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32例临床处理论文_周晓凤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32例临床处理论文_周晓凤

周晓凤

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将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32例同期收治的没有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心血管内科感染率,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合并症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常见的感染因素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感染比例为48%、24%、14%、11%、3%。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其感染率,而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等均会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处理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30-01

如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于人们的生活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作用,心血管疾病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对患者肾、肺、脑、心的器官也有着一定的损害作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是突变性和多变性,在临床上感染几率较大。在心血管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80%以上,老年患者体弱,免疫力低下,血液循环慢,在临床上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其中感染最为常见,心血管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为了控制及其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本院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及临床处理。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岁。平均病程11年。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所有32例患者均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存在医院感染。选取32例同期收治的没有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为46岁;平均病程1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对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特点进行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合并症(慢性肺部疾病等、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心功能、侵袭性操作(气管插管、鼻饲、留置导尿等)、住院时间、抗生素、抑酸剂、侵袭性操作及心功能等。针对患者感染情况,我们可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临床侵入性操作会导致患者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时消毒处理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实施良好的护理和手术期间技术。综合评估患者情况,积极治疗合并疾病,以提高其抵抗力,降低感染发生率。针对合并症比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其使用免疫药物,观察患者血糖以及心功能变化等。严格按照感染细菌谱,进行药物试敏操作,根据试敏结果,给予患者科学的用药指导,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抑酸剂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住院时间越长,会增加交叉感染情况,因此,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应该及时提醒患者家属安排患者出院,控制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人身安全。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X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最主要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和胃肠道感染,最后是皮肤软组织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48%,上呼吸感染患者占24%,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占14%,胃肠道患者感染患者占11%,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占3%。两组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感染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住院时间、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抑酸剂、是否进行侵袭性操作及心功能状况比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其感染率,而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等均会降低感染发生率。

3.讨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难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临床操作中各种因素与感染具有紧密的联系,提高感染发生率。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广泛,由于中国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合并各种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各不相同。患者是否合并症、住院时间、抗生素、抑酸剂、侵袭性操作及心功能状况等因素存在相关性。本次试验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通过对感染因素的研究发现,针对本次试验进行预防处理:临床侵入性操作会严重损伤患者的黏膜或者皮肤的机体屏障,微生物容易侵入患者的皮肤。所以在临床上,应严格准确地把握操作适应症,且医疗用品使用一次后必须进行消毒或其他处理,在护理和手术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技术规范。合并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提升免疫药物,以减少感染发生,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并做好保暖工作。长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容易导致患者机体出现有益菌群失衡、耐药菌株增加,还可造成黏膜屏障破坏等等,均会导致感染几率大大提高,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按照感染细菌谱、细菌耐药情况及经验性使用药物,并提前进行药物试敏操作,根据试敏结果给予用药指导。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就越大,所以若是患者符合出院条件,应及时提醒患者家属安排患者出院,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因素,可通过落实全面的检查工作,减少侵入式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抑酸剂等有效的处理对策,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关乐林.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86-287

[2]王仁森.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用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582-2583

[3]吉伟青.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18-119

论文作者:周晓凤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32例临床处理论文_周晓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