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研究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态度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7)04—0129—05

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各国普遍强调儿童价值观、态度、品德和道德教育,这对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至关重要。对情感态度目标给予足够的关注,说明在地理基础教育上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相当宽泛,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地理学科特性,“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

一、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分类

(一)分类依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分类的依据。《标准》中指出,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陈澄教授和樊杰教授进一步对地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解读[2],认为其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在对地理学的认识上,强调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在情感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的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性,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质量等。

《标准》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据此对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详细分类。

(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分类

将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3大类(见表1),其下又分10个子类。其中情感分为地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3个子类; 态度包括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两个子类;价值观主要指地理的价值观,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5个子类, 共同构成了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体系。

(三)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指向也有所区别[3]。因此,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类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递进的。

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构成分析

(一)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统计

根据笔者提出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体系,将四册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按知识点统计,结果表明,这套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广泛分布于教材各个章节中。

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内容归类时,有些内容存在交叉,例如昼夜交替演示,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也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育内容;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内容。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是递增的,笔者将其归入较高层次的分类中,即昼夜交替演示归为审美情趣的教育因素中,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归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内容中。

(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整体构成分析

根据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体系,统计出初中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共有695个,分布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下册、八年级地理上册、下册共四册中分别是156个、179个、166个和194个(见表2),所占比例分别是22%、26%、24%和28%,说明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在整个初中地理教育中分配比例较均匀,也表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始终。其中七年级占48%,八年级占52%,即中国地理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略高于世界地理部分。而七、八年级下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比上册略多,是因为教材中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所涉及的国家、地区较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复杂各异,更具有综合性,所以所占比例大些。

(三)逐类构成分析

1.地理教材中三大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所占比例不相同。如表3所示, 在初中地理四册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分别是392个、160个、143个,分别占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总数的56%、23%、21%。其中,情感教育因素的比重最大,占一半以上,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三者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水平、低层次到较高水平、较高层次的发展连续体。初中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爱国情感,进而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也证明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同一大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各册教材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不同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同一册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同。从表4中可以看出, 情感教育因素在四册教材中比例分别是62%、54%、55%、56%,态度因素在四册教材中比例分别是23%、24%、22%、23%,价值观因素分别是15%、22%、23%、21%,因此,同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各册教材中的比例基本一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教育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下册所占比例分别是62%,23%和15%,和54%,24%和22%,在八年级地理上册、下册所占比例分别是55%,22%和23%,和56%,23%和21%,说明不同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同一册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同。也说明初中阶段,每个学期、每个年级的地理教学都是以情感教育为先导,然后是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情感是基础。

3.子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差异很大。

子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中以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见表5),分别是20.4%、20.7%和22.6%,为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而合作态度所占比例最小,只有0.4%,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利; 全球意识的比例也很低(1.9%),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价值观。

(四)逐章构成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各章节所占的比例也不均衡。从表5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数量在30个以上的章节有天气与气候、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跨省区域等13章,这些章节内容多,知识点多,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也多。

2.每一章中子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数量不同,所占的比例差别很大。由表5可知,除《走向世界的中国》一章外,每章中均具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因素,这是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体验地理的趣味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地理的美无处不在,让学生发现地理美,感受地理美,在生活中创造地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学生未达到较低层次目标,很难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七年级地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等内容具有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因素,这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则包含丰富的人口观、种族观、全球意识教育因素。《与同学们谈地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此地理学习兴趣所占比例最大。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着重于有关地球与地图的地理基础知识,有丰富的地理科学美教育内容,在地理科学理论、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地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所占比例最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知识。其中《陆地和海洋》讲述了陆地与海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科学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带领学生从身边、从经验认识感受天气和气候,认识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本章有很多地理实验、绘制地理图表等地理技能内容、技能部分,如气温的观测、降水量的测量,更多的体现科学态度,一定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这两章中学习兴趣和科学态度比重大。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从人文环境介绍世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中的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与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人口观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从中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态度占重要位置。这两章在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教育因素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最多。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让学生感受壮美的山川河流、独特的地形地势、复杂的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众多的人口和多样的地域文化等人文环境,因而审美情趣比重最大,人口观比重也较大。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从日本、东南亚和印度、俄罗斯,包括三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比例高,环境观比重在七年级地理中最大。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三个地区和澳大利亚国家,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该地区独特的地形与气候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该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因而资源观比重在七年级地理中最大。同时,这些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习兴趣比重在本章中最大。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介绍了北美的美国和南美的巴西两国,分别从民族、种族构成上开始,介绍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介绍巴西的工农业、热带雨林的危机和城市化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全面,而以可持续发展观在七年级地理中比重最大。

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在两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态度在本章中比重最大,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比重较大。

可以看出,七年级地理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世界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愉悦地领略了各地优美的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珍品,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区位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良好情感,自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以及全球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状况恶化,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的重要内容。

八年级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主要介绍了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增强学生国土意识,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材料,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以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河流和湖泊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领略我国高山大河,气势磅礴,气候多样,但是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因此,爱国情感、环境观比例较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内容有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为案例说明,使学生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资源观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比重最大。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内容丰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地理的分布概况,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因此爱国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比重大。

第五章到第八章:主要是中国的地理区域内容,学习有关自然与文化的地区差异,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比重较高。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介绍了在我国省级区域,并以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案例来学习我国省级区域,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我们伟大的首都、特别行政区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台湾是祖国神圣的领土、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之一,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教育因素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因素数量较多。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让学生了解在我国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小镇—西双版纳,认识区际联系和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科学态度、爱国情感比例较高。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以沟壑纵横黄土高原、以河流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为案例,来学习我国的跨省区域,科学态度、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比重较高。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介绍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世界中求发展,故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比例最高。

因此,八年级地理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增进学生对祖国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自然条件、勤劳勇敢的人民、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并体验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律的了解,不仅增长了政策和法律知识,还会增强法制观念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我们讲祖国的伟大,并不回避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正视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忧国忧民意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祖国,并立志报效祖国。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尊重自然,认识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养成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特点

1.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分布于每一章节,虽然分配比例不均匀,但是贯穿教材始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情感教育是基础。情感教育内容的比重最大,占一半以上,说明情感教育是初中阶段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重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各册中比例存在差异。每一大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各册中比例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初中地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差异大,如所涉及的范围、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角度等的不同,各章节中同一大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数量差异较大;整个教材中各子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差异很大。

4.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世界地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七年级地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八年级地理使学生产生并体验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审美情趣,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祖国,并立志报效祖国。

收稿日期:2007—02—20

标签:;  ;  ;  ;  ;  ;  ;  ;  

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