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年志愿者行为调查报告_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论文

北京市青年志愿者行为调查报告_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论文

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北京论文,青年志愿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志愿者行动的发展状况,把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形式,探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弘扬志愿精神,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和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近期联合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课题。之后,两所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进行定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工作。

北京地区的问卷调查要求:年龄在14~35岁;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比例为6∶4;性别比例大致1∶1。但在实际的抽样过程中,考虑到北京地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体更多的是在校大学生,样本中大学生比例偏高,非大学生中的在职青年偏低。北京地区的具体抽样采取大学生样本和非大学生样本的抽样方式。大学生样本依据二阶段的抽样方式,首先随机抽取北京地区12所大学作为一级样本。这12所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其次,在所选择的学校中,由访问员根据甄别问卷和配额要求随机拦截满足条件的学生进行访问。非大学生样本(在职青年)则由访问员在商业街区采取拦截形式进行访问。

北京地区完成访问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760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是:男性398人,占52.4%;女性362人,占47.6%。14~18周岁90人,占11.9%;19~25周岁586人,占77.7%;26~30周岁62人,占8.2%;31~35周岁16人,占2.1%。高中/职高/中专的37人,占4.9%;大专275人,占36.5%;大学本科375人,占49.8%;硕士及以上66人,占8.8%。月收入在800元及以下的121人,占16.3%;801~1200元29人,占3.9%;1201~2000元62人,占8.3%;2001~3000元37人,占5.0%,3000元以上15人,占2.0%;无收入来源479人,占64.5%。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官员7人,占0.9%;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一般职员44人,占5.9%;专业人士/技术人员/教师/医生45人,占6.0%;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20人,占2.7%;工人/服务员/营业员11人,占1.5%;个体劳动者6人,占0.8%;无职业的在校学生617人,占82.3%。

本调查报告主要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对志愿服务内容的选择和期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构建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二、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在北京志愿者协会及后来成立的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着力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到公益机构去”志愿服务行动、大中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绿色志愿者行动、“青春奥运”行动等。

从调查结果看,在我们所列举的7项志愿服务项目中,被访青年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认知率最高,达到74.6%;认知率最低的是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为25.1%;其他青年对另外五项志愿服务项目的认知率都在40.0%以上(表1)。

表1 青年对七项志愿服务项目的认知(%)

男青年女青年总体

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43.7 53.6 48.4

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49.7 60.5 54.9

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26.6 23.5 25.1

“青春奥运”行动50.5 55.2 52.8

保护“母亲河”行动 72.1 77.3 74.6

为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如抗洪救灾、抗击“非典”等)提供的服务62.8 69.3 65.9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38.7 47.2 42.8

(二)对志愿服务的参加

1、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与时间

与认知率相比,北京青年参加过以上7项志愿服务的比例则要更低一些。从表2可以看到,青年对这些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介于11.7~23.7%之间。其中,参与率最高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参与率最低的是“青春奥运”行动。“青春奥运”行动的低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时间较晚。这个志愿服务项目是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以及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而诞生的。随着北京奥运会各方面工作紧锣密鼓地有序开展,“青春奥运”行动也成为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重点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有理由相信,今后参加“青春奥运”行动的青年会不断增加。

表2 青年对七项志愿服务项目的参与率(%)

男青年

女青年总体

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16.1 18.0 17.1

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18.7 11.4 14.9

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14.2 22.4 17.8

“青春奥运”行动12.4 11.0 11.7

保护“母亲河”行动 15.3 9.3 12.3

为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如抗洪救灾、抗击“非典”等)提供的服务22.8 22.3 22.6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24.0 23.4 23.7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青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还询问被访者在过去一年内(指调查当日之前的一年)参加过几次志愿活动。调查结果显示,22.8%的被访在过去一年内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志愿活动,参加过一次的人占22.0%,参加过2~3次的人占23.9%,参加过4~5次的占15.7%,参加次数在6~10次和11次及以上的人分别占8.4%和7.2%(表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男青年和女青年在过去一年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存在统计的显著性差异,27.1%的男青年在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而女青年的这一比例为18.0%。

表3 过去一年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

男青年 女青年

总体

1次

24.1 19.6 22.0

2~3次17.8 30.7 23.9

4~5次15.6 15.7 15.7

6~10次

8.3

8.6 8.4

11次及以上7.0

7.5 7.2

一次都没有参加过 27.1 18.0 22.8

合计 100.0 100.0100.0

针对“志愿者”,在调查过程中还专门询问了他们从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以来到调查时为止,总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从表4可以看到,在这些热心的青年“志愿者”中,11.2%的人至今已经参加过11~20次志愿活动,7.0%的人参加的志愿活动超过20次(表4)。

