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有效选择与利用论文_权少林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有效选择与利用论文_权少林

权少林 四川省阆中市实验小学 637400 

学习材料是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载体和原料。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经历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分析、选择和整合这些学习材料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学习材料的有效选择和组织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教学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我们既不应完全否定,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么面对教材,如何基于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和开发学习材料呢?

一、变“静态”为“动态”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一般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静态的文本特质与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之间存在着矛盾。教学中应当重视静态学习材料的动态化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为例:

师:有一根塑料管,将它任意剪成三段,用细钢丝穿起来,然后将这三段首尾相连,猜一猜能围成什么样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动手围了才能知道。来,大家动手围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很高,剪出来的三段吸管长度各不相同。

生1:我剪的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

师:(选取作品展示)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却不能围成呢?它和什么有关系?

生:和剪下的三段吸管的长度有关系。

师:要怎么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较短的两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上述材料的使用,让静态材料动态化,学生通过剪塑料管得到的是原始的、鲜活的学习材料,这样动态化的学习材料更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探究的情境更具真实性、可靠性。

二、变“单一”为“复合”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学习材料提供得相对很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通过这些很少的学习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材料中自己去感悟、去体验,进而抽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是:2顶帽子、3条裤子可以有几种穿法。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2顶帽子、3条裤子)画一画、连一连,得出6种不同的搭配,并感受到有序思考问题的需要后,紧接着出示如下的学习材料:(2)如果帽子的数量不变,增加1条裤子,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板书:2×4=8(种))如果裤子的数量不变,增加1顶帽子,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板书:3×3=9(种))提问:帽子和袜子同样是增加1样,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出:裤子不变,增加1顶帽子,就会增加3种不同的穿法;帽子不变,增加1条裤子,就增加2种不同的穿法;裤子的数量乘帽子的数量就是搭配的数量。(3)出示问题,小组交流:除了帽子与衣服的搭配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搭配,你能举个例子吗?并画一画、说一说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份学习材料就是以教材提供的帽子与裤子搭配为基点,从数量的变化中理解搭配方法的不变,再从材料中进行适时扩展,运用举例、讨论的方式再一次产生更多的学习材料,并进一步理解方法。当然,用变“单一”为“复合”的方法开发学习材料时,前提要吃透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三、变“封闭”为“开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现实起点,开放的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以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为例进行说明。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采用如下学习材料。

俞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作为开头:张三比李四高( )。

师:(请一高一矮两个学生来到黑板前)同学们,请大家完成一道填空题,要求不重复别人的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如下:张三比李四高(许多);张三比李四高(一些);张三比李四高(半个头);张三比李四高(10厘米)。

师:同学们讲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你最喜欢哪一个答案,为什么?

生:喜欢“半个头”,因为它能让我们知道高了多少,“一些”、“许多”就不知道到底高了多少,“厘米”没学过。

在上述这份学习材料中,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却具有丰富的内在,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经验的呈现。一些、半个头是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一说、比一比中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比较物的意义,形成学习的需要,并认识了单位这个标准比较物,从而完成了从无比较物到有比较物,再到标准比较物的认知过程。这份材料看似简单,却有很强的开放性,充分挖掘出潜藏在学生内心的对知识的理解。

论文作者:权少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有效选择与利用论文_权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