理论对中国的购并实践缺乏说服力。同时,有关大股东侵

张鹄[5]2007年在《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企业联合而成的经济联合实体。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集团经营的主要目标。税收是企业集团必须支付的一项外在成本,节约税收支出等于直接增加企业集团整体净收益。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并在税法的许可范围内,利用税法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设计一个使自己的纳税负担最轻的筹划方案,是企业集团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财行为。本文分七章来论述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第一章对国内外税务筹划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必要性。第二章在剖析企业集团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内涵、目标及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现实需求,并提出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基本思路。第四章介绍了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公司组织形式的选择、关联方的转让定价、战略重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笔者建立了企业集团内部产品转让定价的数学模型并引入博弈论对它们进行分析。第五章介绍了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种类,包括法律风险、行政执法风险、经济风险、信誉风险和关联企业不执行税务筹划方案风险,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和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第六章对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绩效评价问题进行探讨,笔者对传统的绩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法以及沃尔比重法进行了改进和融合,并按照企业集团具体情况和税收环境的特点,设计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符合企业集团税务筹划要求的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第七章广州市××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案例分析。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完善,依法治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更加关注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建立了企业集团内部产品转让定价的数学模型、提出的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绩效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希望以此来指导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实务工作。

黄平[6]2001年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集团(Enterprise Group)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高级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在现代企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联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已成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行为主体采取的一种重要形式,就其原因,在于集团这种组织结构,不仅能聚集庞大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织效应,而且又能充分体现商品经济灵活经营的基本特征。我国发展企业集团起源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理论上的研究大致也起始于这一时期。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建企业集团的意义上。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被引人企业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国内有的学者开始用交易费用经济学来解释企业集团这一组织的制度安排,掀起了我国研究企业集团的热潮,推动了企业集团理论的发展,也为本文的完成作了理论铺垫。但当前有关企业集团的理论研究多倾向于组织构架方面,缺乏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系统论述,理论的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务的发展。本文借鉴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有关企业集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三年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本文共分五章,全文以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为脉络,围绕企业集团的性质,从企业集团的一般原理出发,对照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特点,阐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殊性,论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析企业集团的财务决策,探寻企业集团财务监管途径和资本运作方式。第一章 企业集团形成概述 本章就企业集团的形成、理论解释、组织结构及管理特点进行探讨,旨在为以后各章论述提供理论基础。企业集团可看作是企业之间的合约形式,它既是对大企业事业部的一种替代,又是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它通过市场协调替代内部行政协调,在降低行政组织费用的同时又不增加市场交易费用,使经济运<WP=3>行成本降低,这就是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一般包括层次结构和股权结构。集团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经营管理究竟采取何种模式,目前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尚未形成一致认识,本着集权与分权管理上的要求,我国企业集团应建立决策中心、控制中心、经营中心、执行中心四个层次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模式的选择都要权衡收益与成本,集团管理模式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因素:①集团规模②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③设计运营成本。第二章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本章在吸纳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务实观点基础上,探讨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特点和原则。西方财务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分析西方的财务理论可发现以下特点:⑴每种理论都有严格的假设条件;⑵西方财务理论的研究既注重理性分析,又考虑了各种非量化因素;⑶对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有不同主张,但更多的人偏向于存在最佳资本结构的观点;⑷西方投资理论在研究资本资产收益与风险关系基础上认为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降低;⑸西方股利理论认为股利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优股利政策决策需要综合权衡。个别资金运动相互融合基础上形成的集团财务活动,与独立经营企业财务活动相比,具有资金活动渗透性、资金成分多样性、资金投入退出变动性等特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管理具有以下特点:①财务主体多元化②财务决策战略性③内部财务关系复杂性④财务监督多层次性。财务管理的原则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原则一般包括:①系统原则②平衡原则③弹性原则④比例原则⑤优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西方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筹资数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WP=4>多种提法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与多个利益集团有关,是各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以集团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1)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2)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3)集团价值最大化能克服成员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集团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可以概括为:①集团筹资管理的目标②集团投资管理的目标③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④集团利润管理的目标。第三章 企业集团财务决策 决策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作的选择和决断。 本章在论述财务决策一般原理基础上探讨集团财务决策。集团财务决策是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研究分析内外环境基础上,为谋求企业集团长期稳定发展,对企业集团投资方向、融资渠道、财务结构、收益分配所作的长远、系统、全面谋划,具有总体性、长远性、指导性、竞争性等特点,企业集团财务决策?

