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_杜希梅

浅谈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_杜希梅

杜希梅

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黄岛 266400

摘要:脑血管病人的心理问题在不同的患病时间、性别、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的有差异。本文将分别对以上情况不同心理问题表现和护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理问题

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问题在不同的患病时间、性别、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的有差异,在治疗时要引起高度重视。

1.不同患病时间的心理问题的研究。

1.1急性期:脑血管病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其幸存者可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状。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所以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失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脑卒中,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1.2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血管病恢复期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症和抑郁症。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抑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期最容易发生的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和焦虑症2005年举行的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披露,中国抑郁症超过2600万,但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治疗。

抑郁症是一组由与潜在的生物学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症状,它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的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其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广义的“抑郁症”,包括重性抑郁症、慢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产褥期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等。狭义的抑郁症专指重性抑郁症。抑抑郁症复发的风险很高,医学界报告,首次抑郁症发作后再次发作的风险差不多是50%;第三次发作的风险达到70%;若病情第三次复发,以后再发生的风险高达9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分析,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其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三位,以女性最为常见。对抑郁症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科学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抑郁症的康复是很有必要的。

焦虑症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病。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

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心理问题研究。

此类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见。据国外媒体报道,抑郁型女性较多见。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从而产生抑郁情结。焦虑型和抑郁型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以中青年居多,由于生活工作紧张,忽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忽然间发生了改变,担心治疗效果、增加家庭负担、将来家庭生活困难等,于是出现担心、疑虑等。乐观型心理以65岁以上老年人偏多。由于年纪大,心理负担轻,社会经历多,所以部分患者能够正确熟悉自身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

3.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疾病,开展不同的心理治疗,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护理对策:

3.1取得患者信任,帮助患者进入角色转换。护士接待患者时应主动、热情、亲切地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病室室友,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向家属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使患者产生受尊重、受重视感,从而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指导患者进行音乐疗法及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术以缓解焦虑症状,使患者能愉快地、安心地住院治疗。

3.2密切观察情绪变化。了解患者的烦恼、忧虑,解决实际困难,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缩小支出,有计划地选择治愈或好转的患者演示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让患者了解到只要有信心、有毅力配合治疗及护理并坚持功能锻炼,肢体功能是会逐渐恢复的。

3.3准确分析心理活动。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患者言谈举止中的异常现象,耐心、热情、诚恳地护理患者,向患者解释疾病加重的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以自己热情、周到的护理感染患者,使患者从绝望中摆脱出来。

3.4可以请亲属、朋友、同事等经常看望患者或通过电话问候和鼓励患者。向家属讲明家属的关心和照顾可使患者感受家庭支持的愉悦,对患者的康复有利无弊。

论文作者:杜希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  ;  ;  ;  ;  ;  ;  ;  

浅谈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论文_杜希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