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冰川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以丽江市玉龙雪山风景区为例_玉龙雪山论文

我国海洋型冰川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以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丽江市论文,冰川论文,景区论文,旅游资源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山地冰川都因气候变暖而消退,特别是海洋型冰川,由于其冰温较高,运动速度较快,对气候变暖反应更为敏感,退缩幅度更大。海洋型冰川纬度低、面积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即使是很轻微的干扰,也会使它产生巨大反应,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大气温度稍有上升,冰川就随之退缩,造成冰雪的明显消融。同时,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冰川消融加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诸如,冰川区村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开垦土地、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以及旅游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均可对冰川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影响。我国海洋型冰川所在山地气候水热组合状况最佳,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也比较多,[1]可进入性较强,离客源市场较近,具有优先开发冰川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目前,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旅游资源,促使冰川区区域旅游和谐持续发展现已经成为我国冰川旅游资源开发者、研究者和经营管理者所思考的首要议题。

二、冰川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宝贵的淡水资源,是作为很多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在维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持冰川区生态系统稳定、区域工农业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冰川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冰川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将反过来影响冰川生态系统,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干旱、泥石流、冰川湖溃决等冰川灾害,这样势必会妨碍冰川区区域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因此,加强对我国海洋型冰川区冰川资源的科学性保护研究,可为我国海洋型冰川区冰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1世纪,西部大开发使西部丰富的冰川旅游资源逐步得到了利用和开发,这对于解决冰川区剩余劳动力,改善“三农”问题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扶贫式旅游开发。我国海洋型冰川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性社会构建理念一致,与科学发展观—脉相承,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重要原则的全新体现。可以说,研究冰川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海洋型冰川区开展雪山、冰川旅游保护性开发与合理高效利用冰川资源提供了全新理念和实践基础,对于冰川区冰川资源保护、区域人地和谐、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典型海洋型冰川消融变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冰川普遍退缩,90年代以后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加快。1961-1998年期间全球大约300条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平衡线海拔、面积积累比率以及消融体积变化的系统研究表明:[2]冰川面积和体积正在加剧减小,而且这种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加明显。Oerlemans J认为:[3-4]21世纪全球山地冰川面积将缩减1/3—2/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退缩更为显著,物质亏损更为剧烈。[5-7]近百年来我国海洋型冰川区8条冰川呈现出以退缩为主要趋势的阶段性变化。20世纪初至30年代,8条冰川均处于稳定或前进状态。30年代至60年代处于退缩状态,其中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后退1250m。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冰川处于稳定或减速后退状态。80年代至今,冰川均处于后退状态,其中白水1号冰川1982-2006时段后退300m。相应的,冰川末端海拔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1900-2006时段末端海拔升高120m。自1997年对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的逐年变化观测资料表明:1997-2006年末端海拔升高55m,1998-2006末端后退150m,末端后退速度明显加快,2000-2004冰川南侧边缘退缩20m,末端厚度减薄15m。[8]冰川的持续后退和变薄,将会使景区景观破损,甚至造成一些冰川旅游资源的消失和美感受损,同时还会引起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海螺沟风景区“城门洞(冰下河流在冰川末端的出口)”已经消失。玉龙雪山漾弓江5号冰川由于消融剧烈,冰川底部滑动加速,发生了巨大的冰岩崩塌。[9]

然而,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气象组织预测,当全球CO[,2]与其他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浓度倍增时(估计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全球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这对玉龙雪山现代冰川的破坏将是非常致命的,因为玉龙雪山的气温如上升1.5℃~4.5℃,按当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0.84℃/100m计算,则玉龙雪山的雪线将上升180~350m。为此,雪线以上的玉龙山体的面积将降低到2—8km[2],以至衰退到不足2km[2],那么玉龙雪山的现代冰川将难以保存甚至完全消失。同时,由于玉龙雪山离城区只有25km,城区建设和冰川区旅游活动等人为原因造成的热岛效应将对现代冰川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使得玉龙雪山的冰川资源将受到气候变化及人为原因双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将对玉龙雪山的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鉴于此,加强玉龙雪山冰川区冰川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玉龙雪山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区位概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位于滇西横断山脉东南末端,金沙江急转弯东岸,处于100°10′~100°20′E,27°10′~27°40′N,是我国纬度最南的亚热带极高山,处于南亚季风气候区,受到来自印度洋强盛的夏季风控制,使横亘南北的玉龙雪山成为降水屏障,所以东坡迎风面降水偏多,[6]冰川资源大部分便集中于此。玉龙雪山南北长35km,东西宽13km,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m,[10]耸立于群峰之上。玉龙雪山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景区面积约7km[2]。玉龙雪山景区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川、渝、黔、桂和东南亚国家客源市场较近,可进入性较强,数千公里外的游客当天就可以到达和游览,具有保护开发冰川旅游资源的天然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

