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优化与和谐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和谐教育研讨会综述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全面优化与和谐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和谐教育研讨会综述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整体优化,和谐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和谐教育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研讨会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6月8日至1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和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委员会联合承办的和谐教育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到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湖北、陕西、贵州、福建等省、直辖市的50余名实验学校校长和教育科研人员。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滕纯研究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宗敏研究员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研究员应邀到会参与研究和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德珍主持了研讨会。

会议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比较普遍存在着师生之间、“五育”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在近20年教育改革实践中,一批中小学校开展和谐教育实验,通过调控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综合渗透,整体优化,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年初,中国教育学会曾邀请部分实验学校在天津进行了交流。会后,各校在当地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又对实验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这次会议在上述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对和谐教育的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探讨。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考察了沈阳市实验小学的实验情况,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相互交流了各自学校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并就有关和谐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和谐教育的定位问题

通过研讨,与会同志对和谐教育的定位问题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我们今天实践的和谐教育,继承了历史上和谐教育的合理内核,又远远超出了历史上和谐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同志们说:我们今天实践的和谐教育,首先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出发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力求通过改革,解决实际存在的师生关系不和谐,“五育”关系不和谐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与会同志认为,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注重对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和谐教育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既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又有其独自的办学特色,是实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和谐教育?同志们提出了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它是指和谐的教育;二是认为,它是指以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教育;三是认为,它是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而究竟什么是和谐教育呢?和谐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同志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回答。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和谐教育是通过调控教育中诸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

2.和谐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能有效地形成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产生教育合力,获得“1+1>2”的整体效应,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和谐教育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4.和谐教育就是通过建立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并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会议认为,对和谐教育的界定还可以继续讨论。但同志们普遍认为,和谐教育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层主要意思:第一,和谐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是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因而和谐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基本素质获得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个性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第二,和谐教育所运用的方法是从调控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入手,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第三,和谐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和谐教育的理性认识

许多同志认为,和谐教育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其方法论,构建的一种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分工比封建社会带来社会进步,但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变成“机器的单纯附属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现实,结合大工业生产出现的“劳动变换”和职业的更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只能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人,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谐教育特别强调,在教育活动中,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学生动手,做到手脑并用,协调发展;强调通过调控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目标追求上,强调人的身心和谐,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价值观上,追求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此外,和谐教育还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强调处理好知情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相互交融。

会上,有的同志认为,和谐教育是以协同论为其方法论基础,即借鉴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强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注重整体结构的协同运作,减少或消除因不协调所产生的内耗。在教育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在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有序、协同、主动地发展。

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一些同志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诸要素的整体协调,“五育”的综合渗透,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生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对此,有些同志把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也有一些同志把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概括为“整体优化,和谐发展”。他们说,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教育要素的结构、教育环境和各种教育活动,避免各教育要素间、各种教育活动间的内耗与干扰,使之处于和谐状态;以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去适应、改善和提高学生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的层次,并不断通过反馈、调节,促进和谐发展,使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状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和谐教育的基本操作要素

各学校的实验情况相异,因此实施和谐教育的操作要素必然有别,选择的突破口也各不一样。有的学校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和谐为突破口,有的学校以调整学校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为突破口,还有的学校以解决学校最不和谐的要素为突破口。但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无论选择什么突破口,一旦真正进入和谐教育的具体操作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操作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1.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教师只有尊重、信任、理解、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同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一种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团队风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心境,学生的各种潜能才会得以展示和发展。

2.教与学活动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主宰着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和谐,进而产生谐振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设计“教”的各种活动都应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着力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为了提高教与学和谐的层次与水平,在教育过程中,需协调“五育”的关系,做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把握各育间的和谐性。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还应着力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

3.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实施和谐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学校要努力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指导好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社会教育,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充分挖掘、引导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资源与因素,使学生时时处于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实施和谐教育对校长、教师的要求

开展任何一项教育实验,都需要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由教师具体操作完成。实验进行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实践证明,不管进行何种教育实验,都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解决好教育改革中的三大问题,即:①让学生和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②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③使课程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与会同志普遍认为,实施和谐教育,对校长、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校长、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有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

标签:;  ;  ;  ;  

全面优化与和谐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和谐教育研讨会综述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