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增长与就业需求信号_生产率论文

深圳经济增长与就业需求信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深圳论文,信号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2)03-0067-07

深圳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增长,1999年深圳人均GDP达到3.97万元(接近人均5000美元的中等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高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这说明深圳经济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深圳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是不是仍然需要保持原来的增长方式?它会对就业发出怎样的新的需求信号呢?

本文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模型,将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浓缩为生产率和就业,力图对此作出解释和预测,并讨论深圳三大产业未来的结构变化。

一、生产率模型:一个解释深圳就业规模需求的理论框架

由M.solow,W.swan等建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是将增长的解释变量分为资本、劳动和技术。其中的劳动并不是指劳动力数量或就业数量,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对就业的增长规律作出解释。有鉴于此,必须建立以就业为确定解释变量的模型。由于就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解释变量,那么另外一个变量就是生产率,即劳均GDP。由就业数量和生产率可以构建以下完整的分析模型:

G[,t]=P[,t]×L[,t](1)

其中G[,t]为T时期的GDP,P[,t]为生产率,L[,t]为T时期的就业数量。

除了就业以外,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很多要素,如技术、资本、管理等,在本模型中均包含在生产率内。因此,该模型在逻辑上是内恰的,完全能够解释经济增长过程。

由公式(1)可以推出就业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胡靖,1994)。方法为:

△G[,t]=L[,t]△P[,t]+P[,0]△L[,t]

(2)

EP=100×L[,t]△P[,t]/△G[,t](2.1)

EL=100×P[,0]△L[,t]/△G[,t](2.2)

EL+EP=1   (2.3)

EL、EP分别为劳动力(或就业者)和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如果EL≥0,则就业存在扩张的可能性,如果EL≤0,则不存在扩张的可能。利用《深圳统计年鉴》历年数据运算结果如表1。

表1 深圳1980年以来各个阶段劳动力、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深圳统计年鉴》历年各期数据以EXCEL软件处理。

二、未来就业扩张的可能性信号

1.根据表1,我们可以判断深圳未来就业扩张的各种可能性

1980-1999年,劳动力的平均贡献份额为9.6%,生产率的平均贡献份额为90.4%。这说明深圳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以生产率的进步为核心。生产率既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同时又是推动GDP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手段。就业虽然增加很快,但是对GDP的贡献远低于生产率,对此的评价不能过高。

但是这一期间贡献份额的分布不平衡。其中,1980-1989年为劳动力贡献较大的阶段,达到37.1%,生产率的贡献为62.9%。这一阶段为深圳产业基础和架构的建设时期,因此,需要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但就在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在外延迅速增长的同时,生产率也在快速地提高,平均速度达到11.2%,这是这一时期深圳特区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1989-1999年,劳动力的外延增长有所下降,平均贡献率只有18.8%,说明基础与架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1995年以后,外延扩张的趋势又有所加强,就业平均贡献率上升到25.5%。这说明经过了20多年的增长,深圳劳动力的外延扩张趋势还未达到临界点,在未来15年里还存在继续扩张的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深圳劳动力密集型增长方式仍然有很大的潜力。首先是因为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玩具、制衣、制鞋、小家电等,需要在深圳建立基地。这些行业在香港由于工资、地价、机会成本太高等原因,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但是其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资金、贸易网络等转移到深圳,与深圳比较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结合起来,就能够重新具有行业优势,生产出在国际上竞争力很强的商品。目前深圳的“三资”企业占了70%以上,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形成深圳目前的外贸优势和经济优势。由于深圳毗邻现代化的香港,这种产业转移过程必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第二,深圳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需要增加大量的高级劳动力(即人才)。深圳目前正在将产业重点逐渐转移到高新科技企业。在其“十五”规划中确立了金融、物流、电子、生物四个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并且对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目标也给予了明确定位,提出了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旅游胜地的目标。要实现这些宏伟规划就需要引进各种专业人才,显然,人才的引进是以数以万计。第三,由于是新兴城市,深圳人口密度还明显低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还有比较宽余的生态空间来安置增加的劳动力。

