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院-团体”合作知识服务模式研究_图书馆论文

研究型大学“馆—院—组”协同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知识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研究型大学是以研究引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术群体。知识情报是能给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地位带来深远影响的外部学术发展的有关威胁、机会等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抓取、分析、预测和前瞻过程,是文献情报理论和方法在大学发展领域的应用[1],知识服务已成为目前情报研究与图书馆服务的热点之一。对研究型大学来说,知识情报在创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高科研竞争力、增强对战略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前瞻性的作用,并成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推进学科服务与加强战略管控的重要工作之一[2]。

      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围绕学科做服务,提高知识服务水平。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提出要打造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推进学科馆员服务深层次发展,加强图书馆—学院—学科组(简称“馆—院—组”)三级协同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集成化的服务机制,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现有研究来看,任俊为1999年在文献[3]中提出的“知识服务是文献服务的深化”的观点,较早地将知识服务理念引入图书情报领域。张晓林2000年在文献[4]对知识服务概念进行了更为规范的阐述。之后,以张晓林为首的研究团队逐步构建了关于知识服务的组织管理[5]、营销战略[6]、服务模式[7]、发展环境[8]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理论框架。但经文献调研发现,针对大学图书馆进行协同知识服务的“馆—院—组”模式研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型大学进行学科知识服务的理念和做法。

      2 研究思路

      2.1 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又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的一门学科。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于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率先创立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和《高等协同学》等著作。协同是组织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成员之间以及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经过协调、平衡,从彼此或大多数对象的利益出发,合理地进行协调,达到协作、协力、和谐、一致,从而提高政府组织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9]。

      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来说,协同效应主要是对各个服务单位相互间的资源进行配置,使各机构能快捷获取相互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在战略高度上协调各类资源间的关系,为服务部署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服务效率。

      2.2 协同知识服务规划

      作为信息中介及智力支撑的一部分,国内外的信息情报服务机构在协同创新知识服务的方面,近年来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2006年3月,大英图书馆联合牛津、剑桥等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产业及知识产权中心(Busines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re,BIPC),向需求方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伦敦政府认为,伦敦的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公共部门和非官方组织等知识库蕴藏的财富应成为创新理念、产品、工艺、服务和知识的重要源泉,这将增强国家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全伦敦众多创新、科学与知识合作伙伴汇集起来,通力合作,组成一个可持续的创新支持体系。在伦敦政府官方支持下,BIPC协同创新联盟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并共享利用、产业创新交流专区建设与改进、知识馆员专业培训等如火如荼,举办知识产权、市场营销技巧和融资等专题研讨会,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及相关交流活动。面向未来,为了实现BIPC战略重点3—社会和产业发展利益[12],大英图书馆在《应对知识增长:大英图书馆2011—2015战略》中提出,将采取“争取足够的资金以维持当前提供的核心服务,开展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支持业务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计划”、“为BIPC设计一个区域模型并完成可行性实验”、“使用BIPC模型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中心”等措施。

      早在2003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旗下的科学、产业与商业图书馆联盟(SIBL)联合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技术机会”项目,得以扩充知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规模,并建立虚拟产业创新社区,围绕“业主中心”、“服务指南”等子项目,SIBL下辖的产业资源中心通过建立并提供产业服务机构索引、为初创及运用企业提供全方位导引、开展研讨培训及会议、推进在线讲座、设立由专家主持的产业创新在线论坛等形式,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服务[13]。

      国内的情况。无论是侧重舆情分析、媒体监测、竞争情报或特色产业服务的国家图书馆产业信息服务中心,还是以推出“科技查新服务绿色通道”、无时限信息咨询及文献提供服务、“对口”情报服务等针对性举措见长的天津泰达图书馆[14],抑或在协同机制上创新的上海图书馆暨上海科技情报所及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等,无一不在协同创新知识服务的模式和实践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如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在注意做好对企业科技创新所需信息资源分析和面向企业科研人员科技信息素养调查的基础上,加强面向行业科技创新的资源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面向行业科技创新的资源及服务推广,把握行业信息需求的特点,为行业企业开展了分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注重提供如专题情报检索、专题情报研究、科技查新等知识性服务[15]。

