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敏怎么跟我们说的?_张瑞敏论文

张锐敏怎么跟我们说的?_张瑞敏论文

张瑞敏告诉了我们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瑞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千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被英国著名的《金融时报》评为1999年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的消息足可以让中国的企业界再次振奋。翻看聚集了国际上超一流的30位企业家的排名榜,为在其间首次有了中国企业家的一席之地倍感珍贵。中国企业正面临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开放与改革, 使中国企业家正面对着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然而正是这种压力,才有可能使真正的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因此,可以说,张瑞敏赢得荣誉的鼓舞作用远远超过了获奖本身。

那么。张瑞敏为什么能获得这项殊荣?究竟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企业家才能够进入世界级企业家的行列?我的工作性质使我有机会经常同张瑞敏接触,根据我的观察与思考,对照张瑞敏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一)稳健而又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海尔这个企业发展很稳健,没有大的波动,虽然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但它每走一步都踩得很实。张瑞敏信奉“没有任何激动人心事情发生的企业是好企业。”他特别注意把企业将要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他采取的战略方针总是与众不同。比如:从一开始就树立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打天下;在营销战略上提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竞争战略上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在国际化战略上首先对准发达国家市场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在美国投资建厂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瑞敏一直主张在开发战略上靠创新占领市场,不以降价作文章。这与其他一些企业有明显不同,张瑞敏认为降价带不来高附加值,只能使企业自身贬值,仅靠价格竞争不足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企业忙于做降价的文章,实际是对它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信心的表现。索尼公司一位负责人的评价很有道理:我只看见中国国内一轮一轮的降价狂潮,但为什么看不到一轮一轮的技术更新狂潮?对于消费者来说,降价并不意味着一切。降价战是自己掐自己的脖子。如果一个品牌只给人降价品牌的印象,实际上是在摧毁自己的品牌价值。海尔对一些企业打价格战从不介入,而是坚持技术的高投入,它每年的科技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很快,而在科技投入中,新产品开发费用已占到70%,体现了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二)对于需求与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海尔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突出。比如:在农村,洗衣机当摆设并不新鲜。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用呢?海尔得到反馈:洗衣机除了洗衣服之外能洗地爪、土豆吗?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有想法,海尔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美国哈佛的专家评价:海尔连这点都能考虑到,它在市场竞争中肯定会赢。还有一个例子:北京有一高层公寓小区,为美观需要,开发商专门设计了放置空调的笼子,并说海尔的空调压缩机因型号不对不能安装。张瑞敏得知此事立刻意识到,海尔的产品必须适合于任何一种情况,如果真的不能安装就是海尔的问题。于是他马上责成北京办事处了解原因,经过了解才知道,不是海尔的问题,而是建筑开发商设计不合理,实际任何厂家的空调主机都无法正常工作。事情虽小,已足可看出一个优秀企业家对用户需求始终保持的十分的敏感。

(三)不断接受新思想并善于有效地把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经营实践中去的能力

一个好的经营者,他所具有的智慧并不一定是他的独创,但他却最有能力迅速而有效地吸收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人的思维和视野都是有限的,能够吸收别人的好东西为自己所用,这是一个企业智者的本事。

1996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国外的管理学家提出:现在已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快鱼吃慢鱼、快鱼吃休克鱼的时代。张瑞敏听到后,即把休克鱼理解为:有一定发展前途,但又没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的企业,海尔应尽可能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吃这些“休克鱼”,扩大自己的实力。按照这样的原理,后来海尔兼并的电视机、电冰箱等厂在一年内扭亏为赢,年产量已达几十万台以上。1998年一位学者曾尖锐指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小企业得大企业病”(这些企业在国内相对的大,但和国际500强相比是绝对的小。 然而这些企业都愿以大自居,机构重叠,等级森严,效率低下,服务粗劣)。张瑞敏十分赞成,他在海尔的大会小会上,都反复强调:海尔一定要避免“小企业得大企业病”,要始终牢记海尔正处在“从小到大”的发展之中。

