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独立人格:一个主要的经济问题_农民论文

农民的独立人格:一个主要的经济问题_农民论文

农民独立人格:一个首要的经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要论文,经济问题论文,人格论文,独立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格”在词典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本文主要使用人格的第三层含义。所谓独立人格,是社会赋予个人自我实现的共同具备的不容侵犯的作为平等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是社会经济个体获得资源及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完整的独立人格特性表现为:(1)无依附性;(2)无超经济强制性;(3 )自主自立性;(4)均等性;(5)整合性。

一、农民独立人格为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先决条件

经济问题虽依其主体和所处历史时期及制度环境不同而所具内容千差万别,但中心只有一个,即资源配置优化。一般认为,资源配置优化是几个资源变量的流动组合,制度学派强调制度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但仍然假定各经济主体具有同等资源获得资格和进出市场的资格,即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人格,以此体现社会公平;但资源总是稀缺的,满足不了各经济主体“均分”要求。因此社会设立了市场竞争规则,各经济主体实际占用资源多少取决于竞争能力的大小,以此体现效率。显然,在完备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独立人格条件下,若不出现“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优化可简化为几个变量流动组合的数学问题。然而,即使完备的市场也会失灵的,况且,发展中国家市场很不完备,市场竞争规则很不健全,资源获得的资格对资源配置优化起决定的作用,即经济主体独立人格成为资源配置优化的先决条件。农业资源配置优化依赖市场竞争机制,且首先取决于农民独立人格的完整。

二、农民独立人格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民独立人格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充实,而且构成农民问题的核心并与国家和政府的利害紧密相联,当农民与国家和政府基本利益趋同时,就引伸出完整其独立人格的途径及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工业化前漫长的以农为本的社会里,农民和农业产值占社会职业和社会总产值的绝对多数。农民择业空间很小,农产品是其收益的主体,土地是农民食物来源和家庭生计的基本保障。农民具有强烈的土地拥有欲的实体化倾向。获得土地资源的资格构成农民争取独立人格的主要内容,实体化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耕者有其田”最终在工业化前夕得以实现,其原因是地权均化赋予农民人格实质内涵在政治上执政党能得到农民(人民的绝对多数)的选票支持;在经济上国家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巩固经济基础,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这是由于在工业化前人畜力耕作阶段,生产经营者地权刺激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工业化起步后,由于工业规模效应的发挥,加之国家倾斜工业的产业政策和流通政策的推行,工业发展速度和比较利益逐渐高于农业,农民收入愈来愈低于工人。又由于工业扩张,就业空间的扩展,必然诱导高层次农民投身于工业部门。为了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国家会加大从农业吸取产品、资金及资源要素的力度,农业经营不利,低层次农民会破产而向城市转移。农民问题核心由依附土地的实体化转变为与土地分离而与资本结合的异体化,农民必须争得与社会其他成员同等的生存发展空间,充实其人格内容,获得与社会其他成员均等的迁居、上学、就业、卫生防疫、社会保障福利及文化技术普及教育等权利,才能实现其异体化。农民异体化是国家工业化的内应化普遍规律,也是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取向一致的结果:农民异体化分离出的人员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维持工资常数的工业积累增长奠定了基础;而分离出的土地则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农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营才能大幅度提高其生产率。只有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才能满足大工业和整个社会对农林牧副渔产品的需求,进而实现工农业生产率相等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农民异体化包括农民量的缩减和质的转换二个方面。前者指绝大多数农民通过变异成为非农业就业者;后者指从事农业的农民通过变异,其实体和人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农民实体质的变异和人格独立表现在八个方面:(1 )农业生产技术由人畜力为动力的传统技术变为机械动力的现代技术,农民师徒代际传递技术依附性被现代技术传播普及性代替;(2 )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由社会福利功能转换为经济高效功能,如土地不再是农民依赖的养家糊口的自然资源而成为追求经济高效的资本要素,农民资源依附性趋于消失;(3 )低下的农业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与工业有机构成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持平,为农民自主自立奠定了坚实基础;(4 )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由农产品总量及家庭福利最大化转为利润最大化,农民由谋生存转为求发展;(5)农业企业化运作由生产领域向流通、 分配和消费领域扩展和渗透,农民生产与消费、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和多项权利与义务趋向均衡和对等;(6 )农民协作方式由道义性君子协定转变为法定合同契约形式,农民由信奉人情道义而转向仰仗法律保护;(7 )农业经济由政府驱动转化为与市场经济互动,农民挣脱了各种超经济强制,成立各种自律性利益集团组织(如农会),影响政府农民政策,力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8 )农民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的同时得到了整合。

