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学中的“双基”与“三维”论文_郭怡伸

论物理教学中的“双基”与“三维”论文_郭怡伸

郭怡伸

摘要:新课程改革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反对模式化教学,提倡“活”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是不是就代表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双基”课堂呢?“双基”与“三维”在物理课堂上该如何平衡呢?在本文

中,笔者将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双基”;“三维”;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笔者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十年,深感物理学科是一门探索研究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从八年级开始系统的学习物理,教师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就要平衡好物理课堂的“双基”与“三维”。什么是“双基”与“三维”呢?物理教师应该怎样在物理课堂上平衡“双基”与“三维”呢?

“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做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形式上有着较为固定的结构,课堂进程基本呈“知识、技能讲授——知识、技能的应用示例——练习和训练”序状,即在物理教学进程中先让学生明白知识技能是什么,再了解怎样运用这个知识技能,最后通过亲身实践练习掌握这个知识技能及其应用。典型教学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具体结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透镜》这节课来说,复习第一节的《光的折射》的主要知识“折射定律”: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入射角均等于零,4.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随之增大(或减小)。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理解新知、逾越分析和证明新知障碍作知识铺垫,避免学生思维走弯路。在导入新课环节中,笔者是通过学生触摸透镜引出新知,通过演示激光演示器实验《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启发式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完成学生探究实验,尽快理解新知内容,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接受新知的合理性,即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是什么、弄懂为什么;进而以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眼镜等形式讲解,明白如何用新知;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近视度数等新知的应用、尝试解决问题说明其不同凹凸程度的应用,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增进理解,熟悉新知及其应用技能,初步形成运用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小结一堂课的核心内容,(1)透镜的定义:由透明物质制成,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2)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3)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发散。接下来布置作业,研究森林里的警示牌“禁止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解释原因,通过课外作业,进一步熟练技能,形成能力。

所以,双基教学在物理课堂有着较为固定的形式和进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安排紧凑,教师在其中既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示范作用或管理作用,同时也起着为学生的思维架桥铺路的作用,由此也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教学铺垫理论。双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运用,每一堂课,教学任务和目标都是明确具体的,包括教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的讲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做哪些题目),实现哪些基本目标,达到怎样的程度(如练习正确率)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透镜》这节课中,笔者确定实现三个目标:①认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②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③了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原因。正是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以及必须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驱动,笔者责无旁贷地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管理者,导演着课堂中几乎所有的活动,使得各种活动都呈有序状态,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课堂活动组织得严谨、周密、有节奏、有强度。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认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深入钻研《物理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笔者对《透镜》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解读为: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对各辨别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估。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实像。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发散)作用的原因。同时,笔者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编排也做了分析:本节内容结构的编排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测量老花眼镜的焦距,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问题解决”、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相关的科学内容。

第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物理”。在《透镜》这节课中,笔者安排了三个活动贯穿始终,三个探究活动完成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质量。活动4.3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对光的作用,我通过协调使学生完成交流与合作。活动4.4笔者在学生提出三种辨别方法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更多的办法加以区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4.5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进一步定性了解透镜对光作用的原因。笔者还引导学生运用三棱镜组合推出有关透镜对光作用结论的不完善性。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物理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物理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透镜》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两点: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通过光的折射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至此,我们来打个比喻描述一下“双基”和“三维”的关系。如果把学生的物理学习比喻成盖房子,从天然的洞穴,到茅草房,到土木房,到砖瓦房,到高楼大厦,再到摩天大楼。房子变化,盖房的基础也在变化:从天然基础(无所谓基础也是厚实的基础),到简单基础,到石头沙子基础,到石头沙子水泥基础,到钢筋混凝土基础,再到超级钢筋混凝土基础。这样考查就很有意思,基础是变化的,是越来越坚固和先进的。物理学习的基础、人生大厦的基础也是这样。“三维”的基础是着眼现在面向未来的基础,是指向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维”的基础,比如说知识,不再是灌输、复制,而是生产、建构。因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列为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强,那第三条腿便是汽车、火车、飞机了;两只眼睛看世界总比一只眼亮,那第三只眼便是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了。这“第三条腿”、“第三只眼”便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

这样看来,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强调三维目标整合不是削弱了“双基”,而是增强了“双基”、拓展了“双基”、丰富了“双基”、赋予“双基”以人性,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是生命化的双基——三维目标整合。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710065)

论文作者:郭怡伸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论物理教学中的“双基”与“三维”论文_郭怡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