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液常规标本检测前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艳梅

探讨血液常规标本检测前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艳梅

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镇中心卫生院 161437

【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血液常规标本采集和处理规程,做好检测前质量控制。方法 对血常规检测前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采血方法、患者因素、采血部位与时间、抗凝剂的应用及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为血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结论 做好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采集过程;质量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cedures of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of blood routine specimens,and to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control before testing.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st result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before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process analysis. Save the results of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patient factors,blood collecting location and time,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coagulant blood samples for blood analysis and transpo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control. Conclusion the blood test before the quality control is to ensure that the important premise and basis for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Key words] blood test;acquisition process;quality control

标本采集和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确的标本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检验结果的关键。尤其是在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的现代临床检验科,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之一。本文对血常规检验前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有效地指导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1 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影响因素

①生理因素:新生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成人高,男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较女性高,女性妊娠末期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减低,高海拔可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结果增高。②饮食因素:长期饥饿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结果减低,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③运动因素:一般体力劳动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马拉松运动可使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增高,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减低,患者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血红蛋白、白细胞也会增高。③药物因素:采血前,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白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及抗感染药等;红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苯妥英钠等;嗜酸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类固醇、ACTH;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等[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⑤体位因素:有学者研究患者坐位与卧位采集的血液标本某些检验结果会不同,门诊为了便于操作,常采用坐位,而病房通常采用卧位,坐位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

2 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影响因素

①采血方法和容器: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皮肤采血,皮肤采血主要用于婴幼儿血常规检验,一般采用手指或耳垂,也可在足跟底面两侧采血。皮肤采血法采血量少,易凝血、溶血、混入组织液,对检验结果影响大,且重复性差,准确性不高,条件允许尽可能静脉采血。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可采用真空采血系统,既可使血液分析达到自动化又可进行质量控制和保证操作者安全。②采血部位与时间:皮肤采血时采血部位应完整,无水肿、炎症、发绀或冻疮等,皮肤出汗时,应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稀释血液。采血时,不要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有文献报道,采血时采用的血滴数不同白细胞计数会不同,血滴数越靠后白细胞总数越少[2]。这可能是由于针刺血管后随时间延长,毛细血管破裂处收缩逐渐闭合,血细胞逸出减少,加上用力挤压,组织液与血液混合稀释引起。静脉采血通常采用肘静脉,肘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很容易受同侧输液的影响,血液稀释导致检测项目浓度下降,因此要绝对避免输液同侧采血。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白细胞在安静和休息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之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一时间检查,这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病例非常重要。③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比积降低。采血时一些不良习惯和劣质采血器具易造成溶血,如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到试管中,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作过大;从一根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细胞;穿刺处所用乙醇消毒未干即开始采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取血,都可以造成溶血;盛血的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血细胞造成溶血。③止血带:尽可能在使用止血带1 min之内进行采血,只要见到回血立即将止血带解开,结扎止血带超过六分钟可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增高,而白细胞计数结果减低[3];采血不畅易激活凝血和纤溶,影响血小板计数,采血过程不可反复拍打、挤压采血部位,勿瞩患者反复握、放拳动作,⑤抗凝剂的应用:临床血常规检验广泛应用EDTA盐抗凝,因其对血细胞形态和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EDTA的最佳浓度为1.5~2.0 mg/ml,如浓度达2.5 mg/ml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影响有核血细胞计数的准确。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凝块的可能性增加。微血凝块可能阻塞检测仪器,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得出错误结果。

3 血液标本存放运送时的影响因素

采血完成后应尽快送检,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应避免被日光照射、摇晃、震荡或碰撞致试管破裂。用作血常规检验的抗凝血在室温(18℃~22℃)下,WBC、RBC、PLT可稳定24 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 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 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需做镜检下分类者,应及早推血片。4℃条件下可延长血液储存期,WBC、RBC、PLT可稳定48 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8~10 h,因此当血标本不能及时检验时,应将其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保存。

有文献报道,检验前阶段所占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此阶段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占到70%[4],因此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的重点,检验人员要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规范化操作,避免和减少误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司宁波,陈素珍. 血常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21.

[2]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

[3] 丛玉隆.检验医学高级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4.

[4]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7.

论文作者:李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  ;  ;  ;  ;  ;  ;  ;  

探讨血液常规标本检测前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李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