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关于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关于加快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以 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随着信息采集、存储 、处理、加工、传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以“信息”为 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即便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推 动力也使中国社会信息化的车轮飞速转动。本文就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略陈管见。

一、概念界定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滞后,信息化进程的起步也因 此延迟了许多。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大约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以 后,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信息化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不过,由于 所处的物质基础、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尤其是在早期,中国学者在表述信息化概念 时,比较普遍地将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完整的描述。为 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我国学术界有关信息化的看法整理概述如下:

1.“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说。所谓“3C”即指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 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此说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 化这三化的统一。这是因为,信息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现代化,还要有通信技术和网 络技术的现代化,否则就无法实现信息化(注:参见郑友敬等《“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纪要》,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看法只注意到技术设备,强调技术设备决 定一切,是典型的技术派的看法。

2.趋同说。此说认为,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正在走向一种“趋同状 态”。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与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增长是信息化的 根本标志。信息技术的趋同在计算机、电信和网络工业中的发展,即开关和发送的数字化、 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网络智能的分散化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具有高附加值 的电信和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进入信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注:

参见郑友敬等《“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纪要》,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这 种观点也只注意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3.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总称说。此说认为,行为合理性是指人类活动按公 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上进行 的过程;计算机化是指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消亡是 处在广泛地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设备管理下进行的,而不是在仍较多地保留着手工或其他机 器设备状态下进行。就技术而言,现代通信技术又是处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因此 ,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计算机化是指计算 机应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参见施鸿宝《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观点仍然 没有脱离技术决定一切的藩篱。

4.多层次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它 包括多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化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 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考察,它指只有建立在 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 能称之为信息化环境(注:参见邵汉青《从特区建设实践谈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观点已经注意到技术之外的内容,但表述还欠完整。

5.应用和推广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 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 志。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 ,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 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 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注:参见刀波《如何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1日。)。这种观点的着重点是信息技术,强调的是其 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6.时间和空间转换中的新阶段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 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时 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 加 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 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 的转变。信息化将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革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信息 化对于工业化社会而言,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 业为主的社会演进的过程(注:参见刘吉、金吾伦等《千年惊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第50—52页。)。

在上述对信息化概念的表述中,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是第六种观点,因为它关注到了信息化 过程中,在技术之外的那些非常重要的非物质因素。不过,我们感到,对信息化这个概念的 表述还可以更简略、更直截了当一些,即:信息化就是在信息技术革命催动下,以物质生产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以信息生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 转变的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么,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 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动态过程。

由于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同,信息化起点不同,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内容也不尽相同,因 而它们各自的信息化过程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就像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与信息产 业发达的日本、美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一样,信息化的起点也不一样。对我们中国这 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这个过程很可能比较漫长。因此,在低水平的工业化基础上起步 的中国信息化之路虽然可以参考、借鉴日本和美国的信息化经验,但不能依样画葫芦,来个 “拷贝不走样”。我们认为,中国的信息化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作为信息化物质基础和支柱的信息产业,并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 促进传统工业的起飞和更新换代。因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问题是决定信 息化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所以,中国的信息产业要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指出的那样: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 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计算机世界网(ww w.computerworld.com.cn/)2000年12月29日。)。

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 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 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再次,在进行技术革命的同时,应该把信息化看作是一场改变思想观念、增强信息意识的 社会革命。因为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既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在先进的信息 技术支撑下,以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对中 国这个由落后的或者已在衰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先进的信息文明并存的国家来说,信 息化也应该是改变和消除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狭隘落后的思想意识,提升信息意识的过 程。

二、差距分析

中国信息化进程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下半期 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应该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已大见成效。在2001年 香港《财富》全球论坛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披露了中国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成果和近期 发展目标: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已提高到20.1%,电话用户总数超过2.3亿户, 互 联网用户达2250万户。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固定、移动电话 网规模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5亿用户(注:参见《吴基传:我信息产业年增长率将保持20%以上》,人民网(http://www.peopledail y.com.cn/)2001年5月8日。)。而在此前不久,也有媒体报道说,中国 信息化水平已进入了亚洲前十名(注:参见《中国信息化水平进入亚洲前十名》,《北京青年报》2001年2月14日。)。

毫无疑问,在短短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不 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信息化 程 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

