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_王丹频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

[内容摘要] 开展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既是保护的需要,也是传承的需要,更是当代文博人的责任。本文针对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存在的实体资源不丰富、工作标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丰富实体资源、完善工作标准、培育专业人才、建立经费投入机制等研究对策。

[关 键 词]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盐城市

一、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 可移动文物与数字化保护的概念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1]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从而实现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数字化保护,其实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保护,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本地域文化为特色,以政府组织为保障。[2]

2 加强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2.1加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政府主导的需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按照《文物保 护法》、《统计法》、《物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从2012年9月~2016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数据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

2.2 加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存储保护可移动文物的需要。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及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我国可移动文物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中华精神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体现。盐城市可移动文物虽然与全省其他文物大市相比,数量不是很多,高质量的也不是很多,但是这次普查统计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总数达26998件。[3]这么多的文物资料,只有对其数字化,实现数据资源集成,才能妥善保管,进而尽可能地发挥其价值。

2.3加强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重在文化传承。由于可移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可移动文物的认知、宣传、传承往往不宜让人与文物直接接触,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3 建设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现实意义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可移动文物的数据库,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可移动文物的本源形态进行保存、保护和再提升,即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基于网络传输的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可以实现保护工程各项进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以及最大化地利用数据资源;可以保存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可以促进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还可以辅助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的科学决策。

二、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根据盐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全市申报藏品总数实际修正为20382件(套)。截止到2015年8月底,盐城市已登录16882件(套),报送进度为82.83%。其中,市直收藏单位纳入亭湖区登录13661件(套),报送进度为80.82%;其他各县(市、区)登录3221件(套),报送进度为92.58%。(详见下表)

盐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情况汇总表

三、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进程中的存在问题

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已经得到市、县、镇三级政府的重视,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市、县分别设置“普查办”挂靠在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处(科)),在市、县博物馆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班子”。盐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专门组建盐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指导小组,负责对各地、各单位开展的包括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在内的普查业务给予指导,各级财政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主要问题有:

1、可移动文物实体资源及其原始资料还不够丰富、完整。实体资源是数字资源的来源。可移动文物的实体资源主要指收藏文物单位的文物实体包括可移动文物、实物、史料等。盐城市、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与省内其他市、县相比,不仅数量普遍偏少,甚至个别县的文物数量只有几个,而且,文物的级别也偏低,大多数为三级文物或为普通文物。就文物记录信息而言,无论是有级别的文物还是无级别的普通文物,对照普查要求,所拥有的原始资料不够丰富、完整。

2、建立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规范标准还不完善。我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开展3年了,虽然国家“普查办”制订了一系列操作规范,但是随着数字化建设实践的深入,仍需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3、数字化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属于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工作,因而对人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要求也就比较高。但是目前实际从事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是各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而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来严重不足,有的县区几乎空缺。同时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文博专业的人员更是奇缺。

4、用于文物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不同程度上也给予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长期投入有限,用于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经费很不满足,难以提供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致使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四、推进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盐城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被各级政府提到议事日程,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工作也在相继展开,面对存在的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与研究。为此,我们根据盐城市工作的实际,提出对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有关对策思考。

1、全面梳理,合理规划。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量较少,可以借助全国第一次普查的机会,对全市的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家底,按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做出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全市可移动文物的实体资源内容信息数据采集完整可靠,登录准确无误,上传承脉络清楚。

2、强化规范,制定标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技术标准,又有专业标准,还有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包括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等;专业标准包括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数字资源著录规则;工作标准要有利于工作的规范、统一,便于操作。只有强化工作的规范,采取统一的专业标准,才能共建共享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源,才能发挥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效能。

3、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4]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当前,博物馆专业人才普遍不足,为此,必须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用好的平台使用人才,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只有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不怕苦、能战斗的专业队伍,才能担负起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重任。

4、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由于盐城市博物馆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因此,必须只争朝夕,迎头赶上;必须彰显法治力量,依法加大对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总之,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一着不让,环环相扣,不断推进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可移动文物.[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ukqM_oUpLLAWA5fY1SXMFThV2IvtKi0iDP9xFPB885p7Dxhn9ZDpd-1nYdk57rgINygOCasEjRYPqiyS42lJEq/2015-09-13

[2]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3]盐城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简报第一期,2015.2

[4]人才战略.[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人才战略?fr=aladdin/2014-11-06

论文作者:王丹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  ;  ;  ;  ;  ;  ;  ;  

盐城市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_王丹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