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问题、挑战与对策论文

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问题、挑战与对策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薛国凤

摘 要 :从少年儿童重要地位、发展需要以及组织教育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在专有意识和体系化、专业人员数量与素养结构、建设经费的投入、生活化的阵地活动形式开展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新时代也对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提出新的挑战。顺应时代潮流,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 :校外阵地;少年儿童;新时代;专业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除了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对少年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外,加强校外阵地的建设,积极展开适合新时代少年儿童发展的各项活动,为更多的少年儿童提供适切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干预后,无适应症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等均有较大程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疗程过长是最突出的问题。见表3。

一、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所存问题

建国以来,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的挑战,少年儿童的校外阵地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重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根据笔者日常观察与调查数据以及已有研究总结分析,发现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校外阵地专有建设意识和体系化欠缺

纳米材料科学并不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和基础理论的成熟学科,直到1990年7月在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才正式把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公布于世。纳米材料是一门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能源、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和前沿领域,其教学内容主要直接面向科研实践的工作,需要考虑纳米材料科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透过历史和现实情况看,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和阵地教育的专有意识不够强烈和凸显,亦缺乏社会整体关注性。在国家层面上,校外阵地建设顶层设计欠体系化,在协调社会各种资源服务于阵地开发和建设的社会共识、资源输入、协调机制、专业指导等方面缺少专业化政策指导,现有相关政策在实操指导力和评价促进力方面有待加强。在学校层面上,校外阵地建设多处于零散状态,多缺乏少年儿童组织特有文化与理念的彰显,相应的活动设计缺乏长期、中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整体构思。在阵地自身层面上,缺乏明显的阵地文化建设意识,熏染力量弱,社会各方面力量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机制尚未形成风气。

校外阵地教师队伍作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与协调者在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当前队伍力量的整体薄弱化,再加上流动性大、专业程度有限等问题,“教师专职但不专业”的情况非常突出,因此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是高质量的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首要保障。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阵地服务宗旨、阵地发展理念和周边可利用资源具体情况来增加校外阵地中专业化的专兼职人员设置;扩大招募并积极培训校外阵地志愿者,并建立不同性质与层次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借助社会媒体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提升阵地活动的社会意义并提高组织的外在声誉,为校外阵地教育的开展创造积极的外在环境和社会认可。此外还有必要主动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合作,增强理论指导,进行课题合作或进行行动研究,并进行评价督导,促进校外阵地建设专业性发展。

据笔者调查了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专业人员配备数量上偏少,且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有2亿多少年儿童,“与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比例为10620:1”,校外阵地专业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另外阵地人员的专业化素养结构不系统,现有校外阵地人员多走技术化而非专业化路线,其“专职而不专业”的特点限制了校外阵地功能的充分发挥。此外阵地人员专业化培训也不充分,据笔者调查了解,多数校外阵地在这方面做得很有限,特别是大量的兼职校外阵地人员很少有专业培训机会。

因设计的分油机板卡控制单元是寄宿在通用板卡之下的,且任意一个宿主只有一张分油机板卡,CAN总线上只有两个节点即一主一从站,那么可以规定如下:

2.加强校外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组织管理是组织正常、有序、合理运行的重要依托,其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对组织发展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针对校外阵地的特点,在组织管理机制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市、区、街道、社区校外阵地建设管理体系,以地域位置为主要结点成立校外活动团体,积极拓展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还要把校外阵地真正建设成为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且具有动态、开放、灵活组织运行机制的成长场所,实现少年儿童人人可参与、人人想参与、人人多参与状态,充分发挥阵地的教育功能。同时基于校外阵地建设管理的复杂性、空间的广域性、任务的繁重性,应使其成为生发民主管理和实现政治启蒙的现实土壤,鼓励少年儿童主动参与阵地管理,使校外阵地真正成为少年儿童思维拓展、能力训练和真实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阵地。

有研究数据表明,就校外阵地少年宫经费投入情况看,建国后累计投入80多亿元,但平均到全国青少年人均15.07元,拥有的固定资产全国青少年人均28.25元。这样的经费数字背后难以支撑良好的阵地建设和活动运行。近些年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多渠道下,各类校外阵地投入经费较之以往有所增长,特别是东部地区比西部投入多,中心城市比一般城市投入大,城镇比农村地区投入多,但从投入总数和人均上看都不十分充分。在笔者对校外阵地人员的调查中,发现“经费不充分”问题是与活动场所问题、社会协作机制问题一起并列在首位的问题。

(四)校外阵地实践活动形式欠“生活化”