何谓数字鸿沟?简单地说,数字鸿沟就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是由 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 比,就存在着这种数字鸿沟。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曾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 、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 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他们根据构造的信息能力指 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数体系,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 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是世界 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信息能力指数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 分,居第三位。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行列 ,得分都不满10分。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更 低,得分仅为6.17分,仅为美国的8.6%;就是与韩国和巴西相比,也分别只有它们的15.3% 和40.2%。在进行比较的28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利用方面排在亚洲前 列外,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 况等方面均只能忝列末位(注:参见《国家统计局研究人员测算比较中国信息能力仍偏下》,国研网2000年4月28日。)。

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数据表明: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美国在传统工业经济方面的差 距虽然缩小了,但是在信息经济方面的差距却反而越拉越大。1995年至2000年,中国电脑拥 有 量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有88台电脑;美国电脑保有量1.641亿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近5000 台电脑,普及率是中国的55倍。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已经达 到1.37亿人;199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万人,2000年实际数量为1000万人左右,差额仍然 有13.7倍(注:参见《面对数字鸿沟,中国如何跨越》,《生活时报》2001年4月9日。)。近年来,在由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 t Development)(注:瑞士IMD全球竞争力报告原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及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

orld Economic Forum,WEF)共同出版,但自1996年起这二个机构分家,并在该年度各自出版 了《199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作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也连年下滑:1998年排名第13位, 1999年大幅度下降至25位(注:参见钟京石等《中国科技竞争力下降》,《文汇报》2000年1月17日。),2000年又下降至28位(注:参见《我国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下滑》,《文汇报》2000年7月13日。)。今年,有关IMD对中国科技竞争力排 名的消息虽未看到,但继续下滑的趋势可能仍未遏制,因为已有消息传来,在国际竞争力总 体排名中,中国的排名又比去年下降了2位,跌至33位(注:参见赵明《台湾全球竞争力今年升至18名》,台湾中时科技网2001年4月22日。)。IMD有关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也从 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造成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还不尽合理,信息资源开 发和利用不足,信息化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信息人才(尤其是信息管理人 才)短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等等。

2.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信息能力虽然处在极低的水平上,但在中国国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域之间的信息化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这种地域性信息化不平衡现象的表 现是,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例如,在中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 地区,如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到2000年上半年,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4 0.6%,而没有电脑的家庭,有62.5%已有购买电脑的意向。即便是已有电脑的家庭,也仍有 近22%想购买新的电脑(注:参见《京津沪渝四地家用电脑消费调查结果》,《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7日。)。最近,又有媒体披露,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就占 全国总数的62.33%,而排在后十名的省市加起来也只有4.36%。如果按域名来计算差距更大 。这种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说明,不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 数字鸿沟,而且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已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注:参见张景华《面对数字鸿沟,中国如何跨越》,《生活时报》2001年4月9日。)。

3.作为信息化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近年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的概念虽然经过媒体特别是众多自我标榜电子商务 网站的炒作,让不少人知道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等原因 ,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仍然阻力重重。例如,在15000家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 十 分之一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五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只有少量计算机,除了用 于财务或当打字机外就没什么用处了。整体发展的情况更糟。目前,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 的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手段。除此之外,在我 国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着金融体系支撑不足、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交易安全缺乏保障、 中文信息太少、商业模式简单抄袭美国等种种制约因素(注:参见《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只及美国0.23%》,《北京晚报》2001年4月3日。)。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子 商务目前还停留在对安全、保密、认证、法律等是否成熟可靠的讨论探索阶段,实际应用很 少,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仅为美国的0.23%,“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注:参见《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只及美国0.23%》,《北京晚报》2001年4月3日。)。

