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色彩变化与情感认知论文_韦瑶 季莹莹,李昕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 广州市 510642

摘要:基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城市发展背景下,本文主要以城市色彩、环境行为心理学、色彩地理学为理论【1】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调查和探寻城市色彩变化和居民情感认知的影响和联系,为日后城市更新设定城市色彩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色彩;情感诉求

1绪论

1.1选址背景

猎德村是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岭南水乡村落,在上世纪末广州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演变为“城市中的村落”。

作为广州最著名的城中村之一,猎德理所当然成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试验田。在政府的主导下,猎德村于2007年作为广州第一个经历全面改造的城中村被彻底夷为平地,并已于2011年完成村民原址回迁公寓式居住小区。

对于猎德的世居居民而言,猎德的整体改造不仅意味着承载了历史积淀的物质景观的彻底破坏,同时还伴随着地方的文本和符号等象征意义的消失,甚至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在村落空间彻底重构后,面对崭新而陌生的家园,猎德居民既有欢乐的喜悦,又有复杂的失落和茫然,恋家感、焦虑感及无根感等情绪相伴相随。

在重构猎德原貌的过程中,猎德村民的情感归属与诉求需要得以缓解,则生活场景的色彩提取与应用对于居民的情感依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将重拾失落的城市记忆与重构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贯穿始终。

1.2选址目的

通过研究在城市改造过程的背景下,空间色彩变化与相对应空间的人们情感认知变化之间的联系,重拾失落的城市记忆,重构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对在城市色彩的指导下,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以及居民归属感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2理论依据

2.1色彩地理学分析

2.1.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处地球的不同区位,经纬度的差异将造就地理上色彩的差异变化。在中国范围内,西北黄土高坡的粗犷色彩与南方小桥流水的温润色彩便是自然与地理方面影响地理色彩的实例。美国Faber Brirren和Harry Walker Henpner提出了日照时间和色彩洗好的理论关系: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人们喜好暖色调或鲜艳的颜色;在日照时间较少,雨季长的地区的人们喜欢使用暖色或灰色系的颜色。

2.1.2人文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文历史环境因素在地方色彩景观的形成中起了主导作用,这一因素内含许多要素,由自然地理条件和技术工艺所局限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建筑材料和传统用色习惯是人文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诸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社会风尚、传统习俗、宗教观念、文化艺术、经济艺术等要素共同作用参与城市的色彩传统。

2.2城市色彩与情感诉求

2.2.1城市色彩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生活的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

经过对一些经典的国内外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城市色彩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基质,主要体现为地域、气候等天然条件存在的方面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例如从瑞士伯尔尼的航拍图片的色彩上分析,偏暗的灰墙红瓦色调表达了瑞士民族性格里的沉稳,由于坐落在莱茵河支流阿勒河一个天然弯曲处,加之温和湿润,冬暖夏凉的气候,也可以看出水系与气候影响了城市色彩基调。二是城市传统,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与建筑方面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例如乌镇的江南水乡特征与临水建筑决定了乌镇粉墙黛瓦的徽派色彩可以看出。三是城市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色彩,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低彩度的色相展现作为文艺复兴的起始地的浪漫之都,可以看出不同的城市特征丰富了城市色彩的形象。

2.2.2情感诉求的内在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无可避免地遇到亲情、友情等情感问题。当这种感情没有得到有效地表达或沟通的时候,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发泄和诉说的渴望,这属于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常用语广播学或传媒学上,广告中所说的人类具有情感作用是指人在广告与营销环境下表现出有某种情感上的倾向,这种情感上倾向有利于提高人的情感体验。因而人们对“刺激”情感的东西如广告总会产生有情感性的倾向。如果这一倾向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意义特别是有象征性意义,这时情感体验就被唤起,影响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由此看出情感诉求与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原有遗留的历史文化或多或少遭受破坏,然而寄托在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人的情感会随着逐渐消失的生活场景而慢慢转淡。如若提取的城市色彩能作为一种参考来满足城市居民归属感的需要,那么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就会得以保障。作为城市的主体,以人的角度,如何保留在城市中的印记,让城市拥有存在的归属感则是情感诉求的重要体现。

3调研与分析

3.1猎德村概况

猎德村属广州市天河区,位于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南部,南临珠江,在广州城区东郊、珠江北岸,含猎德东西两村。东与誉城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邻,南与临江大道紧靠,西与利雅湾接壤,北与兴民路与花城大道相连,全村常住人口7865人,3467户,外来人口8000人。按2006年底计,用地面积336304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万平方米。

