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人力资本论文,农村人口论文,空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5)~12~0100(05) 一、引言:农村小康谁来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相对城市而言我国农村发展明显处于“短板”态势。显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可以说,农民不富、农业不稳、农村不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不仅如此,随着农村打工经济的持续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农业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并成为“三农”问题的新发展和新表现。无论是农业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还是农村空心化,究其根本皆源于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人口的空心化既直接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也直接导致了农业副业化和农村空心化。于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一个问题:农村小康谁来建? 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导致的系列次生问题,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诸多媒体和学界的热议。一方面,学者们对农村空心化、空心村问题作了较多有益的探讨。刘彦随等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农村空心化的类型和演变趋势。[1]此外,周祝平、林孟清等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3]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等问题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衡霞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目前存在关系寻租致使农村人力资源逃避资本化开发、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成本与收益比失衡、开发内容狭窄等缺陷。[4]冯继红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农村人力资本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是否接受技术培训以及接受培训的时间长短与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5]潘锦云等指出,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有没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人力资本,而旧路径依赖对培育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形成了锁定效应。[6]总体而言,目前为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所做的专题研究仍较为少见。 基于对我国农村现实困境的强烈关怀和既有研究相对缺乏的考虑,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表征、实质、成因和治理。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农村人口空心化主要体现为农村生产建设主体与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缺失和弱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多年持续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而究其根本成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前期投资的不足和当期的严重流失。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下,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既是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适宜路径,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 二、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表征:主体缺失与弱化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释放,而人民公社的解体、户籍管控的渐次松动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则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此同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则经历了一个由先期自发性的盲目流动到后来以政府部门指导和组织为主的相对有序转移的转变过程。不仅如此,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曾一度被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视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在城市,显著的表现是2008年以来民工潮正迅速逆转为民工荒。在农村则表现为日益严重的农村人口空心化。从表征上看,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主要体现为主体缺失与弱化,即农村生产建设主体和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缺失与弱化。 1.农村生产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弱化 首先,农村人口空心化表现为农业生产主体的缺失和弱化。多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持续外流,导致了农业生产主体的严重缺失和弱化。一方面,农业生产人员严重缺乏,在一些农村普遍出现了农田抛荒现象。另一方面,“妇女农业”、“老人农业”基本成为当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常态。农业生产主体的严重缺失和弱化既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萎缩,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即要求劳动力投入较多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7]其次,农村人口空心化表现为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和弱化。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的集体协商筹划,而且也要足够数量的农民进行共同建设。但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出现和发展,却使得农村建设主体也出现严重缺失,无法满足农村正常建设需求。一方面,农村建设主体数量不足,使得大量农村基础建设无法进行集体协商,建设也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囿于自身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基本无力承担农村各类公共基本建设的重任,以至于很多地方出现了由城市工程队下乡承包乡村公共基本建设的现象。 2.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缺位与弱化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充足的自治力量,更需要充满智慧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和组织。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成熟的农村“两委”班子。如此,才能保证农村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科学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使得农村成为“386199部队”的留守阵地。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缺位和弱化,使得农村各种事业的发展都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也显示出农村整体自治力量和管理组织的虚化。以农村的村委换届为例,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使得农村进行村委换届选举的参选选民不足,出现了“谁来选举”的问题,选举程序也遭遇了极大的破坏。同时,大量农村精英人才的外流则导致了“选举谁”的难题,即无法选出素质较高、能力出众的“乡村贤达”来领导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三、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实质: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力资本空心化。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相对城市而言,本来就存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多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尤其是农村青年精英人才的不断流失,既减少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也直接削弱了我国既有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1.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 人力资本存量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因此,除开后天的投资外,是否拥有一定数量身体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对于良好人力资本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明显存量不足,同时农村留守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普遍偏弱。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明显不足。以教育为例,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但却因受教育的人口骤减而未能扭转颓势。依据教育年限法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我们可选取农村在读学生的数量作为观测指标。根据有关数据,农村普通小学在校的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66461432人减少为2013年的32170406人,年均下降9.66%;农村初中在校学生数从2011年的11629800人下降至2013年的8145300人,年均下降16.31%;农村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从2006年的2320898人下降至2013年的814909人,年均下降13.14%;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注册学生数从2006年的38423600人下降至2013年的30430400人,年均下降3.2%。农村受教育人口的逐年减少,既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也是二元经济背景下农民选择“逃离”农村的结果。 2.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大幅下降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尤其是青年精英人才的不断流失,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大幅下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仍在加速,2008年全国农民工数量为2.25亿人,2014年增加为2.74亿人,累计增长了21.78%,年均增加816.67万人。在老一代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体中,能工巧匠往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往往是“乡村能人”,承担着“专家”角色,属于农村生产和建设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群体选择离开农村往往是为了单纯追求更高的收入,故返回农村的可能性较大,但返乡之日已年老体弱,人力资本质量已大为弱化。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较为年轻,多为80后和90后,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本应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重点培育对象和继承者。但是他们却追求更加现代化的生活,因而也更加倾心城市,返回农村的意愿总体较低。在农村一般的情况是,外流的不一定是精英,但精英外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一方面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越有可能成为农村的精英人才,但另一方面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外流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此,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严重下滑。 四、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农村人力资本的短缺与流失 人力资本投资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短缺,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外流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净流失。从历史来看,我国农村一直相对贫穷落后、信息闭塞、资源有限,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自身大都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正确认识和安排,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先天不足,呈现出自然性短缺。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获取的政策支持不同,农民与城市居民接受非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国民待遇,诱使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纷纷选择流出农村走向城市,农村人力资本长期持续的净流失导致了我国当下严重的农村人口空心化,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 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短缺 一般而言,衡量人力资本短缺与否可以借助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来判断。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严重依赖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大规模投入。这既说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主要来源于大规模物质资本的投入,也佐证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短缺。 毋庸置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存在不足是导致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的主要原因。建国后长期以农促工的经济发展战略致使农村资源过度外溢,进而导致原本就存在自然性短缺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匮乏、培育困难。时至今日,仍存在诸多致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难以奏效的阻碍因素。一是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重视不足。这既表现为认识上的不足,也体现为实践中有效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政策的缺失。二是随着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加剧,农村实际可接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也骤然减少。三是基于经济理性的考量,农民自身选择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较低。四是目前政府出台的农民培训政策和项目或落空或效果不佳。总之,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严重短缺既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不足的“历史欠账”,也是政府和农民自身在单纯经济理性思维的支配下主动选择的必然结果。 2.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净流失 城乡间的巨大落差和政府的政策指引是我国农村打工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而农村打工经济的持续发展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进而致使农村人力资本的净流失。一方面农民进入城市容易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是打工经济得以兴起的原动力。如图1所示,即使在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和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依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标签:农民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农业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