4.全民信息意识薄弱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信息能力虽然还很低,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毕竟也已有30多年 的历史,信息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何况,尽管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可能还远不到 10%,但就绝对数而言,其拥有量也不能算太低。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的使用率不 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计算机的主要功能,特别是可以与其他计算机联网、通信,从而实 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功能被闲置。大多数计算机只是用于简单的文字处理、财务统计或者游 戏等较低层次的信息处理工作。即使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信息服务部门,长期以来,除 少数机构外,其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也处在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资源少的状况下,而且还 大多是自成体系、以内部服务为主的封闭系统,没有向社会开放。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宝贵 的计算机设备被大材小用,信息资源被人为闲置,更反映出某些部门的“信息化”只是徒有 虚名。尤其让人感到可悲的是,随着近年来因特网热潮的兴起,政府和企业纷纷上马“上网 工程”,但在热热闹闹“烧”了大量人民币之后,不少花费了好大精力好不容易建起的网站 ,却转眼间就像汪洋中一只无人照管的小舟,其内容长年累月少有更新。有些网站,只贴上 几张照片,没头没脑地挂上几篇早已过时的领导的讲话稿,就没有了下文。这种极不负责的 做法无异是在自损形象。以上种种事例,反映出在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的 现象,并由此导致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常常浮光掠影似的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三、对策措施

要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对策之一: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我们所说的信息意识,就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价值等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 映。它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一种认识,也是人们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的内在要求。用 一句话概括,信息意识就是对信息时代到来的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自觉认识。江泽民总书记曾 指出:“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 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 着严峻的挑战。”(注:江泽民:《必须在全国兴起科技进步和创新高潮》,新华网(www.xinhua.org)2000年6月 6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必然会对人们的 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观念。信息意识作为人们对信息价值在认识上的升 华,必定会促使和推动人们去自觉地掌握信息和应用信息。因此,增强人们的信息意识,必 定能大大促进和推动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但实际情况是,在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全民 信息意识的淡薄正在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正在阻碍着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接 轨。更严重的是,它也因此障碍了全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信息意识的落后,正在有形和无形 的两个层面上阻滞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已经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进程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要缩小这种差距确实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奏效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未充分发展且又 保留相当严重的农业文明残余的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实现信息化,需要硬的软的一齐抓。 我们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要重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换代。因为,以微电 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革命,就是因为它们在 带 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物质与意识的联 动才能推动和加速人类步向信息社会的进程。如果没有这种联动,技术的进步只能流于表面 而失去实质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为深刻的 影响。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当信息技术的进步已明显走在时代前面的时候,思想意识上的 差异和滞后却在阻碍这种进步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推进,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还 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甚至农业文明时代。因此,在加快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尽快 提高和增强人们的信息意识已成了当务之急。因为,我们如果能在强化信息意识方面多下功 夫,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得到“一年能抵十年功”的成效。

在此,我们需要指出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尽管我国的信息化程度低,信息 能力差,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就绝对信息量而言,我国同样也是信息生产的大国, 只是生产出的大量信息处在混乱、分散和无序的状态中,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和加工, 因而不能被计算机使用。这些情况说明,尽管我国能用于信息化进程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相 对落后和缺乏,但同样也存在着硬件设备未能物尽其用、信息资源等软环境跟不上硬件等大 问题。就拿目前发展迅速的因特网来说,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已大大滞后于网络设施的建设。所以,信息资源(尤其是中文信息)缺乏、质量差、利用少 、社会效益低,是我国信息产业比较普遍的弊病,这种情况即使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 达地区也同样存在。国家虽然已将社会信息化工作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对与此相关的 机构也作了改革和调整,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在信息化工程这个需要高度综合、高度协 调和广泛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事关 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社会信息化宏观管理的体制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理顺。面对汹涌澎 湃的信息化浪潮,决策层并没有真正作好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从而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不 力,应该具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配套,应该下大力落实的措施不到位,再加上长期以来在 一些部门和地方普遍存在的目光短浅、挟权自重和自我封闭的陋习,便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 会信息化进程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和障碍。因此,进一步提高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 信息意识,树立起“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一切”的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虽然是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的,但是,这个革命的主体毕竟 要靠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人来推动,而只有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信息技术革命才可能向纵 深发展。在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但人们的信息意识有大幅度提高的地区,只有人们能以自觉 的态度主动创造条件去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适应时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才有可能因 此进入腾越式发展的境地。