表4 青年志愿者至今参加的志愿活动次数估计(%)

男青年女青年

总体

1次

18.2 12.8 15.5

2~3次14.9 24.7 19.8

4~5次23.3 19.4 21.3

6~10次

16.2 16.4 16.3

11~20次 11.1 11.2 11.2

20次以上 7.1 6.9 7.0

不记得/忘了

9.1 8.6 8.8

合计 100.0100.0100.0

从最近一次参加志愿活动时所持续的时间看,累计时间为2~4小时的人占38.2%,在4~8小时的占13.5%,而累计时间为24小时以上的人也占到了11.8%(表5)。

表5 最近一次参加志愿活动的累计时间(%)

男青年

女青年总体

一个小时及以下 6.2

6.7 6.5

1~2小时11.4 13.5 12.4

2~4小时39.7 36.7 38.2

4~8小时11.4 15.5 13.5

8~16小时

10.0 8.8 9.4

16~24小时 6.6

4.0 5.3

24小时以上 10.7 12.8 11.8

不记得/忘了 4.1

2.0 3.1

合计100.0 100.0100.0

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付出的不仅是一片爱心,也是许多宝贵的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动员了超过1.5亿人次的青年在各领域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指出,“志愿者所做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经常被忽视。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时候并没有将志愿者的贡献包含在内。根据有些国家的测算,志愿者所创造的财富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4%。拿美国来说,志愿者每年创造价值225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相当于900万全职雇员一年的产出。在加拿大,每年有1/3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0亿小时,英国也有近1/2的公民每年提供超过1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2、最近一次参加的志愿服务内容

在过去一年内参加过志愿服务的青年中,最近一次参加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环境保护与美化、大型会展/大型活动服务以及帮助孤、寡、残疾人的社区服务,比例分别为22.5%、21.4%和19.0%(表6)。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青年参加的志愿服务内容涉及面众多,但其中的一些服务内容的参与深度还不够。因此,在拓宽青年参与志愿服务领域的同时,还需要依据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志愿者的技能与兴趣,强化服务内容,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表6

最近一次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男青年 女青年 总体

环境保护与美化

26.0

19.322.5

赴西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支教或科技服务 7.35.3 6.3

帮助孤、寡、残疾人的社区服务 15.4

22.319.0

帮助低收入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服务

8.17.2 7.6

外来务工人员或其他弱势群体的服务 4.97.2 6.1

大型会展/大型活动服务19.9

22.721.4

专业咨询服务 5.33.8 4.5

社会突发事件的服务

2.80.4 1.6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服务

5.32.7 3.9

为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

2.47.2 4.9

其他 2.41.9 2.2

合计 100.0 100.0 100.0

3、对国内不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

从表7的数据看,青年参加的国内不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所在单位/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共青团系统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参与率分别为71.9%和42.4%。对其他组织如民政系统、社区、国内非政府(民间)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相对要低很多。

表7 对国内不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

男青年女青年总体

共青团系统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40.6 44.3 42.4

民政系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8.4 6.8 7.6

国内非政府(民间)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13.3 10.1 11.7

个人自发组织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21.8 16.6 19.2

所在单位/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65.3 78.5 71.9

所在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11.7 16.6 14.1

4、对国际性志愿服务的了解与参与

调查表明,青年对各种国际志愿组织及开展的服务了解的不多。自信“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被访分别占2.0%和12.7%,而认为“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被访分别占36.4%和9.3%,此外,近四成(39.7%)的被访回答“一般”。因此,需要加强对国际志愿组织及服务的介绍及宣传工作,使青年了解志愿服务的历史和志愿精神,从而更坚定自己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信念。

目前参加过国际性志愿服务项目的青年不是很多。如参加过联合国组织的志愿项目的占7.8%,参加过国外基金会支持的志愿项目的占8.1%,参加过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志愿项目占6.5%,参加过国外大型企业/公司支持的志愿项目的占6.8%。随着与国际性志愿组织交往与合作的增加,参与国际性志愿服务的青年会越来越多。

三、对志愿服务内容的选择和期望

(一)北京青年对志愿服务内容的期望

在北京的青年人看来,志愿服务的内容应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体见表8和表9。

表8 不同性别青年对北京志愿服务内容侧重的选择(%)

男青年女青年

总体

环境保护与美化 70.1 76.2 73.2

社区治安、纠纷调解等社会安全服务25.3 23.8 24.6

帮助孤、寡、残疾人的社区服务64.9 73.6 69.3

帮助低收入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服务 46.8 44.3 45.5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或其他弱势群体的服务48.4 46.9 47.6