2.深圳三大产业的增长轨迹各具有特征

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90年代以后,就业的平均贡献份额EL为-26.7%,它说明其目前的规模已经对增加值构成了负面影响。第一产业未来的趋势是缩小就业规模,大约可以挤出2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但由于第一产业无论增加值还是就业规模都很小,对深圳经济的总量影响甚微(1%左右),因此,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中都可以对之忽略不计;第二产业在80年代就业的平均贡献份额曾经达到62.5%,高于生产率的贡献。这一时期,就业规模的扩张很快,平均速度达到了49%。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以后,就业的平均贡献份额持续下降,同时生产率的贡献持续上升。1989-1999年,EL只有12.6%。这种趋势说明深圳第二产业的增长动力在迅速地由就业扩张转移到生产率的提高,就业扩张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1980-1989年,EL只有11.9%,就业增长较慢。它说明深圳在80年代的经济迅速扩张时期,就业的扩张增长重点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加快,EL平均达到38.4%,1995-1999又上升为57.7%。这说明了第三产业正在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深圳就业扩张的重点。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深圳就业增长的轨迹:先是第一产业在1984年左右最先达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在1993年左右就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基本完成,进入缓慢增长时期;第三产业就业在1992年以前缓慢增长,但此后开始了就业快速扩张时期。

那么,在未来15年深圳就业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呢?经济增长会发出怎样的就业需求信号呢?

三、生产率与就业需求

在GDP、生产率和就业三大目标中,就业目标将服从于GDP目标和生产率目标。也可以说,GDP增长和生产率进步将决定就业规模和速度。这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游戏规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政府的GDP计划和生产率的进步规律来预测就业。具体有以下方法:

1.方法一 外延迅速扩张阶段生产率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在深圳经济的外延扩张阶段,深圳的就业与生产率曾经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同步快速增长,这是深圳特区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一函数关系来预测未来的就业需求。

图1 深圳就业规模与生产率函数关系图

图1是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模拟曲线图。可以看出就业人数在生产率达到2万元以前处于比较快速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劳动力的外延扩张与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进行。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产业规模处于不饱和状态形成的,它使得生产率的上升仅仅部分排斥就业的扩张速度,但并不排斥就业数量规模的继续扩大。在生产率达到2万元以后,就业的规模扩张速度开始减慢,其边际生产力开始收敛并趋近于零。

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模拟生产率在2万元以后的扩张状态。由于深圳仍然有广阔的外延空间,就业的外延扩张与生产率的提高仍然有可能同时进行。因此,这种模拟可以估计近期的就业规模。

 L[,t]=962242.5+423639.2P[,t]

P[,t]≥2万元

(3.2)

 3.885138

6.117115

R[2]=0.861812 F=37.4191

在模型(3.2)中,斜率由76.5万人降为42.3万人。即生产率每增长1万元,就业数量增长42.3万人。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深圳的外延扩张趋势在逐渐减弱。

2.方法二 生产率与就业的相互抑制

模型(3.1)、(3.2)仅模拟了深圳就业与生产率在就业规模不饱和背景下的数量关系。当就业规模达到饱和以后,二者之间相互抑制关系就回凸现出来,原有产业生产率的增长就会直接表现为就业数量规模的缩小。因此,可以假设就业与生产率之间存在倒数函数关系,运算结果如下。

 L[,t]=F(1/P[,t])(4)

L[,t]=3774109.271741-4259723.075589/P[,t]

(4.1)

 17.793 -0.895

R[2]=0.88162 F=44.68297

图2 深圳生产率对就业总量的上限约束图

该模型显示:从原有产业生产率的角度看,就业规模的最大值为377.41092万人。模型各项指标基本上通过了检验,因此这个预测值具有参考价值。

但是,原有产业生产率提高以后淘汰出来的就业数量空间又可以发展新的产业。在生态界限内,原有产业的生产率与新的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抑制关系。并且,如果政府对人口与劳动力的生态空间不加控制,那么,由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新企业不断形成的背景下,劳动力的规模有可能远远超过377.4万人。

3.方法三 生产率增长的时间序列函数

根据公式(1),可以得到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预测模型,就业总量与GDP成为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即如果知道GDP和生产率的估计值,就可以计算出未来就业的需求总量。