(四)具有能够将严格的管理与相互依赖的企业文化融为一体的能力

海尔管理的严格在企业界是出名的,以至于个别职工因无法适应而离开。但也正是这种严格,使真正的海尔人的素质和人的管理意识得到历炼,同时也正因为有严格的管理才使企业文化很好地衬托出来。海尔的企业文化氛围支配员工自觉地按共同的价值准则行事。参观海尔的任何地方,都是井井有条,每一种服务,每一个行为方式都能按国际管理规范去做。由此可见张瑞敏对管理、对文化的理解有他高明之处。而且,服务的延伸变成了社会、市场对海尔的赞誉与信任,反过来又使海尔始终同社会各界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它使作为社会人的海尔不需要做更多的商业广告就拉近了和用户的距离,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出海尔快速发展的答案。哈耶克说过,现在的企业,“不是人控制文化,而是文化控制人”。海尔的服务来源于海尔的文化。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与张瑞敏的经营理念有关,他始终有危机感,他的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企业发展得越快越大越要小心,“泰坦尼克号”前舟可鉴。正如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

(五)出色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经常与张瑞敏接触,你会感到他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吸引着你。虽然有紧张的工作压力,有频繁的社会活动,但他仍有精力修身养性,并通过学习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对现代管理理论精髓的理解,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解,对《孙子兵法》及老子哲学的理解,对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在中国企业家里都是很突出的。所以他能灵敏地感觉到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对企业的影响,能比别人更透彻地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尤其是他对市场精髓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处于常胜的地位上。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会感到懂得越少。张瑞敏正是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学习的。

那么,对照一下张瑞敏,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目前中国经营者面临的问题,我觉得有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提请企业家们注意:

一是对政府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市场的依赖。

有些企业领导人惯于打政府的主意,而不是打市场的主意,总是希望通过国家的政策得到一些好处。把主要精力放在向政府要优惠上,就不可能去很好地研究市场,尽管眼前的一些问题可以解决,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什么好处,不研究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二是对于功利的热衷大大高于对理想、信誉的追求。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是对自己企业的风险必须承担、对信誉必须负责的人。企业家同资本家、创业者是有区别的,有些创业者不一定是企业家,他只不过抓住了一个暴富的机会,并不一定能把企业做下去。企业家则是以企业为生命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商业的地位一直看得很低,我们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就是企业领导人从商动机不纯洁。这些人从商是为要出名,要当官,当他们把这些作为追求目标而不把商业作为追求目标时,就自然导致对功利的热衷。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注意企业永恒的质量、管理与服务,这样的企业非常危险。拿国家的资产开这种“玩笑”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对自身的盲目估价大大高于对理性的判断。

有些企业领导人把自己一时的成绩,看做是永远的成功。其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你在某一点上赢了,并不意味着你能获得全胜。对自己缺乏清醒、冷静的判断使有些开始发展很快的企业领导人,成为昙花一现的带引号的企业家,这与他的经营思想有关。

目前,国际上提出“战略边界”的概念,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规定你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不了。这个概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企业领导人对自身的盲目估价,往往使“求大”的欲望高于“求知”的欲望。对经营企业的真谛缺乏深刻理解,把经营企业看得很容易,一旦出事,就会一垮到底。领导人不懂国际市场的变化,不了解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不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更新管理知识,怎能领导好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呢?

四是对个人权威的迷恋远远高于对制度的遵循。

一个企业确实存在着领导人的权威问题,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一味迷恋这种个人权威,什么事都要一管到底,甚至将副手都变成摆设,那就很容易出问题。小平同志生前反复强调: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同样,一个企业的命运建立在个人权威上面,也是很危险的。企业家也是人,人的种种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他的身上同样存在,这些缺陷一旦与权利相连接就会有负效应出现。任何有权利的地方都存在着滥用权力的可能。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不会运用民主,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只迷恋所谓个人的权威,那就肯定会唯我独尊,胡乱决策。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把人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制度的力量避免领导人的素质缺陷给企业带来的灾难。对个人权威的过分迷恋导致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而使企业遭重创甚至破产的案例已经不少,更令人担心的是,个别具有同样经营行为和经营意识的企业领导人还在“坐阵指挥”,而且,想让他们反思一下都是极其困难的。这应该更进一步促使我们在新世纪里从体制与制度方面加以思索。

标签:;  ;  ;  ;  ;  ;  

张锐敏怎么跟我们说的?_张瑞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