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网络及其教育策略的实证研究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社会网实证研究及教育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大学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2)05-0075-06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4)开创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效能相关性的先河,随之人际关系理论、均衡理论、系统论学派等蓬勃发展。1969年,美国“世界毕竟很小”研究的引申表明,只要经过两三个朋友的朋友,通常就足以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20世纪60-7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s analysis)在西方社会学界发展起来,成为研究包括小群体、社区乃至阶层的工具。在我国社会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借鉴社会测量技术和网络分析,对大学生社会网作实证研究,以期获得其现实特征,并提出教育策略。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先使用了“社会网”概念,英国学者鲍特(Elizabeth Bott)开拓了社会网研究的范例。一般认为,社会网是指由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网络学者认为,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其成员之间偶尔有互动,并通常共享某种认同感和团结感。但是,与将群体成员凝结在一起的各种关系相比,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弥散特征。

大学生社会网是指以大学生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网,或者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网。大学生社会网无疑是整个社会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社会网的性质、功能,但由于大学生特有的社会成分和群体目标决定了其社会网的鲜明特质,由此也确立了提出大学生社会网概念的合理性。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素有研究,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故网络的某些规律是清晰的。借鉴现代网络分析技术对大学生社会网作实证研究,给出其某些参数和行为范式就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大学生的交往发生的阶段规律;大学生社会网的结构和特征;大学生社会网个体关系模式、个体与网络的互动。

(二)研究方法。

资料的获取主要采用测量法、调查和访谈法,包括:

1.基于社会计量学发展起来的整体网络研究方法。在资料整理方面,使用社会矩阵法,在资料分析技术方面,以社会统计、指数分布为主。

2.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方法。采纳由荷兰社会学家范德普尔(Mart.G.M.Van der Poel)提出的4种调查方法:第一,互动方法。要求被访者回忆在某一时段内与其有来往的所有关系;第二,角色关系方法。了解被访者主要受哪些对其具有文化约束力的角色关系的影响;第三,情感方法。要求被访者指出与其具有最密切关系的人是谁,或指出谁对他特别重要;第四,交换方法。此方法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它假定“拥有报偿性互动资源的人在影响被访者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是特别重要的”。这方面经常使用的问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博特设计的“重要问题的讨论网”量表(包括网络规模、构成模式、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向性和异质性),另一个是由荷兰社会学家设计的初级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问卷(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社会交往)。

3.量表设计。社会网的形成是个体间交往发展的过程,为科学估价交往质量,选用了“人际交往过程指数量表”。为把握社会网结构性信息,采用社会计量法设计了“交往量表”。为探寻个体与社会网的互动关系,开发了“个人与社会网量表”。

笔者在某大学的四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120份有效卷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网交往指数规律。

表1 人际关系指数调查统计表(N=120)

表1中从左到右排列的是影响交往的主要因素,从上至下排列的是人际交往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选择定向阶段。这是学生在许多交往对象中选择特定的交往对象,确定交往方向的阶段。第二,深入交往阶段。彼此经过选择定向后开始进行深入交往,双方不断从表面接触深入到对方的内心和生活诸多方面,探索建立深层关系的可能性。第三,关系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渗透。第四阶段是关系发展持续期。即彼此关系确立后的相互交往时期。

因素指数和即是人际交往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同一因素的各个指数之和,它反映的是在单个人际交往发展过程中某一影响交往因素的性质和程度。阶段指数和即在人际交往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各因素指数的和,它反映人际交往发展某一阶段上彼此相互吸引的性质和水平。

统计表反映了大学生在交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态势。阶段指数和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人际交往质量不断提高;但呈现上下波动,说明在交往质量不断提高中是波折的,即波动式上升。因素指数和反映了大学生在交往中特别注意情感水平和彼此的相似性,而需要的满足作用最小。

(二)大学生社会网的结构特征。

初步统计结果反映出这样的特征:其一,大学生交往的网络化已成为其社会交往的核心形式。其二,大学生社会网网络规模较高。网络规模平均为3.02人。其三,大学生社会网的凝聚指数(0.62)和吸引率(0.57)都比较高,表明其网络的内驱力和相互依赖程度有较强的品质。其四,许多被访者属于多重网络而不属于单一的、紧密联系的群体。例如,有学生既属于同学小群体,又与校际同乡、家乡同伴相互联结。上述特征折射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交往日益普遍化和多重化,而特有的专门化学习生涯,造成网络规模和水平处在较高位次。

(三)个人与社会网的互动。

笔者在调查个人与社会网互动态势中,量表设计参照了范德普尔量表的构架,从情感性、工具性、信息性和规范性(参照性)入手,并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了选择动机测量,增加自陈部分。

表2 个人与社会网互动调查统计(N=120)

指 标情感性

工具性

信息性

规范性(参照性)

首选率(%)

  747866 71

由表2统计结果、量表自陈部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访谈,得出个人与社会网的互动特征如下:

1.大学生社会网中个体与网络节点成员存在着情感交换、精神支持,他(她)们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愫和价值观向别人传播释放。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强关系(strong tie)中。强关系是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er)在1973年提出的概念。他提出了关系力量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从四个维度测量关系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weak tie);二是感情力度。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四是互惠关系,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调查发现很大比例都把同学朋友作为倾诉的首选,其次是家长。

2.大学生社会网的工具性行为在强弱关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所谓工具性行为是指个人通过人际网络摄取自己所需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声望、机会和服务)的过程。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会网的工具性行为大概以学业帮助、生活支持或偶尔的准商业行为为主题。在强关系中互惠行为可以是不对称的或滞后的,而在弱关系中互惠、报偿行为有较强的对称性和时效性。弱关系在工具性行为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就个体而言,弱关系的规模更大,相异性更强,社会资源更丰富,社会网的边缘与其他网“交集”势更大,这就决定了弱关系在工具性行为中更丰富和有效。