3.2.猎德村改造前记忆空间与情感

3.2.1传统文化的记忆

在访谈过程,有很大一部分被访问者在“猎德记忆空间”中提及猎德赛龙舟这项活动,由此发现在猎德居民的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中,村中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会成为情感寄托的一部分。到农历四月天,广州的雨季,龙船就会因为下雨积水,可以看到很多船手会冲到塘边将龙船里的水往外舀,其实这也是对龙船的一种爱护。猎德村有龙舟的端午节,比过年还热闹。不仅村民对活动十分期待,每年都会参加,还会吸引外面的人来观看比赛。

除了划龙舟,猎德的春茗也是一大盛事。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他们对猎德的记忆空间中包含春茗这项传统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十摆到元宵节,拜祖、准备宴席、迎宾、开席,开席前还有热闹的舞狮表演。村民们表示,聚会纯属自愿参加,除了宗亲,也会邀请一些外族人来吃。

3.2.2时光建筑的回味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每一个村都会有自己的古村落文化代表的建筑形式,其中祠堂是本土村民的根,包含整个家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无论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本土村民对于祠堂的认同感未曾改变过。猎德祠堂分宗族祠堂和私家祠堂两类,宗族祠堂有李氏、林氏、梁氏宗祠各 1 座,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村民每年都会回来祭祖;平时也会作为村民们聚集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祠堂除了用于祭祖亦或是春茗,当年村民与各龙船手还会到祠堂喝茶吃饼。无论经过什么变迁,对于村民来说,祠堂就是生活和传统的象征,让处在城中村改造大潮中的猎德人,能找到自己的根。

从年龄层分析,祠堂仍然是根系、是血脉,是村民情感联系的纽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年轻一辈来说,被血缘纽带联系的情感事实上没有占到这个年龄的一半比重。

除了祠堂作为旧建筑回忆,弄堂小巷也深含记忆。未改造前的猎德村,楼与楼之间的间距十分的紧密。其中有许多条平行的、长且笔直的窄路,将整个猎德村分隔开。青石砌成墙、半旧的牌匾、斑驳的铁栅和水管,组成了安静而神秘的历史。猎德的握小巷、破旧的老祠堂,都是曾经广州城中村的缩影。也是儿童追逐乐趣的空间,但愈发显露严重的消防、盗窃隐患。

从年龄层分析,从各年龄层的对猎德小巷的记忆比例来说,相对于祠堂、划龙舟、春茗等场景,猎德村的横纵交错的小巷承载着年轻人更多的记忆与更多的乐趣,十分值得回味值得回味。

3.2.3淳朴生活的向往

猎德村地处岭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岭南水乡村落,昔日里的人们白天劳作,日落西山时便开始休息。老人们时而坐在村口大榕树下话家常,小儿们经常结伴到江边、田野里释放自己的天性。

在访调研访谈中,人们对此的印象也主要是相比现代生活的形式下,更喜欢旧时自由奔跑、辛勤劳作的心灵之感。在访谈对象中,年轻一代的孩子们(18岁以下)在接收现代生活的同时还是会向往以前在田中奔跑的自我感受;而其他年龄的人则是比较少印象。

依据调研数据分析,60岁以上的老人为此情景描述的主体,他们大多喜欢这样集聚娱乐的生活形式;相对而言,其他较年轻的人则没有那么多情感寄托于此。

3.3 猎德村改造后记忆空间与情感

改造后的猎德村除了保留祠堂,还保留了龙舟文化。但建筑进行重建,多以黄灰色调的建筑楼为主。黄灰色调属于广州城市的主题色调,符合了广州对于城市色彩发展要求,但却没有很符合当地居民的情感要求。改造后的猎德村,保留下的猎德祠堂色彩与周边新建建筑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祠堂的青灰色调与后方的黄灰色居民建筑有着视觉上的冲突。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有少部分居民表示这样子的冲突造成了归属感的缺失。小时候对猎德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和小伙伴到现在整天跑去村里玩。但是现在却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不是走几步就能到左邻右舍串门了,现在邻居都只是在楼道里碰到打个招呼,不如以前亲切了。城市的发展促使一些城中村不得不进行更新改造,而现在人们生活也逐渐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空间与色彩逐渐趋于流行风格,且多为灰白色系。但随着居住建筑的集中式高层布置,邻里之间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改造后的猎德村,很明显的发现色彩相对之前更为统一。通过对现代居民小区场景完整的颜色提取,分析得出,小区建筑绝大部分是由黄灰色的砖墙组成,配以少量白色、灰黑色等建筑细部。主体大部分还是呈现砖墙立面的黄灰色,这种颜色是符合了广州城市的主题色调的规划。