(二)景区冰川资源概况

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属海洋型冰川(温冰川),类型可分为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悬冰川。玉龙雪山东麓有四期更新世古冰川作用的遗迹分布在南北长15—16km,东西宽4—5km的冰川公园范围内。在这样一个离城较近的区域,却有一个面积不大但类型十分齐全多样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玉龙雪山的现代冰川共19条,总面积11.61km[2],冰川融水汇入东坡漾弓江,白水河、大具沟壑西坡的仁河等沟谷,其中东坡冰川共15条,面积10.68km[2],大部分冰川均处于4000m雪线之上。玉龙雪山冰川地貌形式多样,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它几乎浓缩了全球中低纬山岳冰川的主要精华。[11]玉龙雪山冰雪积累区面积很小,现代冰川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气候或局地人为原因所引起的气温上升。玉龙雪山冰川公园是我国现在开发最为成熟且保护力度最大,也是目前我国唯一能通过登山索道到达进行观光的现代冰川旅游景区,公园东侧为白水和黑水古冰川谷,其间流水清澈、跌瀑多姿、森林草地苍翠欲滴,与玉龙雪山冰川的晶莹剔透和在晨阳东升、丽日当空和夕阳西下中变幻莫测的景致相映成趣,互成画卷。近几年,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负盛名的自然旅游景点之一。

(三)景区发展状况

玉龙雪山景区是我国著名的冰川旅游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雪山冰川旅游业的兴起,带动和促进了玉龙雪山区域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自1998年至2007年十多年间,玉龙雪山旅游区对丽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近18亿元。2007年,丽江市游客接待量达到530.93万人次,较1995年84.05万人次增加84.17%,而2007年玉龙雪山景区游客量达到190万人次,较1993年增长96.64%,并由1995年占丽江市游客接待量的7.6%,增至2007年的35.79%,增加幅度达到28.19%,在丽江市旅游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图1)。近年,景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实施旅游反哺农业的政策,动员社区老百姓全部退出直接参与旅游服务,鼓励发展农牧产业,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了老百姓参与旅游开发的问题,整合了当地的资源优势,改善了过去旅游业混乱、盲目竞争的局面,实现了景区和当地百姓的双赢。1996年开始,玉龙雪山景区管委会与中科院合作对玉龙雪山的冰川、冻土、水资源、环境变化等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1988年,景区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通过国际ISO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2006年,景区管委会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建立“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为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研究,特别是玉龙雪山冰川资源的科学性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研究平台。2007年,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综合整治免检单位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可以说,景区在冰川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成效显著,许多成果已经得到国家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中进行冰川的科学性保护措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保护模式。

数据来源:《2003年丽江地区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 玉龙雪山景区与丽江市游客接待人数变化趋势

五、玉龙雪山冰川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冰川资源品味高,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在西南地区和东南亚旅游市场中具有特殊地位,与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形成了鲜明的互补性,对东南亚客源国和我国南方地区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保护性开发思路必须突出冰川资源特色,同时兼顾冰川资源的科学性保护和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思考,玉龙雪山冰川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思路为: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梯度开发原则统领景区冰川资源保护性开发,力争做到景区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闲置资源重组化、废气资源无害化等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现有资源开发基础上,继续完善和优化景区旅游规划与旅游空间布局,依法促进景区生态保护,提升旅游线路设计功能,协调冷热景点人口与环境压力。

(一)完善景区旅游规划,依法促进生态保护

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蓝图,是发展旅游业的宏观指导方针和战略推进依据,是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景区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旅游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旅游功能区。玉龙雪山景区需要适时适地完善旅游规划和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在景区在建和再建项目中,必须优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总体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边开发边评价目标。在特定地区进行集中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景区资源,保护特别有自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景观,设立保护区,避免无序开发造成冰川资源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要扩至景区自然资源、经济条件、景观美学鉴赏、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层次上的影响力,特别是环境敏感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加以评价。[12]

(二)优化景区空间布局,突出冰川生态保护

按照冰川资源梯度开发、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结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理论,考虑到景区不同地段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可以将玉龙雪山景区划分为四类区域:1.将冰川资源未开发区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即核心区,仅限科考人员进入,杜绝各类旅游设施建设和商业区布局,严禁游客、居民进入,禁止任何人类活动,以避免影响其冰川及其他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2.将冰川公园划定为限制性开发,为缓冲区,除了索道、栈道和台阶路径外,主要开发观赏冰川奇观的观景台和进行探险体验旅游的场地,其他地方禁止对外开放,同时,按照冰川公园旅游环境容量限制游客数量,使冰川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尽可能在现有开发基础上进行优化,避免在技术不成熟情况下进行冰川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3.将冰川径流区域及其河谷区域作为重点开发区,如牦牛坪、云杉坪、黑水河、白水河谷地、干河坝、岔路口古冰斗区等。在重点开发区内禁止修建大规模的人造景观,杜绝采矿、采石、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4.将甘海子度假区和接待中心作为优化开发区进行开发,私家车和其他车辆到此均需换乘景区环保专线车辆到达各个景点,减少进山车辆尾气污染和人类活动,以保护玉龙雪山生态环境,条件成熟时可考虑环保车辆止于景区门外。同时,在区内尽可能发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形成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遥相呼应态势,从而减轻对冰川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影响。