      随着教育部根据“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而推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开展,国内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开始进行协同创新知识服务的实践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作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10]的目标,目前,北航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已形成“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综合发展、融合互动的高水平学科发展态势,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国内比较优势[11],但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新热点和新领域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快,各学科技术交叉融合、互为渗透。因此,建立起适应大学发展需要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有效地开展知识情报工作,以适应学科的突飞猛进,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011年3月,北航正式印发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按照“三级构架、两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校、院之间的关系;按照“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校、院两级机关管理部门。因而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实现协同工作模式,是开展一流学科信息服务的有效方式。

      北航图书馆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深入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总体思路。这五年中将在总分馆建设、文献资源协调规划、宣传培训、人力资源、预算统筹、馆藏布局、数字化建设等领域推进协同知识服务工作,实现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评价体系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和规范,推动图书馆从业务指导型的管控向协同服务型管控模式转变。因此,基于图书馆对学科导向、教研资源配置、科技查新、移动获取等环节的知识情报需求分析以及对学科知识环境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图书馆协同知识服务模式的建设目标明确定位为:近期尽快建成资源丰富化、系统智能化、需求个性化、服务多样化的知识情报协同工作模式。

      3 “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科情报需求,学科知识服务工作需要体现协同工作理念。这样,由图书馆牵头,统筹规划全校图书情报体系,进行“馆—院—组”统一部署。按照知识情报需求分析、体系建设、知识情报管理与服务、系统应用优化四个步骤进行循环建设流程规划,最终形成了“一二三”的知识协同服务体系规划原则,即一级部署、二级配合、三级应用(见图1),具体含义为:一级部署指服务体系平台部署在图书馆总部;二级配合指体系平台学科化内容维护由图书馆总馆和各学院分馆两级同时参与;三级应用指学科知识平台内容共享应用范围覆盖并推广到各重点学科。实施“馆—院—组”知识服务协同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平台统一部署

      系统统一部署:大学图书馆作为系统运营管理协调机构,部署应用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作为组织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的规划、应用、管理和一级维护工作的工具平台,协调各学院分馆承担学科知识情报的组织管理、流程控制、功能完善、资源保障、内容保障、对外服务等总协同工作。

      功能结构: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的总体功能包括4个部分——知识采集、知识整合、知识服务和平台支撑,见下页图2。学科知识服务在功能设计上,除了传统的文献信息浏览服务内容以外,突出了学科针对性知识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学科标签和分类、视频嵌入、播客、RSS定制、服务咨询、信息评价、E-mail提醒、用户评论、社区聊天等特征。借助这一工具,图书馆可以编制综合学科指南、课程指南、与各种知识服务相关的指南,开展图书馆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协同用户进行研究和教学,馆员内部协同与交流等。

      

      3.2 资源协同采集整合

      学科知识协同服务的资源采集模式为外部资源协调采购部署,内部资源协同整合呈现。外部资源中包括外购文献资源、互联网资源以及免费OA资源等。外购资源中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资源,由图书馆根据学科需求统一采购,基本保证资源的丰富和全面,并统一整合加工,导入图书馆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全校“馆—院—组”三级共享。各学院分馆根据学科集中需求原则可与图书馆分担采购经费,以降低资源采购成本,提高共享效率。互联网资源及OA资源由图书馆及学院分馆两级知识情报服务部门协同通过对网络信息定时扫描、监控和采集,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分类和查重等智能化处理,并存入学科导航系统资源库。内部资源包括各学院及学科组所产出的教学科研成果,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科研项目信息、专利成果、项目进展报告、实验室科学数据、相关研究机构、学术带头人信息等,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学院分馆和学科组对上述内部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统一导入学科导航系统数据库备用。