从年龄层分析,由于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影响,30岁以下的居民大多对现代居民小区持喜欢的态度,相反60岁以上的居民普遍怀念昔日的平房旧屋。

3.4猎德村改造前后色彩空间与情感对比

从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相对于改造之前场景多样化,改造后的场景单一,提取色大致相同。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被访问者,总结得知:

18岁以下的村民,对原猎德多为童年玩耍场景,他们会回忆当时在小巷中戏耍的记忆,青灰又泛着青苔绿的墙面,而对如今改造后的大同小异的娱乐设施,从安全方面考虑还是可以接受,却没有了当时走街串巷的乐趣。

大多数19-60岁的人对于过去猎德印象大多数是春茗和龙舟文化活动,改造后这两项活动都有保留下来,因此他们已经习惯现在猎德统一的建筑景观视觉效果。与此同时,改造后的猎德确实拥有极大的经济效力,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优势,整体上,他们赞赏现在生活的方便和现代化。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今平日的活动是在大榕树下与老友下棋闲聊,相对于之前,老人们对现在生活好评不高,他们会更喜欢过去大家一起劳动的场景和一起唱大戏的场景,而对如今建筑色彩统一、高楼林立,与邻里之间的联系不如往常,保留的祠堂对他们是一种寄托。

4总结与讨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城市更新下的猎德村,大多数现住居民对猎德的印象会保持在祠堂和龙舟活动,这也说明这两项在猎德村民的生活印象中比重较大,因此保留了祠堂和龙舟文化。而事实上猎德复建房的主体色彩也有参照原旧牌坊的空间色彩,为了以相似的色彩空间用以居民的情感的寄托。

从调研访谈中,部分人会惋惜以前丢失的文化,会将感情寄托于保留的文化空间,村民对猎德村的历史印记单一,文化和情感的归属感较少。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表示理解,村庄改造,特别是对于在发展快速的城市的村落来说,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村容村貌的休整,是终将面临的一件事情。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确实享受到了村落改造后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但对于情感寄托来说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基于广州城市更新改造的背景,目前城市中对旧城区的改造热度持续不降。位于广州市中心的猎德村,是广州市启动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在“中调”战略和“三旧改造”的背景下,猎德村的改造是处于自下而上的改造机遇中,其改造成果较符合城市现状,其改造模式可作为今后各大城市旧城区更新改造与改造设计的案例参考。但从城市色彩与人文情感的分析角度下,其改造也存在不足之处,用现代元素取代传统象征,且在整体色彩结构上缺乏人文记忆的色彩融合等问题也凸显。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广州是闻名遐迩的商都、花城、岭南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传统。在每一个分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旧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应根据特色进行设计,将旧城区的传统文化、古建筑特色与现代高新技术、合成材料等进行结合。在改造过程中,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发展目标,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通过建筑、环境、细部绿化设计等改造层面来展现广州各地区历史人文色彩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在小区建筑上,可通过提炼旧城区中的建筑色彩、历史图案和居民对住房的意向等方面进行综合传统与现代建筑特点的建筑设计,达到传统建筑新打造的效果。在环境设计上,注重“岭南水乡”的环境特点,结合旧城区水脉相通现状,可在公共绿地上延用岭南村落特色,打造城市中的曲水流觞园林景观,让居民在环境中看到熟悉的“岭南水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

4.2注重居民的情感需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任何改造建设,都应该要以人为本,从根本出发,从居民住的户角度看待问题。在猎德村的改造中,从空间角度看,现在的猎德村只存在少量的居民空间记忆点,大多被重建或损坏;小区在文化上保留了祠堂与龙舟文化,结合建筑黄灰色调的运用,就是注重人文情怀的体现,但在偌大的猎德村中这些文化暂不足以满足猎德居民的情感需求。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该要根据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前后的情感需求和该地区的发展定位,进而进行地区改造,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体现地方和村庄特色。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的情感寄托点和历史记忆空间,总结居民对现状的评价和未来的憧憬,再基于区域发展规划的大纲,最大限度的保留居民的历史记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做好居民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城市改造的进程和效果,从而加快城市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洁,浅谈城市旧楼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提升改造方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

论文作者:韦瑶 季莹莹,李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8

标签:;  ;  ;  ;  ;  ;  ;  ;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色彩变化与情感认知论文_韦瑶 季莹莹,李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