汪忠平[7]2007年在《协同效益对股东财富与经营绩效之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论文主要是探讨台湾地区的购并企业从事购并活动是否会产生协同效益?并从购并公司的角度出发,以股票报酬率及财务绩效指标分别衡量购并活动所带来的短期宣告效果与长期财务绩效影响;另外,本研究将在研究模式中加以探讨购并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潜在代理问题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并在实证研究中加入控制变量,如:购并企业与目标企业之信息不对称、目标公司所在地、购并类型、过去经营绩效表现、管理者与所有者之持股比率、负债比率、相对规模、代理问题、景气循环、产业类别以及购并期间,藉以探讨影响协同效益的重要因素,以了解其如何影响公司的购并表现。在购并公司从事购并活动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层面,在购并消息揭露后,本研究将探讨购并宣告所产生的协同效益效果将反应在于企业的经营绩效表现状况,又根据协同效益理论,进一步将协同效益效果细分为总体协同效益、营运与管理协同效益、市场协同效益、财务协同效益、租税协同效益、现金流量协同效益与股权结构等七个构面,并且分别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购并宣告讯息对其股东财富的影响层面,本研究将探讨购并宣告效果所产生的协同效益效果反应在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其报酬率的变化状况,藉以期能将协同效益对股东财富之影响程度加以研究。兹将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结果归纳说明如下:一、在理论推导部份,本研究参考Hansen(1987年)在信息不对称假设下所提出的购并议价模式,进一步推导出以下三大命题,包括:「购并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购并公司的购并后经营绩效越佳」;「当协同效益发挥的程度越大,购并公司的购并后经营绩效越佳」;以及「当购并公司内部潜在代理成本越小时,购并公司的购并后经营绩效越佳」等三个研究命题。二、本研究针对购并公司从事购并活动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层面之实证结果发现到:台湾地区的公开发行公司进行购并活动会产生正向的营运与管理协同效益,但不一定会产生整体协同效益以及使购并后企业之现金流量略为增加,而且不会产生正向的市场协同效益、财务协同效益以、租税协同效益以及现金流量协同效益,另外台湾地区的公开发行公司进行购并活动时,将会使董监事持股比率、董监质押比率、经理人持股比率、法人投资机构持股比率以及金融机构持股比率因而上升。三、本研究针对购并宣告讯息对其股东财富的影响层面之实证结果发现到:台湾地区的公开发行公司进行购并活动,发布购并宣告讯息会对其股票报酬率产生显著性的正向效果,且发布购并宣告讯息会对其股票报酬率产生过度追涨后再拉回的现象,并且购并公司之购并讯息将会因事前消息泄漏而提前反应在股票市价上涨的现象。四、本研究针对影响购并公司之协同效益重要因素之实证结果发现到:(一)、目标公司为公开发行公司对于购并后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但对其股东财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二)、目标公司所在地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目标公司之所在地在国际或台湾地区将不会对投资人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应;(三)、购并类型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不一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非相关性购并宣告后的后续异积异常报酬率反应明显较相关性购并为佳;(四)、相对规模对于购并后的营运与管理协同效益指标有显著影响外,对于其它经营绩效并不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对规模较高组与相对规模较低组的企业从事购并活动对股票报酬率并不会造成显著不同的反应;(五)、购并企业之负债比率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负债比率较低的购并公司发布购并宣告正面效果明显地高于负债比率较高组的购并宣告效果;(六)、在景气好的时候,企业从事购并活动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七)、传统产业的企业从事购并活动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八)、购并时期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九)、过去经营绩效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过去绩效表现较佳的企业从事购并宣告的累积异常报酬率显著高于过去绩效表现较差者;(十)、管理者持股比率、董监事与大股东持股比率等变量对于购并后的经营绩效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管理者与所有者持股比率对购并后的股票报酬率亦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张永松[8]2008年在《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购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购并行为和国内磷复肥行业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企业购并理论有选择性的进行描述,对宏福公司购并动机和目的从理论上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并对宏福公司几个典型案例:大信北斗山磷矿、双山坪公司、甘肃瓮福公司三个购并案例进行了分析。对其购并背景、方向、决策、实施、整合等程序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宏福公司自身特点的购并程序。宏福公司购并行为首先要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即以资源型企业、磷精细化工企业和高浓度磷复肥企业为主,其他领域企业相机而动。在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大局前提下,相对缩小目标公司范围,然后设计出购并程序。具体为:一是寻找购并目标,对范围内的目标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确定企业真实可靠的信息;二是确定购并目标,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处理的结果确定目标企业;三是选择购并时机,购并时机把握十分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购并成败与成本;四是分析购并风险,购并行为是一系统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购并之前要将风险进行充分分析,制定风险处理预案;五是确定目标公司价格,按照《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目标公司价格进行评估,再根据目标企业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发展前景等因素综合确定;六是制定融资方案,可以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借款等方式融资,但融资要考虑融资成本即其可操作性;七是选择收购方式,是采用现金收购,还是资产置换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它与公司的财务及资本状况密切相关;八是谈判签约,谈判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技巧性高的环节,包括谈判人员的资历、学识、威望都要考虑;九是报批,宏福公司是国有企业,所有购并行为均要按《国有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十是登记过户,购并合同生效后,双方进行交割,并在工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手续;十一是信息披露,当购并工作完成后应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公布,这样对公司在业内有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十二是购并后的整合管理,包括资产、管理、组织、人力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整合。