GDP一般是政府计划目标,容易确定。因此,预测实际上取决于生产率。生产率是一个含糊但却有明确的目标。“含糊”在于政府没有白纸黑字的生产率计划,“明确”在于政府推动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本质上都是为提高生产率。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将生产率视为一个时间序列函数。只要能够利用时间序列函数获得生产率的预测值,就可以预测劳动力未来的需求量。为此,设计以下模型(5)。利用《深圳统计年鉴》历年数据运算的结果如下:

 P[,t]=F(t)

 (5)

 LN(P)=-0.585741+0.10676t (5.1)

-9.030

19.717

R[2]=0.95575 F=388.76584

表2 2000-2015年深圳劳动力数量规模预测表

 (单位:万元/劳,万元,万人)

注:生产率1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1112%,1994-1999年的最低水平;生产率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76%,由时间序列函数获得的。

模型(5.1)的各项指标均通过了统计检验。它表明,过去20年深圳生产率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76%。若这个速度继续保持下去,再参照GDP增长计划,就可以计算出未来15年的就业规模,参见表2。

如果生产率保持8.112%的增长速度(这是1994-1999年期间的最低增长速度),而同时GDP必须保持11%的增长速度,那么在2005年GDP达到2544亿元,劳动力数量需求为327.4万人。如果GDP达到12%的增长速度,那么2005年GDP达到2834.5亿元,劳动力数量需求为364.78万人。如果GDP达到13%的增长速度,那么2005年GDP达到2989.7亿元,劳动力数量需求为384.8万人。到2015年,就业规模的最大值为598.8万人。

如果生产率保持模型(5.1)测定的增长速度10.676%,GDP继续原来的发展计划。则当GDP保持11%的增长速度时,2005年的劳动力数量需求为284.44万人。如GDP保持12%的增长速度时,2005年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为316.9万人。如保持13%的增长速度时,2005年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为334.3万人。2015年就业规模的最大值为411.5万人,生产率的上升使得劳动力需求信号减弱。

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5年深圳就业的最大值在411.5-598.8万人之间。这是GDP和生产率发出的信号。

深圳生产率快速增长的估计有以下原因:正确的产业政策和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势差。目前深圳发展高科技的目标非常明确,政府为此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支持政策。因此,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如战争、政治动荡,深圳生产率10%左右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5年。技术势差是深圳生产率进步的又一有利条件。深圳发展20多年,生产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1980年的4765元/劳上升到1999年的4.87万元/劳,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3%,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资金源源不断的输入,特别是新技术、专利、管理方式等通过香港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桥梁不断输入深圳,不断地改造、提升深圳的三大产业。由于目前的技术势差仍然相当明显,因此,深圳生产率的持续高速增长至少在近期还不会停止下来。

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什么产业、行业、企业生产率高,劳动力就将向这些行业自动流动,什么行业生产率停滞不前,劳动力就将自动退出。一部分企业可能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生产率的进步可以持续下去。它们的劳动力由于在“干中学”的过程中及时地积累人力资本,不会成为失业者;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将由于生产率进步乏力而倒闭,劳动力被解雇,成为失业者。同时更有高新技术不断催生的新企业,它们将雇佣特定素质的专业劳动者。

由此形成了未来深圳就业规模的基本态势:就业结构性人才短缺趋势与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趋势并存。这种态势形成了未来深圳生产率与就业演变的基本背景。

四、结束语

深圳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后,由于就业饱和、生产率提高等原因,就业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在2015年以前就业的缓慢扩张还将持续下去。这是GDP增长发出的信号。根据生产率和GDP的增长趋势预测,深圳未来就业规模最大值在411.5-598.8万人之间,也就是说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00-300万劳动力。在就业规模达到生态饱和点以后,GDP的增长会收敛为生产率的增长。

目前,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由于深圳的工资优势,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还会持续地进入深圳,因此,劳动力的供给总量过剩趋势将会持续下去;2、第三产业就业规模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3、随着产业升级,专业人才短缺将是深圳长期面临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1-09-10

标签:;  ;  ;  ;  ;  

深圳经济增长与就业需求信号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