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下图书行业若干概念的质疑_金融风暴论文

对金融危机下图书行业若干概念的质疑_金融风暴论文

对书业面对金融危机某些观念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风暴引发的第二轮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来临,并正从发达国家迅速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蔓延。目前,这场经济寒冬还将持续多久,水还有多深,谁也说不清楚。那么中国的书业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能否独善其身、安然度过,已经成为当代出版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笔者查阅了近期许多业内人士的分析,心里不免存有一些疑问:一些看似合理的分析背后其实包含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误读这场危机,有可能会给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业内一些流行的看法提出一些质疑,供业内人士参考。

质疑一: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书业反倒发展迅速。所以,越是经济衰退,社会大众越需要阅读和教育,书业可能因祸得福。

这种观点在经济萧条的恐慌中很得人心,令人振奋,而且能起到增强信心的作用。执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几乎摧垮了所有的实体经济,但是陷入困顿的人们却发现图书是最便宜的消遣品,平装书、低价书因此大行其道,美国书业不仅熬过了经济危机,还诞生了像蓝登书屋这样的出版界巨头。我国的中投顾问也认为,在这种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大众娱乐消费减少、学习需求增加等客观因素,为出版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将为中国的书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更有一些专家乐观地估计,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书业也许会因祸得福”。甚至预言:“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金钱构建的生活崩溃了,反而会寻求精神方面的寄托:人们在苦难的时候才会想到信仰,书市有大市场。”

那么,历史真的可以重演,书业真的可以因祸得福吗?

同样是美国,据网易援引的报道信息,美国《出版商周刊》股指(Publishers Weekly Stock Index,缩写为PWSI),是针对美国出版业普通股股票价格的指数,以能及时显示美国出版业股票市场情况而闻名。2008年9月以来的后三个月连续下滑近11个百分点。美国图书销售三大实体连锁店——巴诺书店、鲍德斯书店、百万书店2008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都呈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巴诺书店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4.4%;鲍德斯书店年度总销售额同比下降10%,净损失1.722亿美元;百万书店平价店年总销售额则同比下滑9.9%。美国业界普遍认为,美国书业目前的表现比初期的预测更加萧条。美国书业研究集团的迈克尔·黑利表示,由于人们的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下降,在购买任何商品时都会考虑其紧迫性与实用性。德国2008年书业市场与上一年相比也呈低迷态势,其中商业街书店的销售额在去年前9个月同比减少3%;据尼尔森图书公司的统计数据,英国书业即使不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销售额同比也下滑1%。

以上数据已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之时民众并没有出现像人们预言的那样,把兴趣转向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而是首先关注生活必需品。书业业绩的不断下滑充分表明:在危机中书业不仅不能独善其身,而是与其他实体经济一样在危机中风雨飘摇。

从国内情况来看,据我国书业信息机构开卷公司监测统计显示,我国的书业在2008年后三个月,连续出现了负增长,开卷综合指数8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从浙江省新华书店自己的统计来看,虽然该店全年是正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第一季度的增速是20.6%,但到了第四季度已经减慢为11.5%(其中12月份跌落到一位数8.9%),这是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周立伟曾向媒体表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冲击中国的书业,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市场疲软、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对近年来已经不够景气的中国书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中国书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笔者认为,当今社会已远非1929年“在危机面前人们需要借助廉价的书籍来慰藉灵魂”的年代了。在信息化的新时代里,人们不仅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已取得惊人的发展,就算是阅读、教育和娱乐的方式也出现了重大转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已经达到2.98亿;个人网站、博客和播客等新的网络文化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变着现代许多文化人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以电子书和电纸书为代表的新电子技术,将成为阅读方式的新宠。数字出版已经向传统纸质出版发起了挑战。此外,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管理司的统计,我国电视机的拥有量更是高达4亿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手机信息、MP3、MP4等一些现代化的信息媒介,也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种以纸质图书为代表的传统书业,在经济危机面前还能不能重现80年前“国家不幸,书业幸”的辉煌,难道不值得人们怀疑吗?

