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兼论幼儿心理教育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如何应对论文,情绪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教育体系大都强调儿童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情绪发展是儿童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幼儿的情绪对其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幼儿通过与不同的人和事物的接触中,形成了对其的不同情绪态度。这些态度逐渐稳定下来,才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成为幼儿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发达,往往难以准确地说出来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退缩或激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儿童有乐观、自信、勇敢、好奇等正面情绪,也有自卑、害羞、妒忌、愤怒、紧张、焦虑、哭泣和忧郁等负面情绪。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
1 接纳与倾听——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
首先,建立一个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幼儿的情绪发展若要健全,有赖于周围的成人建立正确的情绪知识及正确对待幼儿的方式。要学会欣赏幼儿情绪表达的多面性,冷静、理性的解释并不足以引发孩子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而应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幼儿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情感世界,认识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也能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我们所能做的,除了陪伴他,就是要做到“共情”,即“我知道,你很难过”或“是啊,这样的事的确让人生气”,若孩子有激烈的哭闹行为,要允许并倾听他发泄心中的愤怒与挫败感,待他情绪平和下来再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如“再哭,大狼来了”;“再哭,你一个人到墙角去反省”等恐吓性语言是必须防止的。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但要知道这会造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我们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幼儿对我们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其次,引导幼儿表达情绪。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幼儿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是他取得进步的时候,而是他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时候,嫉妒、自卑、气馁的情绪会缠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如果得不到适时的引导,这种情绪便会蔓延,以至终生。“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成人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一定要让幼儿有表示不满、生气、愤怒的机会,而不是总对幼儿说:“你要坚强,你要勇敢,你要谦让,好孩子不哭”等。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倾听孩子是一门要求非常之高的艺术,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帕蒂·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中做了很系统的关于倾听技巧的解释,她在“倾听者须知”一节里讲道:“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为此,首先要“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之后“和蔼地请孩子把烦恼告诉你”,这期间,“孩子可能只是大哭不止,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她“先是宣泄悲伤,然后,在能够消化那些必要的信息之后,再谈谈那些让她悲伤的事。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这就是一般的规律”。
2 理解与关爱——帮助幼儿保持正面情绪
首先,成人在协助幼儿的情绪管理上,不仅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以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成人自己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去感染幼儿,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成人要从旁应给以关注、鼓励、支持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同时也教育幼儿不怕失败,使幼儿也能正确看待失败,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即使不允许他做的事情,也要以平和、商量的口气,给他讲道理,任何反抗都来自于地位的不平等,来自于卑微感,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第三,我们要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心才能做到平静,当面对一些困惑和失望时,也能够平和地接受。“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成人可多带幼儿游戏,在笑声中密切与孩子的关系,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不良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要克服幼儿的情绪问题,建立正面情绪,必须家园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情绪的正常发展。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反之,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幼儿生活得快乐、满足,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有利于初步的情绪调控力的培养。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成长的模板,因此,“和谐的婚姻关系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爱”。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能为大脑提供维持正常情绪状态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有利于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第三,应大力提倡幼儿积极交往。社会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同伴的交往也是儿童的根本需求之一,它对于克服幼儿的负面情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条件以及宽松愉快的交往氛围,使幼儿由被动变主动,由与同伴交往扩展到与成人交往,最终参与社会环境中的交往,从而获得自信。但幼儿交往是有其敏感期的,在中国蒙特梭利专家孙瑞雪看来,儿童的交往敏感期往往要在四岁以后才会到来,在此之前,儿童之间的交往要在人人的引导之下才会发生,此时父母、老师对待儿童交往的态度将决定之后儿童之间交往的模式,如,“等待”意识的建立,幼儿园里的玩具与设施有限,当两个小朋友都看中了一架秋千,就要由先坐上去的孩子先玩,后选择的孩子此时就需要等待,不能谁的要求更强烈就满足哪一个,等待意识将成为今后儿童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际规则,它关系到平等和秩序。又如“分享”,这属于一个重要的物权概念,当一个孩子不想和别人分享他心爱的零食或玩具时,成人不能强迫或劝说他分享,这会让他感觉自己的东两不是由自己支配的,就会无法明确所有权的概念,从而也无法真正发自心底地与人分享,分享一定要在孩子自愿时发生,同时在明确“我的东西我来支配”的前提下发生。有了明确的物权认知,并了解了等待的人际规则之后,儿童的交往就会少有焦虑,而增加自尊和自信。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孩子确信——“我是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这是应对儿童一切情绪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