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家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购并重组行为将越来越多,宏福公司也不例外。通过宏福公司的几个购并案例分解,我们发现宏福公司在购并的程序、规范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理论和实际设计出一套符合宏福公司自身特点的购并运作程序,以期使宏福公司购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对企业今后的购并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邢保帅[9]2007年在《战略购并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购并作为企业优胜劣汰的一种市场竞争机制,对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与资本的迅速扩张都是非常有效的。战略购并也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企业盲目地实施战略购并,陷入了购并的误区和陷阱。战略购并不能单纯从企业战略角度考虑,也必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据以确定战略购并的可行性。论文立足战略购并理论和企业价值评估理论,针对战略购并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要求,设计了战略购并企业价值评估组合模型。组合模型用改进后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评估目标企业的固有价值,用增量现金流量模型评估目标企业的战略协同价值,首次对战略协同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论文最后对宝钢战略购并邯郸钢铁进行了价值评估。论文的研究将为推动我国企业战略购并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叶学锋[10]2001年在《基于核心能力的购并整合研究》文中指出购并可以促进资本迅速集中、节省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开发技术所需要的时间,扩大企业规模,形成生产、营销、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因而,购并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短期内迅速扩展的捷径。本论文从当前企业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出发,从核心能力角度就购并目标的选择、购并后的整合管理进行了研究。 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的五次购并浪潮及其特点,然后深刻剖析了我国企业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提出应当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实施企业的购并策略,由此揭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整合研究的现实意义。接着,文章对核心能力理论和购并理论作了详尽的回顾,为下文的研究作理论上的铺垫。基于对核心能力的独特见解,论文将核心能力化分为理念性能力体系、体制性能力体系和技术性能力体系三个层次,对每一层次的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理念层、体制层、技术层和知识层几个角度对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管理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基于核心能力购并的作用、选择标准及工作核心,指出在购并前期目标选择上应当遵循相关性原则,而购并后的整合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文章从理念系统的整合、组织系统的整合和技能系统的整合进行了阐述。文章最后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购并后的整合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应当从核心能力角度实施购并战略;(2)提出了对核心能力的独特见解;(3)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购并的三种整合模式;(4)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购并后的绩效进行了考察。

参考文献:

[1]. 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研究[D]. 何武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2]. 合并会计研究[D]. 黄菊珊. 天津财经学院. 2004

[3]. 购并的价值创造测量方法研究[D]. 孙宁. 东华大学. 2007

[4]. 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D]. 潘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5].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研究[D]. 张鹄. 长沙理工大学. 2007

[6].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 黄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7]. 协同效益对股东财富与经营绩效之影响[D]. 汪忠平. 暨南大学. 2007

[8]. 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购并探析[D]. 张永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9]. 战略购并中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邢保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10]. 基于核心能力的购并整合研究[D]. 叶学锋. 浙江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购并的财务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