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在数学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论文_许秀杰

让学生学会在数学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论文_许秀杰

许秀杰 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农场初中

摘要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习的激情,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学知识。

关键词 提问题 数学 培养 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成功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习的激情,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问题的学生是真正的问题学生。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对所学知识体悟不透,无法提出相关联的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老师做有效的引导启发,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编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

能提出问题,首先得能发现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没有思维的活动,是被动学习。原因是问题意识的淡漠。如何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材料上多下功夫。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多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时,一题多解,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能在不同的方法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例如,学习镶嵌时,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地砖图片,然后提问,图片中有哪些图形,为什么这些图形能铺满整个地面。又不留空隙又不重叠。学生自然的思考问题,有效的组织了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师应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的前提是他们是否有时间在思考问题,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占用大量时间讲,学生在听,再跟着做练习,在回答问题,没有充足时间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应多给学生问题探讨的空间,在问题的设置上因多留些悬念,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思考及追问的机会。从而是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例如,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易错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研究易错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逐渐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时学生常犯的错误:移项时不变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系数化为1时结果错误。在师生思维互动中,群情激动,学生大动脑筋,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展开了,发现的新问题更多了,提出问提也多了,所学知识容量就更大了。

三. 教师让学生自身实践体验,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系统的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并给与恰当的帮助,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带着学生去养鱼专业户的池塘里考察鱼的成活率情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解决途径等问题,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有多少。

四.教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一切思维都是从提问题开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方法更有效。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精心设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有效的引导,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韦达定理时,学生容易忘记运用韦达定理的前提是△≥0,在实际解题中,让学生积极讨论这个前提在解题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了问题,整个过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教师只要辅之以引导。教师示范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训练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提的出现。

五.教师及时激励肯定, 让学生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教师播种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行为,如何让学生收获“有更多的问题,能提出更好的问题”的习惯呢?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提出各种与所学知识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多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给与鼓励和激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经过不断的耐心指导,学生从最初不会提问或只问“是什么”,到能设计出“为什么”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养成不断追问的好习惯。

六.教师精心设计开放题,让学生用发散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如相遇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3500米,小李和小刘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相向而行,小李每分行80米,小刘每分行70米,几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在这一题的练习中,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走一走,在实践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题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两人没有相遇,两人还相隔300米没走;另一种可能是,两人首先相遇,又各自往前走,然后相距300米。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得出了两种可能性,及多种解法……这时学生有一种成功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善于示范引导,长期地加以方法指导,耐心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意识加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也就提升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名学生的发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有意识的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与肯定和赞赏。让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直至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这就是教育成功的最大收获。

论文作者:许秀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学会在数学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论文_许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