对策之二:借助因特网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革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推动力,不仅仅在于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而且它是引发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强大的原动力。而作为信息时代的象征,至今仍然还在发展 壮大的全球性的因特网,是自有计算机以来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集电话通讯、有线 电视、数码广播、卫星通信等于一体,融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影像于一身,促进了全球 性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了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购物、在家上班、在线娱乐, 等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转换的种种限制。可以说,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 的出现,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人们沿袭已久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信息化进程之所以未能大踏步推进,与包括因特网在内的网络应用 未能普及大有关系,可以说,因特网的普及率太低已成了制约中国信息化能否顺利进行的瓶 颈。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切措施在全社会建设、发展和推广以因特网为主的信息网络。网络的 全面运用是中国信息化进程必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说,互动式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 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两大特征的话,那这也就是因特网之所以被看作为信 息时代标志的缘故。所以,有没有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将是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信息时代的标 志之一。这决不是信口开言。20世纪末,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名为《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和 发展中国家》的报告,这个报告向世人揭示了这样一种严酷的现实:由于互联网时代世界各 国因特网普及程度的严重不平衡,因特网在加快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将使那些不能 有效获取信息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危险。(注:参见郑立民《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趋好》,《经济日报》2000年12 月6日。)发展和普及因特网,不仅能有效填平中国与 发 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且也能用这种“信息扶贫”的方式迅速提高国内经济落后地区的 社会信息化水平。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因特网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促进中国社会信息化迅速起 飞的催化剂。

在信息时代,贫富的差别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所 以,无论是“科技扶贫”还是“教育扶贫”等措施,实质上都是“信息扶贫”。全方位推广 和普及因特网等网络的应用,至少可为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带来以下好处:

1.有助于经济文化等信息资源共享,彻底打破其封闭落后的闭塞状态。在各种各样与经济 文化发达地区同步的大流量的良性信息的冲击灌输下,这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会潜移默 化地产生质的飞跃。而且,由于网络传输的信息具有即时、可逆的特点,也将有助于打破以 往常见的由于“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的政令难以下达,下面的民意难以上传,即各地贯 彻和落实中央政策不同步的问题,防止某些“歪嘴和尚”故意把“真经”念错。

2.有助于国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贫穷落后 与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不发达大有关系。中国13亿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其中绝大多数 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率低,高等教育的普及 率只能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由于国力所限,国家虽在尽可能的增加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 、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为了募集民间资金,还因此启动了“希望 工程”,但这些对“积贫、积弱”已久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在短期内无法奏效。况且, 对这些地方而言,实际上在资金缺乏的同时,更缺少的是没有合格的教育、科技、卫生、文 化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普及了网络应用,利用网络可以双向传输的特性,我们就能通 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这些地方同样享受 到与发达地区差不多的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培训和服务,从而使它们的教育、 卫生、文化等事业产生前所未有的飞跃,人口的综合素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大力普及网 络应用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在信息时代最佳的国家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综合资源 进行外延扩张和放大的新形式。

在今天信息化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军事的、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竞争,最终都 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无论是军事的、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实力,最终都要落实在人的素 质的高低上,人口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兴亡。所以,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对于中国,特别是对 于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才真正是雪中送炭的“希望工程”!从长远看, 普及网络的应用对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认为,普及网络应用可以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首先,大力发展宽带上网技术。

宽带上网是一种比传统的拨号上网方式快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上网方式。它不仅有拨号 上网方式所能使用的诸如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而且可以满足包括高质量语音、 高清晰度图像、动态影像等大容量信息传递的要求。更吸引人的是,它无需拨号可以直接上 网 并且24小时在线。使用宽带上网的好处是方便、快捷且费用低廉。不过,同样是宽带上网, 使用的技术却并不一样,常见的主要有三种,即HFC、ADSL、FTTB+LAN等。HFC方式由有线电 视网提供,ADSL方式为电信部门所有,而FTTB+LAN则由新崛起的长城宽带网络公司等采用。 三种方式各有所长。

其中,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有线电视网采用Cable modem接入的HFC方式。之所以这么说,是 因为中国有线电视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之一。目前 ,线路总长已超过300万公里,光纤干线达到26万公里,在近2000个县开通了有线电视。其 中,在600多个县已实现了光纤到乡、到村。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总数不仅已超过了9000万, 而且还以每年增长500万户以上的速度扩张。仅就用户规模而言,中国有线电视网已堪称世 界第一。所以说,这个由全新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的可进行双向传输的庞大的HFC网络系统 ,将对中国社会信息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称得上是一座难以估其价值的金矿。事实上, 人们早已看见了有线电视网的价值。1999年开始于上海的“三网合一”实验便是一个例证。 所谓“三网合一”,就是将原来分开、各自运行的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用户所用的 因特网三个信息传输网合为一体,使用户只需用一条传输线,便可同时打电话、上因特网和 看闭路电视。采用“三网合一”,不仅有利于避免在信息传输网建设上的重复投资,而且能 大幅度地降低现行因特网的资费,因而对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我们认为,“三网合一”的模式即便在群雄并起逐鹿宽带网市场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 意义。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牵制,其应有的实验成果却至今无法看到。