      3.3 知识服务分工协同

      协同知识情报服务模式为集中组织、多级配合、分工协同、统一呈现。

      (1)知识服务组织。由图书馆集中组织,“馆—院—组”多级配合,各自开展常规服务,特定学科由特定学院的特定学科组负责,突出学科特色,通过学科导航系统平台统一呈现。图书馆负责规划学科导航知识情报系统服务平台,知识情报服务功能模块的建设与完善,组织和分配全校相关学院及学科组开展各学科知识情报服务,并对特定学科知识库进行管理、维护与服务的任务分配。各学院及学科组按照图书馆统一分配,负责完成面向本学科的日常知识情报服务以及分管的特定学科知识情报的管理、维护与服务。在日常分工的基础上,遇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知识情报需求,图书馆可组织各级知识情报服务部门组成攻关小组,协调协同,突击完成任务。

      (2)知识服务内容。提供稳定、高效、持续的知识情报检索及获取服务,学科知识推送、知识情报专题、定题跟踪,协作研究、科技查新、原文传递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知识情报评价、网络调研、BBS交流及针对学科带头人的个性化知识情报定制服务,同业对标服务,成果的比较分析、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与咨询服务。

      3.4 服务权限统一分配

      协同服务要求统一管理学科用户,各自授权。图书馆负责为各学院以及学科组等参与学科导航系统维护的单位统一分配一个管理员用户,由该用户通过逐级授权建立学院内各学科组用户服务体系。可见和可操作权限为从上至下分学科独立模式,学科导航维护层面可管理各学院的内容层面工作,各学科组维护各自学科的内容层面工作。

      3.5 规范制度与考核

      协同服务要求制订标准规范的管理及服务制度,由上到下进行考核。图书馆针对学科导航知识情报系统建设、维护知识服务内容,制定协同管理办法、工作规范和考核制度,每年对各学院及学科组的管理、参与情况和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考评,检查结果作为各学院的各学科组知识情报工作KPI当量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初开始尝试在部分学科推出基于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的“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模式,包括学科数字资源发现网页、手持阅读终端知识服务体验、学科联合微博、知识服务微信、移动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等功能,力图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协同知识服务数字空间。

      以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为基础的“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系统为相关学院及其学科项目小组的师生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入口,消除了各类型资源平台间认证方式的差异,支持PC、iPad、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各种终端设备的接入访问,图书馆联合相关学院及学科项目组通过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会化媒体应用交互接口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资源内容融汇到系统中,增强“馆—院—组”之间的协同互动体验过程,形成交互立体式的知识协同创新虚拟空间。

      以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为基础的“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系统摈弃了传统的按数据资源类型罗列的揭示方法,将具体的学科知识资源内容直接整合到系统中,使学科用户简单明了地链接到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直接体验全文内容并参考,无需重复进入各个信息资源库进行检索,为用户屏蔽了不同内容提供商所架构的资源边界阻隔,显著提升了学科知识获取效率。

      以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为基础的“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系统其交互性和网络性特征使得学科用户不仅通过图书馆门户接受知识信息,学科用户还通过学院和学科项目组更新维护相关学科知识,甚至创造传播相关学科知识,“馆—院—组”的每一级都是学科知识内容生产的源头,并通过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传播开去,同时还通过在新浪和腾讯两个微博托管平台建立官方账号的方式,拓展了与相关学科用户和广大读者进行实时协同互动的知识往复交流渠道。

      当然,鉴于目前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以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为基础的“馆—院—组”协同知识情报服务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例如,面对日益丰富的知识资源体系,图书馆如何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按照信息资源所蕴含的学科属性特征,找到充分覆盖的学科揭示途径;如何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学科知识内容,以最清晰的汇流整合方式有效传递并映射到学科用户的感官系统,激发用户在学科发展建设中的主观思考和批判思维;如何激励学院和相关学科项目组的最终研究用户,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学科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形成学科知识信息的多维度协同互动态势,激发学科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动力。

      总之,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环境中,学科用户才是最有潜力的学科知识内容创新主体,学科用户驱动型的协同创新模式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核心价值。

标签:;  ;  ;  ;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院-团体”合作知识服务模式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