(三)提升线路设计功能,协调冷热景点压力

旅游空间布局的结束并不能代表景区旅游布局的完成,因为各区域之间还是分散的,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需要游览线路将其连接。景点之间的线路设计要考虑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注意游览线路的分流和扩散作用,分流是将旅游者从热点景点分开,把一部分人或时间分散到其他非热点景点;扩散则是发挥热点景点带动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和游览线路上其他景点的发展,以热带冷。[13]游览线路布局要合理,避免雷同。[14]同时,根据季节变化,采用一定路线、方式控制游客数量,避免频繁的旅游活动影响冰川区生态系统。这一方面可参照四川海螺沟、九寨沟等景区管理办法,在充分研究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通过价格手段限制进入景区游客数量,以切实保护珍贵的冰川旅游资源。[15]

(四)采取立体防护措施,维护景区生态环境

景区要依托“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采取立体防护措施,科学保护利用冰川资源,维护景区生态环境。一是,加强裸露区域绿化工作,兴修“人工湖”和水库,做好水土保持研究,建设白水河生态景观走廊,充分发挥“绿洲效应”和“冷湖效应”,加强对冰川区域植被、水土的保护,维持景区湿度与气温平衡,增加降水量,避免景区环境倾向于干燥恶化。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系列措施,改善景区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全力保护景区冰川资源。二是,建立以甘海子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站,组建辐射冰川公园、云杉坪、白水河、牦牛坪等景点的旅游专线环保车队,争取做到景区废气排放最小化,同时实现景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以确保景区冰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是,进一步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打击景区盗伐林木、挖取药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狩猎等违规违法行为,确保景区生态资源不受破坏。

(五)加大环保科研力度,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玉龙雪山冰川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需要环保科研力量的支持,基于此,景区必须加大对冰川区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收集和形成气象、气候、冰川退缩、环保等综合学科数据,着重研究景区冰川旅游资源消融变化情况、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强调冰川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力度。同时,重点研究玉龙雪山冰川消融对周边环境,如水资源、生态植被、动物生存环境、气候的影响,研究如何在不影响冰川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提出方案与措施,指导今后的景区建设。另外,景区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系统,以地面监控系统与人工相结合为主,以RS卫星遥感系统为辅助,对大气、水、森林、地质等实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有效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确保冰川区生态系统平衡。

(六)实施冰川动态监测,公开对外旅游信息

一方面,玉龙雪山景区管委会要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合作力度,做好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变化的动态监测工作,完善景区游客接待人数和冰川变化旅游信息制度。同时,通过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和牦牛坪架设的自动气象站以及甘海子古冰川冰水扇上架设的气象观测场,建立和完善景区冰川、气象、水文动态变化等观测资料的收集工作,为对外公布冰川变化旅游信息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景区要适时公布景区游客接待人数、污染情况、生态破坏情况、可进入性程度、饭店住宿业情况、游客满意度、诚信服务健全程度等游客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上述旅游信息的对外公布,不仅让游客知晓了景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情况,而且激起了游客对冰川资源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游客还可以据此选择旅游淡季进行出游,以缓解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旅游对冰川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程度。

(七)整合旅游资源,减缓冰川区人类活动压力

玉龙雪山冰川区地处于青藏川滇结合部,与三江并流区域相邻。区域内自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人文历史资源独具特色且具有相似性,大部分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垄断性和互补性,尤其是海洋型冰川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有国家首批5A级景区玉龙雪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金沙江虎跳峡V形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世界植物基因库”老君山、玉峰寺万朵山花、“蓬莱仙境”泸沽湖和梅里雪山、“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哈巴雪山、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峡谷、碧罗雪山、苍山洱海等自然旅游景点,而且还拥有纳西古乐、东巴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摩梭文化、丽江纳西族文化、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区风情、怒江傈僳族风俗,马帮文化、茶马古道,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丽江古城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玉龙雪山冰川区旅游资源多样、资源禀赋度高,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条件好。基于此,丽江市可以协调迪庆州、大理市、怒江州统筹考虑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冰川、雪山、森林、草地、河流与古城为一体的滇西北旅游功能圈和民族文化风情圈。通过联盟战略,强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联合营销、协调发展、扩大市场份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避免区域旅游产业的同构竞争现象。这不仅有利于滇西北全面提升旅游品牌形象,而且有利于缓解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洋型冰川旅游资源的压力。

标签:;  ;  ;  ;  ;  ;  

我国海洋冰川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以丽江市玉龙雪山风景区为例_玉龙雪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