大型会展、大型活动服务 40.6 48.2 44.4

社会突发事件的服务 34.4 33.2 33.8

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47.1 53.4 50.2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服务 36.4 44.6 40.5

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39.3 45.0 42.1

表9 不同参与情况青年对北京志愿服务内容侧重的选择(%)

参与较少 参与较多 总体

环境保护与美化75.4 68.9 73.2

社区治安、纠纷调解等社会安全服务 26.9 20.6 24.6

帮助孤、寡、残疾人的社区服务 67.6 71.0 69.3

帮助低收入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服务45.6 48.3 45.5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或其他弱势群体的服务 43.0 54.6 47.6

大型会展、大型活动服务39.8 50.8 44.4

社会突发事件的服务29.2 38.7 33.8

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 48.4 52.9 50.2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服务37.2 44.1 40.5

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 36.4 50.8 42.1

从总体的选择看,青年认为应该侧重的志愿服务内容按选择数量多少排序为:环境保护与美化(73.2%)、助残类社区服务(69.3%)、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类服务(50.2%)、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对象的弱势群体服务(47.6%)、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生活服务(45.5%)、大型会展和活动服务(44.4%)、艾滋病吸毒等特定人群服务(42.1%)、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服务(40.5%)、突发事件应对服务(33.8%)和社会安全服务(24.6%)。其中对前两项的选择率明显,而这两项,即环境保护服务和社区类的公益服务正是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成就卓著、形成自己长期品牌的两个领域,也是每一个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认知度最高、参与可能性最多的两个领域。这两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分别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人际关系的和谐。青年对之的充分肯定,既说明此前活动和服务开展的成效,也证明这些方面确实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另外,对“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选择也超过了半数。这表明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的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对更具专业性的志愿服务的期待。尽管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类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志愿服务,尤其是城市中依托社区的各类服务项目,长期停留在非专业性、阶段性的“献爱心”层次上,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志愿者的能力和潜能。专业服务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志愿服务深入发展的一个因素,更是今后志愿服务发展需要着重的一个领域。

对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针对性服务及大型会展服务获得的认同率比较接近。这两类,一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最富特色的优势项目。另外,艾滋病和吸毒作为新兴的社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42.1%的被访为它应该是志愿服务的侧重内容。而我们从多方渠道可以了解到,在艾滋病防治宣传和病人救助、以及吸毒人员的戒毒、青少年远离毒品教育这些领域中,已有大量各类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甚至个人发起的志愿服务项目介入,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青年参与其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社会突发事件服务”的选择率明显偏少,而这实际上是志愿服务最传统的领域之一,也是需要持续动员和开展的服务项目。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在于被访所关注的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常规性、持续性项目,而对于“突发事件”这种具有一定偶然性的服务领域,相对就考虑得少一些。

从表8中可以看出,对各类的志愿服务内容,女性普遍地要更加热情。尤其在最传统的大型活动服务和体现关怀照料色彩的环境保护、助残服务和妇女儿童服务领域,女性表现出了更为突出的兴趣和期望。

从表9看,对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服务、针对艾滋病和吸毒的服务、突发事件应对和大型会展活动服务这四项内容的选择,受被访参与情况的影响十分明显,参与较多者与参与较少者的选择率差值均在10个百分点左右。前两类是当今中国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志愿者渴望介入的服务领域。另外,在参与志愿服务较多的人群中,几个项目的排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助残类社区服务的选择率成为首位,而环境保护的分量有所下降至第二位,对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则升至第三位,针对艾滋病和吸毒的介入负责则升至第五位。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孤寡老人”、“失学儿童”和“残疾人”是被访首选的志愿服务对象群体,而且“孤寡老人”突出地居于首位,可以说体现了我国的敬老尊老传统。这和前面关于志愿服务内容的调查中社区助残扶孤类项目、外来务工弱势群体扶助项目和青少年教育咨询服务类项目受到重视的趋势是相一致的。其次选择率比较高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外来打工人员”和“吸毒者、艾滋病患者”,这也与前述内容选择中的情况基本相符。总体来说,长效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和对象是被访认为首先应该着重展开的志愿服务项目。而青少年健康、义务教育、农民工和吸毒、艾滋病这几类近年来凸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是热心志愿服务的青年所关心并愿意为之作出努力的领域。

表10 青年认为北京志愿服务最应该关注的对象群体(%)