3.个体交往目的的多元性,以及网络成员物质的多元性,使以主体自我为中心的网络呈现出多重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例如,一个大学生可以是所在院校同学网络成员,也是高中好友群的成员,同时也是摄影爱好者沙龙的成员,又是“闪客(flash)一族”成员。问卷调查和访谈都显示这种特征。

4.大学生社会网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流。资料表明,被访主体感觉平均有50%信息来源于交际网。笔者从对主体影响角度将信息分为关照性信息和功能性信息,关照性信息是指主体所吸纳的信息与主体行为、决定等相关度低的信息,反之则为功能性信息。调查显示,关照性信息丰富着主体的信息储备,发挥潜在的影响;功能性信息具有调整人际知觉、关系品质及个体行为方式的作用。功能性信息源往往发生在弱关系网中,这是由于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证实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

5.大学生社会网在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交往模式上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问卷显示,个体几乎都受到交往规范的制约,否则就不能成功地实现目的性行为。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社会网即使没有正式规章,网络仍能通过非正式手段推行遵从,网络内的互动将建立一种默契、一种参考构架、一种规则。另一方面,社会网还对个体具有参照作用,或作为参照群体而存在。参照群体(海曼1942)是指对个体的取向起决定作用的群体,而不论该个体实际成员资格如何。这其中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持久和深刻的。

(四)引申的思考。

此处笔者依功能分析视角,从社会网与教育的结合上,对大学生社会网对教育的功能作宏观分析。主要包括:

1.大学生社会网的互动和整合构成学校亚制度性结构的有机成分。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学校社会体系具有制度性结构的亚制度性结构。所谓制度结构就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成员必须根据特定的社会期望,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这些角色融合起来就形成一种制度性结构。学校的制度性结构从静态角度看,表现为学校一定的行政组织机构。亚制度性结构是从个人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关系出发的,以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基础形成的社会角色结构,这种人际吸引和排斥关系在学生中常发展为大学生社会网。包括教工和学生的社会网的互动和整合形成学校的亚制度性结构。因此,大学生社会网构成非制度性结构的重要主体。

制度性结构和亚制度性结构的有机结合,学校、班级社会体系的稳定性才能维持。若制度性结构与亚制度性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同构,那么学校班级的整体功能便可得到加强。譬如班级中的班主任、班委会等团结融洽、合作有力而人际关系良好,那么对班级建设将大有裨益。

2.大学生社会网具有自己特殊的亚文化胚。按照文化学的观点,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称为亚文化。大学生社会网一般常衍生出来一种亚文化,含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感,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大学生社会网的亚文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大学生亚文化是主导性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替代性文化,与主导文化存有离合两种趋势。(2)学生个体一般受着主导性文化和亚文化的双重熏陶,常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自相矛盾状态。(3)大学生亚文化具有很强的校园性和由不同专业特点孵化成的职业性。

大学生社会网的亚文化与班风、校风关系是密切的.所谓班级社会风气(即班风)是指班级中各个学生的共同心理特质或心理倾向,它的产生来自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的交互作用,它形成后转而影响班级中个别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形成的氛围。校风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决定于哪一个人的角色观念与行为,而是在长期工作中、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既经形成,则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是影响学校师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班风、校风是学校主导文化和亚文化的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两者的统一。同时学校亚文化也是校风的有机成分。大学生社会网作为大学亚文化层的单元,主要通过与校园主导性文化的关联互动对班风、校风的建设和面貌发生影响。若学校中存在大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上竞争、合作的大学生社会网,无疑是形成学校优良学风的助力;反之,学校中存在许多消极型大学生社会网,肯定不利于形成纪律良好,积极进取的学校风气。

四、教育策略

这里指从学校管理角度对大学生社会网的影响对策。首先应对其作科学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社会网积极作用表现在:1.使学生获得在集体、家庭生活上得不到的心理满足,促进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满足感激励个体奋发向上。2.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有助于班级等正式群体的完善与巩固。3.可以使学生的个体得到更充分全面的发展,造就健全而完美的人格。4.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5.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社会网消极作用表现在:1.庇护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抵消正式群体的教育意义;2.大学生社会网内的流言蜚语、蛊惑言论的传播,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3.消极型和破坏型的大学生社会网,其整体的消极作用和破坏作用比个体更大,影响校园安定团结。

对大学生社会网对策应本着以培养目标为尺度,充分发扬其积极作用,消弱其消极方面,使大学生社会网和谐发展。因此,要做好:

第一,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网这一客观现象,不要不加分析地把大学生社会网视为小圈子、宗派主义和乌合之众而施以“棍棒”,应区别对待,分别加以引导、改造。

第二,加强大学生正式群体建设,尤其要重视班集体建设。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若班集体松散、缺乏凝聚力,则大学生社会网多,矛盾也多。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通过多种形式活动把大学生社会网纳入学校集体中。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善于把集体中兴趣和爱好相似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文化社团等,促进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四,注意做好大学生社会网核心人物的工作,引导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网往往存在着核心人物,是大学生心理需要在某一层次上的集中反映者,其中大多数都有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左右着大学生社会网的方向。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对抑制大学生社会网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突出“平行影响”的原则。所谓“平行影响”原则,既是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良好的集体一经形成,它就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网对成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因此通过这样的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对其成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可以增加心理相融性,克服心理相抗性,使教育内容更入内,提高实效。

标签:;  ;  ;  ;  ;  ;  

大学生社会网络及其教育策略的实证研究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