总之,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和使用宽带技术,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能在中国更 廉价更方便地普及网络应用的途径。而适合大容量信息传输的宽带网的普遍应用,必将使中 国社会的信息化再上一个台阶。

其次,调整资费,降低门槛。

包括因特网在内的网络普及及应用之所以在中国不能普及,究其原因,是过高的资费门槛 挡住了平民百姓上网的脚步,而中国电信部门的垄断性经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作 为信息时代标志的因特网之所以风靡美国,乃至全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费用低廉,其平民 化的价格几乎让人人都能用得起。低廉的费用既为美国因特网的超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社会的信息化。尤其使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网络经济跨越性发展 的大好形势下,美国的网络经营商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和用户,在上网费用不断走低的情况下 ,甚至争先恐后地喊出了“免费上网”的口号。有如此优惠条件,美国的因特网用户数能轻 松突破1亿人大关就不足为奇了。让中国网民羡慕的是,“免费上网”的好事不仅在美国, 而 且也在欧洲和拉美等地出现。例如,去年,在同样有垄断性电信经营和上网资费居高不下弊 端的英国(英国电讯占据着85%的固定电话市场),美国的互联网公司Alta Vistax就曾向英国 网民宣布,向他们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任何人只要一次性缴纳50英镑,就可以终身无限制上 网,而且还无需缴纳电话费。Alta Vistax公司的举动终于使保守的英国人意识到,在信息 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力普及网络的重要性。面对美国人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首相布莱 尔一方面大声疾呼取消上网费,另一方面于2000年3月13日,向英国商业和劳工界高层人士 宣布,英国将在2005年达到全民上网的目标(注:参见《互联网摆起免费大餐》,《新闻晚报》2000年3月19日。)。就在前不久,日本也出现了宽带网接入服务 提供商把提供上网服务功能当作随机赠送品的新鲜事。日本的宽带网接入服务提供商认为, 有线宽带服务这种新型网络服务将利用其自身带宽优势向用户提供电影、音乐、游戏等多种 多样的信息发送业务,这种颇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提供本身才是服务的关键所在,而单 纯以因特网接入为目的的服务在今后存在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小(注:参见《宽带时代,因特网接入业务不过是“随机赠送”》,日经BP网络(http://china.n ikkeibp.co.jp/)2001年4月20日。)。当然,这种免费上网和随 机赠送因特网接入服务的方式,实际上是在笼络和培育一支潜在的将会使用和购买其附加值 更高的网络服务的消费者队伍。

免费上网和随机赠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和消费水平很高的欧美和日 本,尚且要采用免费和赠送的形式来扩大因特网的使用和培育有利于电子商务成长的环境, 以此反观我们中国的上网资费,岂不是显得太高了一点?尽管近年来上网资费呈现逐步下降 的趋势,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从1997年10月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连续7次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认为上网资费太高的抱怨始终占据中国因特网最 令人不满意地方的第二位。由此可见,上网资费过高始终是阻碍中国因特网发展和电子商务 成长的重要原因。而且,分析和比较现有各因特网接入服务商的收费标准与中国普通百姓的 消费能力,一个明白无误的结论是,不管是中国电信,还是广电有线、长城宽带,等等,在 只是提供单一因特网接入服务的情况下,其收费标准都明显有悖于国情民意。

没有合理的资费政策,中国社会就无法真正进入全面普及的网络应用阶段,中国社会信息 化带来的好处也就可能与大多数中国人无缘,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就可能因此延缓、甚至停步 不前。所以,国家对作为我国社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因特网等网络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 整体性的考虑和权衡。我们认为,在中国的网络应用走向平民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中,不只是 要大幅度降低资费,更应该在中国倡导和推行免费上网的政策!

标签:;  ;  ;  ;  ;  ;  ;  ;  ;  ;  ;  ;  

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