男青年

女青年 总体

孤寡老人68.5 69.4

68.9

残疾人 48.1 45.0

46.5

下岗人员23.4 19.5

21.5

城市外来打工人员26.6 21.5

24.1

军烈属、见义勇为者家属 18.2 16.0

17.1

被拐卖的妇女、儿童 10.7 11.7

11.2

失学儿童42.9 54.4

48.6

越轨青少年 21.1 20.5

20.8

吸毒者、艾滋病患者 23.1 25.4

24.2

此外,男女两性的关注重点具有一定的差异。男性对“下岗人员”、“城市外来打工人员”的关注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更关注“失学儿童”和“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可以说,在对志愿服务的展望中,男性更关注“正义和公平”,而女性则更关注“关怀和爱心”。这种两性的不同期望与性别心理具有一定的联系,也是未来开展志愿服务中需要给予一定考虑的情况。

四、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一般而言,青年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其积极动机可以分为责任感和个人需求两类;而在消极动机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响应权力部门号召或盲从追随的行为。从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意义的分析中可以推测,动机的“责任感”方面,将会表现在公民意识和公益热心两个层面上。而个人需求导向的动机,则体现为发展的需求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前者可以表述为挖掘潜能、增长和发挥才干、获得经验、扩展交际等的具体需求中;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因帮助别人而获得的成就感及随之产生的生活意义增值的心理感受。那么,这些方面的可能动机对青年的影响力到底如何呢?

表11和表12是被访对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动机选择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两大类的积极动机青年都有着足够清晰的意识和认可。也可以说,在促成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各种考虑中,对公民义务和公益责任的考虑表现出突出的重要性(分别是列第1位和第4位的动机),个人需求的考量也体现出极大的分量,而且发展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基本相同。青年人在实践中正在把个人需要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互相促进。

表11不同参与情况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分 类动机选项

参与较少 参与较多 总体

义务 这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54.7 62.2 57.4

取向 热心公益事业 65.6 68.9 66.5

希望挖掘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 33.8 42.0 36.6

发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57.0 61.8 57.9

个 展可以使自己的技能和学识发挥作用

32.7 38.2 34.3

人 需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56.7 65.5 59.5

需 求可以结交很多朋友 30.1 39.1 33.3

求心理

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觉得更加快乐

51.3 58.8 54.1

需求

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62.2 70.2 65.2

因为政府(单位)的号召和组织

12.3 10.1 11.4

消极 因为亲戚、朋友、同事中有参与的

3.4 3.8 3.7

跟随 消磨空闲时间 2.0 3.4 2.6

没有什么特殊的考虑

4.9 2.1 3.9

其他 其他 0.6 0.4 0.5

表12 不同性别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分 类动机选择男性 女性 总体

义务

这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54.9 59.9 57.4

取向

热心公益事业 64.6 68.4 66.5

希望挖掘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 36.0 37.1 36.6

发 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53.6 62.2 57.9

个 展 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53.9 65.1 59.5

人 需 可以使自己的技能和学识发挥作用33.4 35.2 34.3

需 求 可以结交很多朋友 31.5 35.2 33.3

求 心理 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觉得更加快乐51.0 57.3 54.1

需求 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60.7 69.7 65.2

因为政府(单位)的号召和组织12.3 10.4 11.4

消极 因为亲戚、朋友、同事中有参与的4.2 3.3 3.7

跟随 消磨空闲时间 2.3 2.9 2.6

没有什么特殊的考虑4.2 3.6 3.9

其他 其他 1.0 00.5

在个人的发展需求方面,“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及“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的考虑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这种动机的选择与前文对志愿服务的评价“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增强了能力”的收获是基本一致的。显然,这两个方面以及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可能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的共同感受,也是全社会已经基本达成的共识,并成为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动机之一。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在全部9项积极动机中,女性对各项的选择率均高于男性,这又一次证实了女性在前文屡次表现出来的比男性更为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取向。在表11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随着调查对象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增多,对自己参与动机的各项选择也都更为积极和肯定。其中“公民社会责任和义务”、“挖掘潜能、了解长处”、“学到知识、增长才干”、“结交朋友”和“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几个方面的增长尤其明显。这表明志愿服务对参与者具有“正反馈”效应,即参与越多,就越能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意义,越能体会自己在各方面的收获,从而也就越能够继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表13正表现出了这一点。

(二)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

在表13中可以看到,面对“将来是否会继续参与志愿服务”这一问题的时候,尽管近半数做出了肯定的表示(47.3%),表示“可能”的则占22.8%,二者相加,对自己未来参加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持积极态度的占到了被访的70.1%。然而仍有不可忽视的24.2%的人觉得,自己未来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敢明确表示肯定。显然,有一些因素对他们产生了阻碍作用,表14和表15显示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选择情况。