质疑二:目前国内书业中出版企业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程度低,因此不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牵连。

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出版人反而看到了旧体制的好处,认为:“总体上来看,我们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并未全面介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危机那么大的牵连。”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实际就是指我国现有的出版单位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成分,不在一条道上跑的车,自然也就不会撞车。具体一点,正如一些出版集团老总认为的:虽然书业一直在转型,但相当程度上还是教材经济。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其需求是刚性的,因此书业的主体不会受到经济危机太大的影响。

企业化程度低真的能够在金融危机面前为书业提供有效的保护吗?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第一波冲击是心理恐慌,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是百姓一种本能的自保行为;经济萧条将给百姓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反映到图书的消费上,无论你是什么体制,只要你提供的是商品就必然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并被消费者在购买时进行选择和检验。在经济紧缩之时,人们本能的是关注那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必需品,而不是精神消费品。市场绝不会因为出版业的企业化程度低而心慈手软。

退货没商量和回款困难本来就是长期困扰书业的两大难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出版物运营商的成本加大、回款风险增加,上述这两大难题必然会变得更加突出。我们知道,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供销征订模式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发行体制从出版环节中最先走向市场,从而迫使事业单位的出版部门不得不用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过渡产物。然而,除了身份略有不同外,出版单位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因此减弱其企业性质。面对经济危机,资金问题一样会困扰每一家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就认为,经济危机必然带来零售下滑,也势必造成渠道回款账期的进一步延长,2009年上半年,一部分出版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教材的刚性需求永远是相对的,从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公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材无论是总印数还是总定价,每年都呈持续下降趋势。当然,就教育类图书面对经济危机的表现上看,其所承受的冲击相对较小也是事实,但是这仅贡献于大量出版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单位。这一类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对一个行业来讲,其能不能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实难预料。另外,教育类出版物的需求本身,也与出版部门是否是事业单位以及其企业化程度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关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书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只有当人们从实体经济的危机中真正感受到入不敷出时,才能冲击到精神产品领域。书业历来不被认为是支柱产业,四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中,并没有书业的份额,所以,未来书业的路怎样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事实上,对书业而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真正冲击并不在于金融,而在于出版人的观念。一些人面对着正在来临的全国性出版体制改革,仍然是心存恐惧,恋恋不舍事业单位安稳的工作作风和行政权力带来的垄断好处。笔者认为,不能把企业化程度带来的些许保护当成优势;出版单位只有改革才有发展和出路。

质疑三:经济危机反而是书业发展的好机遇。

很多专家认为,“由于金融危机,会有很多平时没时间看书的人拿起书本”,从而认为,这是经济危机给书业带来的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笔者很怀疑这种说法。试想,如果这句话是对那些由于金融危机而失业的人来说的,他们的时间的确是有了,但是钱没了。他们是会拿这多余出来的时间找工作呢,还是用来读书呢?如果这句话是对有工作的人来说的,以前工作都很紧张,现在经济危机,工作和生活显然压力变得更大,怎么会多出了一批“平时没时间看书”现在反倒“有时间看书”的人来呢?

历史上的任何变故其实都会有机遇的,在有些人倒霉的时候,总是会相伴有一些人随之受益。这是一个资产再分配和重组的问题。机遇可以说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它只是一个点的问题,绝不等于面。就一个行业而言,机遇能否与损失相抵还是一个问题。经济危机,人们对经济作品高度关注,从而带来了财经类图书的热销;但是,随着人们钱包的收紧,失业人数的增加,除生活必需品外,对休闲品的购买必然大打折扣。两者相抵,孰重孰轻尚难预料。即使是财经类的图书销售也是辩证的:关于金融类、忧患类的图书,短期可能会热销,因为在新的压力面前追求解脱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久前的金融类热销书的出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教人发财类的财经图书,则可能会销售下降,因为在口袋需要捂紧的时期,悲观的发财展望是一种必然。

有些专家认为,教育不会下降,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就不会下降,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会很大。学生生源没有下降,教材订数就一定不会下降吗?以大学教材为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学生购买教材是自愿购买。在经济危机面前,学生家长的钱袋子捂紧了,学生的购买力自然也会跟着下降,一些穷困的学生本能地把注意力转向旧版教材上。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2008年在校大学生实际购买新版教材数,仅为应购教材数的50%。据笔者深入学生中调查的结果和从学校教材科了解到的情况分析,不愿意购买新版教材的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了学校内部书店回收的旧版教材。旧版教材的售价一般仅为定价的30%至40%,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很有吸引力。就全国而言,经济危机显然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要学生稳定、教材就必定稳定”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难道不值得怀疑吗?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人们即使没有进行过任何与金融有关的投资,这场危机也将悄然影响其生活。美元缩水必然带来中国经济的振荡,每一位生活其中的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事外。人的一生遇到这样的危机可能只有一次,常人并没有真切的直接体验;而金融危机对书业影响的滞后性,常常令一些人产生不过如此的错觉。但愿书业同仁既要正确地认清形势,又要充满信心,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标签:;  ;  ;  ;  ;  

对金融危机下图书行业若干概念的质疑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