农民经过量和质两方面的变迁后,其经济活动运作方式与其它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方式趋向一致,即以企业法人的资格按现代市场经济投资方式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农民问题的核心由工业化中的异体化转为工业化后的法人化。争得法人资格是农民独立人格的主要内容。农民法人化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民除受与其它产业一样的市场风险外,还无时不在承受着自然风险,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而成为最易波动的弱质产业。如果让其生产主体农民以自然人身份为此承担无限责任,是力所不能及的,也是不公正的。况且农民如以自然人的资格是难以进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期货市场,也难以找到担保者及合作者进入信贷金融市场。法人化是工业化后农民进入各类市场的“通行证”,是同其它市场主体进行平等交易的“资格证”,也是降低风险倾斜农业、确保安全的“护身符”。

农民法人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的创新进化和国民经济系统结构优化而促使农业经济形成持稳均衡发展机制:(1)国家和公众的农业决策行为取向发生根本转变。 农民和农业以日趋缩小的就业和产值份额(农产品绝对量在增加)支撑着其它各业高速发展,验明农业重要基础作用强化的客观事实使国家和公众农业的决策行为主观意识与之趋于一致。国家产业政策由倾斜工业转向倾斜农业,保护农业和优惠农业的权宜之计成为政府和民众遵从的永久性法律。农民以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身份分享国家社会福利和平均利润;(2 )农民自律组织健全,形成与社会利益集团平等对话,并能与政府谈判,从而形成确保农民社会均等自我实现的发展空间不受侵蚀的国家政治经济制衡机制;(3)农业融资社会化;(4)农村经济结构及国民经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并不断优化,农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实现规模经营和现代式操作并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

三、农民独立人格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经济发展是以系统整合力为发动机、以功能分立为传动装置、以资本深化为加速器构建成完整的推演运行机制而实现的。其主体基础结构内核为农民独立人格。

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系统整合力。系统整合主要是主体地位构成整合及其结构功能整合。经济主体地位构成整合反映主体人格构成的均衡。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其权利与义务对等;社会个体收入增加与文化水平提高同步,高收入低教育程度和高教育程度低收入的地位不整合状态以及由此引致的心理不平衡及行为扭曲被消除。社会个体自由设置均衡发展坐标,占经济主体和劳动力绝对多数的农民,人格独立及地位整合,其主人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必然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源,并推动中观和宏观经济的整合,即技术先进的现代部门配置高资金技术结构呈现出高资金效益结构,技术落后的传统部门配置低资金技术结构呈现出低资金效益结构,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资金和劳动力沿着技术进步的方向源源不断地从传统产业部门向现代部门流动。现代部门通过规模和网络效应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的传动是通过功能分立实现的。经济发展决定于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结构优化取决于系统要素从低技术状态分离而向高技术状态转移,即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向现代产业部门的流转,这种流转又决定于系统要素的功能分立,即农民和社会个体资源依附性消失,人格独立及其生产要素与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分离而单纯发挥经济高效功能。在经济主体及其生产要素高效功能作用下,经济整合力得以传递。资源沿技术进步方向流转,动力传动效率损耗低,经济高速发展。

加速经济发展的是资本深化。资本深化指资本积累增长快于劳动力增长的过程。资本深化要求具备四个条件:首先,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独立人格,只有具备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充当资本的载体,也才能争得平等就业的机会,作为劳动力在社会上流动;其次,经济主体行为利润最大化;再次,生产要素资本化;最后,工资率为常数。在农民具有独立人格并处于“农业剩余”以及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只要对劳动力不设置制度壁垒,其供给就富有弹性,工资率可维持常数,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即可增加,利润增加会引起储蓄的增长,而储蓄增长又会导致产业资本投资增加,从而加速经济的高速发展。

显然,赋予农民完整的独立人格,不仅是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标签:;  ;  ;  ;  ;  ;  ;  ;  

农民的独立人格:一个主要的经济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