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职业教育工程_能力素质论文

跨世纪职业教育工程_能力素质论文

职业教育的一项跨世纪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上半叶是科学处于分化的时代,今天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向,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种科学发展的特征已影响到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

教育,无论哪种形式,其功能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把提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由较为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职教发展的必然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面对一种职业,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并使之娴熟,毕业后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好职业(待遇好、工资高);做一名合格的人才(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职业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种观念已经提出了质疑。世界范围内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都使我们反思:那些只掌握一门技艺,对文学、历史和艺术知之甚少,趣味庸俗,不讲道德、礼貌和奉献,只求快快发财,这样的人能实现国家的文明、进步、繁荣和富强吗?在一些职校生的性格中出现片面、不健康的因素,以及对未来的迷惘和困惑、价值的失落、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显然与职业学校里专业教育压倒一切,社会人文教育薄弱是有联系的。人才首先就是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即教养问题。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统一的,文化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并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读唐诗对一名学机械专业的职校生显然没有直接的功用,但它能提高文化修养和品格,其功能在于“教化”。现在许多职校都很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但缺乏文化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更需要职业教育界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为:

第一,社会变化节奏的加快,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人的应变能力、再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人要有较丰富的社会、科技知识,高度的伦理感情和人文关怀,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

第二,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日益与世界文明接轨,未来需要大量具有开阔视野、较强活动能力和创造性的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等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职业学校如何把较为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使教育的内部要素达到现代意义上的平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面向21世纪职中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授蕴涵了素质的养成,素质的改善又会成为能力提高的条件。综合素质的内涵结构主要包括:

1.文化素质。基本的文化、科技知识,健全的人格(自尊和尊重别人、理性、乐观、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等),良好的政治思想(世界观、政治信念、责任感等),现代文明意识(诚实、认真、谦虚、整洁、竞争、效率、法制、环境等意识),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审美、艺术等)。

2.专业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能力结构(自学能力、掌握与运用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创造性思维等。

3.心理素质。良好的意志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乐于接受新事物,适应环境,由他律变成自律等。

4.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等。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它是知识与能力的总汇,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提高综合素质,尤其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当前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三、提高职中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职业学校要由较为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方向转变,使学生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多获取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取和落实一系列措施,主要是: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资的全面素质

正确理解人才综合素质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扭转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教育”压倒一切的倾向,认识未来社会对人的个性、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提出的更高要求,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重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等等,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是最直接的。因此,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培训,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职业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核心环节,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是更新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多层涵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及时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科技的新成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包括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课程体系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运用先进、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等。其改革的方法是: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从培训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深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课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形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寓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于专业教育中。改变专业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综合分析能力和跨专业合作的能力。

(2)以专业大类为方向构建基础课群。 加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奠定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综合基础,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后劲。

(3)为了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文化、科技等更综合化、 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应研究和调整课程重心,进一步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改革。增加知识的复合性,组建多样化的目标模式,改变传统单科推进的思维模式,使教学过程逐步成为知识、能力等的整合过程。

(4)改革思想政治课程,充实和更新内容。 主要是充实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21世纪的现代观念和意识、青少年人格与心理教育等。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熏陶和教化。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和艺术场馆等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习与就业指导,组织创造发明活动,开设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进行审美和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基地等等。

4.完善制度,严格养成教育

教化、示范、养成三者是紧密相联的,其中养成教育居于重要位置,因为养成是巩固教化、示范的途径。因此建立必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养成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需要。

历史又一次发展到了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的综合化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把职业教育放到终生教育的框架中来思考,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不可能完成一个学生人生全部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但是能为学生今后的漫漫人生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一项跨世纪的重要工程。

标签:;  ;  ;  ;  

跨世纪职业教育工程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