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之下,无论经济、人文、科技、社会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城乡之间边际扩张与空间融合加剧,这导致原有的土地规划亟待重新调整。客观上,地籍测量是规划性建设工作的需要,也是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的途径。地籍测量主要依赖测绘工程技术,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基于此,本文针对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测绘工程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地籍测量;城乡规划
1、引言
就国内而言,“地籍”是一项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制度,汉代时期就有了“税有籍而来,籍为税而设之”的说法,我国“地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满足赋税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地籍”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丰富,再市场经济环境下,地籍的价值也不仅限于税收、产权等功能,还包括为大规模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地籍测量可视为一种土地资源校验机制,需要采用一系列测量手段实现数据化处理,有关地籍的测量对象包括面积、方位、权属界址、地图信息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测量与常规意义上的“地理测量”不同,所绘制的测绘图纸主要作为国家土地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作为社会事务管理的参考依据。导入现代测绘工程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其中,地籍测量中的指标除了一般地理指标之外,还包括土地利用该类型、质量等级、相关分布等——“信息化”是现代测绘工程技术的典型特征和优势,将所测量取得的基础数据导入计算机系统,通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处理和预测工具,能够为土地资源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内容。从技术手段上分析,测绘工程技术主要包括RTK定位、GPS微型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
2、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测绘工程技术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体系,广泛地覆盖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等,整体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软件、硬件两方面)而不断提升,以下通过若干主流的测绘工程技术,针对其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2.1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遥感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交叉科学体系发展,具有准确度高、测量全面、适用广泛的优势。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利用电磁波收集、处理、分析传感器获取的数据(目标对象辐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以此为依据生成地籍信息,并最终配合成像技术,对地面景物进行准确的反映;进一步,从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出发,物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物体在同一光谱区、或同一物体再不同光谱区所产生的光谱特性不同,以此作为分辨条件,一般采取“绿光”、“红光”、“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展开遥感探测。从原理出发,可以实现的地籍测量模式较多,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观环境、设备条件、测量对象等进行选择,为了提高精确度和全面性,又往往不会只局限于一种技术,可将多种测量方法综合运用。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最终功能,需要利用成像技术反应出来,否则数据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较为常用的成像技术包括“影像叠加分析技术”、“矢量地图对比判读技术”、“影像对比判读技术”等。遥感成像技术与现代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密切相关,根据成像原理划分主要包括了贝叶斯法、特征融合法两种;其中,应用作为广泛的技术是特征融合技术,主要是因为特征融合技术更能充分利用、发挥TM影像与SPOT影像的作用、功能。通过将影像融合处理所得图纸信息与各种专题地图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全面、详细的数据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数字化内业扫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地籍测量成果主要是满足社会管理功能需求,因此它不是一个新型科研或社会调查项目,而是自古有之。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层面的工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呈现出巨大变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地籍变化较为频繁,因此也形成了大量成熟的测绘图纸、信息和数据。
所谓“数字化业内扫描技术”就是针对现有地籍图纸信息展开处理的一种方法,包括地形、面积、形状、坐标等数据要素,通过扫描技术导入到计算机系统,并利用处理软件展开叠加、整合、调整,进一步获取地籍完整信息。数字化业内扫描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地籍信息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既得地籍图纸中的信息,对目标区域中的相关数据尽心更科学调整,如街道、交通、民居等重新规划,进一步获取更详细的门牌号、房屋布局、名称等详细数据,包括一些隐含的地理空间要素,不断地增添、更新、删减、变动目标信息,促使地籍测量更加精确。
2.3 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定位”是地籍测量中的基本需求,在所使用的定位技术中,GPS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对象。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使用,例如,较为经典的“汽车导航”,就是GPS卫星定位技术与地籍信息的结合,通过用户方位在地籍信息中的定位,实现实时提醒。改革开放以来,GPS技术在我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推广。GPS卫星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具有不同与以往传统方式测量的优势,利用网状结构对地籍测量进行全天候观测,实现更为精确地数据测量。只要在保证了GPS设备实现等级控制、设备运行良好、精确度符合规定以及网状结构位点的选取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就可以保证大幅度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充分的满足我国有关地籍测量工作的标准、要求。
但这一技术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成分,并不适合我国广泛地展开特殊空间的地籍测量工作,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系统”已经投入到商用领域,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GPS技术能够形成替代性。
2.4 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
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主要是依据于数据采集软件,将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按一定的格式进行储存和编制,同时根据数据信息将地理信息编册成草图,更加智能化的将地籍信息反映到直观表面上,特别是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可以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系统的硬件设备不过关,绘制出的草图容易出错,且其可起到的作用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有关地籍测量工作的有效展开,还需要过硬的设备技术支持。
2.5 RTK定位技术的应用
RTK定位技术主要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则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广阔。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RTK定位技术具有几点明显的优势,包括:数据信息实时提供,技术操作简单、自动化集成化程度较高,应用范围较广、自动控制系统、人为误差降低、作业精度较高,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等等。相比较于其他测绘技术手段,RTK定位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且作业效率高,操作更为简单、处理数据能力更强的优势。因此,RTK定位技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地籍基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大幅度的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有效的降低了工作成本和人力投入。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对地籍测量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应坤.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J/OL].建筑知识,2017(11).
[2]魏龙.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J].智能城市,2017,3(06):120.
论文作者:夏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测量论文; 技术论文; 在地论文; 数据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遥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