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论文_赖志坚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介绍了几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也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读”在数学教学中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运用教学语言和获取新知识至关重要,七年级数学新教材十分注意在初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地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七年级教材内容虽然简单,但要从熟悉的正数、零到有理数这个新天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代替数,要学“乏味”的概念、法则,光靠传授说教是不行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一、在找错误中“读”

七年级新生认为自己不是小学生了,以为看到概念法则一读便知,不求甚解而放松“读”了,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读”了数轴概念后,让同学们各自画一条数轴,结果画成曲线的,不标箭头的,没有原点的,射线式的,间隔不是单位1的,应有尽有。把他们一一在黑板上画出来,再让他们“读”,思考哪条画得对?结果被认真“读”的同学找到了。同学们从找错误中悟到“读”要一字一句地读,反反复复地读。我们该怎样“读”数轴这个概念呢?要抓住数轴的本质特征是一条直线,但还要具备三个要素(方向、原点、单位长度)。这样,经过“读”在脑中建立正确、完整的概念,在运用时就不会发生错误。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读”出兴趣来

在教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时,从实际出发,用温度上升下降为例:上升再上升,下降再下降,上升后下降,下降后上升等情况的实际结果来观察符号与绝对值的变化;还以学生向东、向西行走;前进、后退;运进、运出为例,同学们不难发现,情况虽有不同,但符号与绝对值的变化规律却是相同的。于是就要求学生“读”出书上加法法则,它来自实际,又是同学亲自体会出来的,就不觉得乏味了。在练习时同学们便会自觉地使用法则,知道了有法则能指导实践,因此“读”出兴趣来了。

三、书例题要“读”

在事实面前,同学们终于懂得:例题是要“读”的,而且要“读”懂,切勿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在学习列方程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大家列出不同类型的方程,要求分别找出解题规律,对以后的学习起了指导作用。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读”的习惯,养成了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谨的学习作风,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

四、在比较中的“读”

学习了有理数的绝对值大小比较后,有这样一个练习:

(1)若︱A︱=︱B︱,则A()B?

(2)若︱A︱>︱B︱,则A()B?

(3)若A=B则︱A︱()︱B︱?

(4)若A>B则-A()B?

[要求填上>、<或 =]

答案经常是错误的,因为多数是乱猜的,这时把有理数大小比较,绝对值,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数轴意义作一比较,再进行练习,大家就觉得顺利了。在此,告诉学生,不能孤立地“读”,要有比较地“读”,就能掌握其内在联系,就有鉴别能力了。

另外,新教材为学生编排了非常有趣的“读一读、想一想”等数学读物。为了培养良好的“读”的习惯,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从中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读”,养成“读”的良好习惯,培养“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学342500)

论文作者:赖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  ;  ;  ;  ;  ;  ;  ;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论文_赖志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