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方法论_公有制论文

正确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方法论_公有制论文

关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正确理解论文,本质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是否包括公有制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都有激烈的争论。引起这些争论的原因,固然有基本观点的分歧,但也有由于思维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为了正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本文拟就如何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为了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提出来的。在说明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后,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就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由于一些论者不了解这种关系,没有从这种关系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他们就根据在这“五句话”中没有公有制的文字,认为邓小平没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写到这个论断中去,因而就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私有制一样,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标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要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既可以采用公有制,又可以采用私有制。这种观点一发表,很快就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反驳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在这“五句话”的论断中,由于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公有制的同义语,所以,公有制是这个论断中的应有之义。把公有制包括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去,同样不了解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就思想内容来说,上述的两种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在思维方法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到这“五句话”中去寻找自己立论的根据。这就表明,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不了解公有制或私有制,到底是属于实体范畴,还是属于属性范畴?实际上他们都把所有制问题看作属性范畴,不了解它们属于实体范畴,因而他们都从这“五句话”中去找根据。有一种观点是可取的,这就是: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五句话”中,没有写上公有制,这决不是邓小平的一时疏忽,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说公有制是这“五句话”中的应有之义,那为什么又不把它明确地写出来呢?所以,“应有之义”的说法,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因而是不能成立的。但是,由此而得出结论说,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搞私有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私有制,这就更加错误了。

这里的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间的真正关系。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的“社会主义”到底是指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内部的必然联系,它与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毛泽东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②这种事物与本质的关系,也就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属于属性范畴;而这种本质是由社会主义这个事物所具有的,在这里,社会主义属于实体范畴。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断,所揭示的正是“社会主义”这个事物、实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本质?这是由它的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所以,重要的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实体这个重大的问题。作为一个事物、一种实体,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在这里,我们必须弄明白,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由哪些要素所构成的?

列宁把社会形态范畴看作国家制度的概括。他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这种概括才使我们有可能从记载社会现象(和从理想的观点来估计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譬如说,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③这里所说的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由这种制度所规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形态的研究,揭示一个社会的内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它的本质。这里所说的社会形态,不只是指社会经济形态,同时还指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列宁高度地评价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认为马克思“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④。从这种社会形态理论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的统一有机体。就经济制度来说,主要就是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政治制度来说,主要是指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文化制度来说,主要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这些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文化制度。由这些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基本制度所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具有邓小平所说的那些本质属性。根据这种分析,公有制并不是“五句话”中的应有之义,而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各种基本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所 固有的特殊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特殊的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的本质。邓小平用“五句话”所表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具有的,是社会主义各种社会制度的综合产物。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词中,公有制并不包含在关于“本质”的“五句话”所表述的社会主义属性中,而是包含在“社会主义”这个实体中。如果在关于“本质”的表述中再出现“公有制”一词,在某种意义上,这就等于说:公有制的本质是公有制。这岂不是同义反复吗?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公有制的本质。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表述中,没有出现公有制,并不是一时的疏忽,因为这里所要提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的正是指公有制的本质。不少同志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本质,因而认为在那“五句话”中应该包含公有制,是这“五句话”的应有之义。这种看法,不仅混淆了实体和属性这两个不同的范畴,而且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东西了。用这种所谓“应有之义”的说法来反驳搞私有制,自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同样道理,根据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表述中,没有写上公有制的字眼而得出私有制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手段的结论,这在方法论上,也把实体和属性的概念混为一谈了。持这种主张的同志并不了解,作为实体概念,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是同义语,而社会主义与消灭公有制也是同义语。这些道理,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就会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从经济制度上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公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私有制的本质。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属于实体范畴,而不属于属性范畴。

实体和属性的关系告诉我们,属性是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时候,必须首先确定具有这种本质的实体是什么?邓小平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上点,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所以,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一个正确的理解。第一,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它的基本制度及内在的特殊的矛盾;第二,必须进一步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和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就比较全面和准确了。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中,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据此,不少人就由此得出结论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主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一些论者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一切社会形态在它还处在上升、进步的时期时,都具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切能。既然一切社会形态都够起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那末,我们就不能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是公有制。

这种争论向我们表明,如何看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是我们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时,必须给予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方法论上来考察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的能动反作用。由此确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公有制的能动反作用,因而也就成为公有制的本质。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我们以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的方法来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主义,那必定要在理论上造成重大的失误。从70、80年代开始,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中,我们曾经批评过那种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事实证明,以这种思想方法所确认的社会主义,是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这种思维方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带来的危害,大家都是记忆犹新的。过去我们曾经片面追求所谓社会主义的“一大二公”,单纯地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延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种挫折和失误,就是用这种抽象方法思考社会主义所得到的结论导致的结果。我们在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恢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强调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不断地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屏弃了离开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方法,坚持和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方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

为什么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还 把它们放在社会主义本质“五句话”的首位呢?这是因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正是根据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反复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在体现要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⑤这里说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同时也包括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政治领导。所以,邓小平接着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正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公有制,这除了公有制属于实体范畴以外,还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公有制的优越性。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在发展,如果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怎么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呢?应该看到,我们所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有更丰富、更具体的确定含义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必须而且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得更快更好,这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优越性,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了。邓小平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⑦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大优越性。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抽象地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那末,“一大二公”这种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吗?如果是的话,那末,这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只能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离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公有制,并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所说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真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因而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在于它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生产力,我们同样可以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在谈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决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由于生产力所处的社会形式不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就根本不同。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是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的私有制社会在它的建立时期和上升时期,的确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剥削阶级的富裕,而不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两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单纯地谈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那末,这就势必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离开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生产力,这也是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论的错误的抽象方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五句话”,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能离开后面的三句话,离开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而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它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的服务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它们从“五句话”的整个体系中孤立出来,离开生产的目的、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又是不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在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纠正了过去那种离开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思维方法和“左”的干扰。这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离开生产关系来抽象地谈论生产力,当然是错误的。但在纠正这种错误时,不应该用另一种错误的抽象方法与之相对立,又离开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谈论公有制。这样,我们已经取得伟大理论成果,岂不又要付之东流了吗?邓小平说:“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⑧看来,习惯的东西冒出来,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把公有制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针对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私有制的观点而提出来的。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制,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赞成的。但是,我们在批评私有制的主张、坚持公有制时,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观点,而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以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来作为坚持公有制的理由,这就在客观上否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离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把公有制看作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那末,这种最高本质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一方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能动的反作用,就是公有制的优越性,也就是公有制的本质。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法所告诉我们的关于如何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结论。

注释:

①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228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48页。

③④《列宁选集》第1卷,第8、9页

⑤⑥⑦《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23、123、123页.

标签:;  ;  ;  ;  ;  ;  ;  ;  ;  ;  

正确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方法论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