表13

不同参与情况的青年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可能性(%)

参与较少 参与较多 总体

肯定会参加 41.3 59.2 47.3

可能会参加 26.6 14.7 22.8

视具体情况而定 26.9 20.2 24.2

不太可能参加

4.3 3.4 3.9

肯定不会参加

0.9 2.5 1.8

表14 不同性别青年今后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

男青年

女青年总体

没有时间

18.2 30.8 22.9

耗时间,影响工作、学习 4.5 7.7 5.7

经常开会,太麻烦

4.5 15.4 8.6

要花费自己的一定收入

4.5 7.7 5.7

家庭、家人需要照料 13.6 0.0 8.6

对自己的服务效果不清楚 4.5 15.4 8.6

没有经济(金钱)回报 0.0 15.4 5.7

身体变差,无法再参加

4.5 0.0 2.9

家人不支持 13.6 7.7 11.4

不被他人理解

9.1 7.7 8.6

个人力量太小,难以改变现状 13.6 15.4 14.3

其他

0.0 0.0 0.0

表15 不同参与情况青年今后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

参与较少 参与较多 总体

没有时间33.3 14.3 22.9

耗时间,影响工作、学习 5.6 0.0 5.7

经常开会,太麻烦5.6 14.3 8.6

要花费自己的一定收入5.6 7.1 5.7

家庭、家人需要照料 11.1 0.0 8.6

对自己的服务效果不清楚 11.1 7.1 8.6

没有经济(金钱)回报 0.0 14.3 5.7

身体变差,无法再参加0.0 7.1 2.9

家人不支持 5.6 21.4 11.4

不被他人理解11.1 7.1 8.6

个人力量太小,难以改变现状 16.7 14.3 14.3

其他0.0 0.0 0.0

从总体上看,“没有时间”成为阻碍调查对象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最关键原因,其次是因“个人力量太小,难以改变现状”而产生的挫败感,第三则是因为“家人不支持”,这三者可以说是第一位的阻碍因素。第二位的阻碍因素则表现为“经常开会,太麻烦”、“家庭、家人需要照料”、“对自己的服务效果不清楚”和“不被他人理解”,它们的选择率都是8.6%。而经济方面的考虑,即“要花费自己一定的收入”和“没有经济(金钱)回报”,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因参与志愿服务所造成的时间冲突和家庭生活中一定程度的冲突,是已经被广泛意识到的妨碍志愿服务继续开展的因素。而志愿者心理上的不确定感和挫败感(即对服务效果的不确定和个人难以改变现状的感觉)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尤其很少被理解为阻碍一个人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我们从表15中可以看出,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这两种负面心理效应的影响力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可见,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初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即初次接触社会并渴望切实体会到自己在为别人做出有价值的服务的人身上。这实际上提出了志愿工作评价机制建设和志愿者教育、权益保护的问题,即如何对工作效果进行相对准确地评价,使志愿者感受到自己付出的价值。

“经常开会,太麻烦”也是阻碍人们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表15表明,其对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人的影响程度更大。形式主义的事情和空洞无意义的动员会议太多,而真正对服务效果有意义的评估和研讨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乏。

表14展示了性别对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更突出地反映“没有时间”,另外对于会议的麻烦和难以明确的服务效果也反应激烈。从后两点我们可以说,女性对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和效果感到更加不满和困惑,而这也是她们选择不再参与的重要原因。在男性方面,家庭因素占了突出的地位,感觉因为需要照顾家庭和不被家人理解而不再参加志愿服务的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这与常规的两性家庭分工有所冲突,一般情况下照料家庭和家人都为女性的任务。分析起来,这可能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和定位有关,人们更期待男性对家庭和家人负起责任来,因而对男性因参与志愿服务而忽视家庭的可能性更为敏感;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虽然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这种观念更多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常不会把它看作“正事”,而男性如果对工作之外的志愿服务投入过多热情,常常会遭到家人“不务正业”的抱怨。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对“经济回报”的考虑也相当突出。

表15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在参与志愿服务较多的人中,“家人不支持”成为阻碍他们进一步参与志愿服务的第一位的因素,另外增长明显的还有“经常开会,太麻烦”、“没有经济回报”和“身体变差”这三个因素。看起来,个人参与志愿服务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境。

标签:;  ;  ;  ;  ;  ;  ;  ;  

北京市青年志愿者行为调查报告_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