经费是校外阵地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保障。除了政府拨付的经费外,未来校外阵地可加大多渠道阵地资金开拓,同时可借鉴一些国际少年儿童组织的做法,开发少年儿童组织特有产品,鼓励少年儿童个人或团体坚持义卖,这样既可以扩大少年儿童组织的社会效应,又能锻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经济能力等。目前一些学校或社区组织少年儿童进行“少先队跳蚤市场”、“学校种植园果实售货”等活动就初具这方面的教育意义,可进一步做系统化开发设计。此外,政府、学校、阵地或社会人士等都可以主动搭建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的交流平台,共谋资源共享制度和机制,以来实现自身阵地投入减负同时为其他阵地建设增能的效果。

根据随钻测量仪器距钻头的距离可将测量设备分为近钻头和远钻头地质导向测量设备。近钻头随钻测量仪器距离钻头小于1m,基本达到了测量数据的实时性;而远钻头随钻测量仪器位于动力钻具之后,距离钻头有10m左右的距离(表1),因此导致测量信息滞后,直接影响了井眼轨迹控制的实时性和地质导向的准确性。

二、 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对少年儿童校外阵地的全局建设和体系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活动,其过程应涉及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卫生、社会治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认知和理解。少年儿童的校外阵地建设要树立全局观,要有阵地开放的意识、合作的态度与外界资源单位之间架构起融通联系,在受众上打破既有对象的局限,通过管理理念和制度的更新与行动变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并在保持自身特色基础上强化对全体儿童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顺应新时代要求,围绕少年儿童所需,针对性探索校外阵地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当前及至未来推进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作用的重要工程。

三、 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优化对策

同时,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要求校外阵地建设更具有包容性,校外阵地作为社会文化体本身和传递社会文化的中介体,必须具有包容的姿态和特点,提供真实和生动的“生活化”存在,成为少年儿童借此锻炼、历练并真正成长的场所。

1.确立系统的校外阵地建设组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功能

3.校外阵地经费投入少且各地差异大

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存在普遍性的档案管理意识缺乏,在档案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度,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实际档案管理工作过于散漫,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妇幼保健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另外,档案管理的价值尚未得到发挥,很难实现对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2.校外阵地专业人员数量和素养结构不合理

3.把校外阵地的社会资金筹措,与少年儿童发展充分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各类少年儿童校外阵地活动参与对象涵盖不够广泛,并非所有儿童都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得到无条件参与的机会。部分活动带有形式主义色彩,儿童的参与感受更多停留在意识强化方面,而在真实地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改造社会方面的体验并不强。还有一些活动设计本身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有所脱离,导致儿童是在日常生活轨道之外去理解所参与的活动。另外,诸多活动的设计开展呈断续或运动式特点,形不成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濡染或深刻影响。

4.以“头脑中建阵地,行动上用资源”,活化现有社会资源为阵地

复合材料因其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在实际工程应用和服役过程中,意外冲击及飞机飞行过程中受到外部飞行物撞击时,会产生分层、纤维断裂等基体内部损伤,会极大地降低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与结构完整性[1]。而由于冲击速度较小及复合材料吸能的特点,这种损伤在复合材料表面目视几乎并不明显,但其内部损伤可能已经超过设计的损伤容限,这种损伤被称为几乎不可见的冲击损伤[2,3](Barely Visible Impact Damage)。如何对目视不可见的冲击损伤进行有效检测,近年来受到无损检测领域的广泛关注。

从现实需要来看,我国校外阵地活动应打破对学校教育简单延伸的“单一性和机械性的现状,进一步关注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注重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以来培育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并促进其社会化进程。要确立校外阵地活动“儿童性”的基本认识观,在阵地建设与活动中必须超越成人取向思维与文化,从儿童立场出发,真正服务于儿童发展。也要把社会当成教科书,并积极开展阵地建设和活动,真正逐步实现“头脑中建阵地,行动上用资源”,特别是活化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为阵地场域,以“融通”的整体格局思路积极建立起“阵地”与社会其他各种资源之间的目标性联系,充分整合与利用各种资源所具有的教育辅助功能或直接的教育功能,使社会上现有资源成为不竭的阵地资源源泉。

5.以服务学习理念,推进少年儿童日常化阵地实践活动

校外阵地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教育,“校外活动的开展是紧密围绕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进行的”,因此可以加强服务学习理念指导,将少年儿童学习的场所由课堂、教室拓展到社会,并借助于真实的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让少年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并产生新认识与新思想。为此,可以切实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定位于日常自然生活的延续和升华,设计和开展生活化的组织活动。此外还要积极挖掘阵地特色和可能,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地域发展特色,围绕少年儿童发展构建常态化的系列组织活动。另外也要有意识开发和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学习体验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参与性活动与创造性活动相结合,游戏活动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等,在充分尊重少年儿童专长、兴趣乃至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服务和帮助来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2.张华:《我国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发展历程及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研究》2004年版第1期。

3.陈白桦:《流动少年宫——校外教育的流动与均衡发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期。

(本文系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17ZD08)

标签:;  ;  ;  ;  ;  

新时代我国少年儿童校外阵地建设的问题、挑战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