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论文_张燕

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743000

摘要:目的:对比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27.15±0.19)分、ADL(95.74±1.32)分、NIHSS(2.30±1.56)分、BBS(38.79±1.48)分、有效率97.06%、生活质量(93.84±1.15)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增强平衡能力及上肢功能。在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期间,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加强运动康复治疗,为患者病情的康复奠定基础。

关键词: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常规康复疗法

前言:脑卒中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经治疗后,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较高。有研究指出,加强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的应用方法,并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20/14,年龄(60.28±9.97)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1/13,年龄(60.35±9.84)岁。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降颅压、针灸、推拿等。

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1)Brunnstrom1期:应辅助患者做肩胛骨被动运动,以及肩关节挤压训练。手指、腕关节同样需做被动运动。以促进上下肢感觉恢复,促进病情康复。(2)Brunnstrom2期:应嘱患者取坐位,利用自身重力挤压上肢关节。采用向心性按摩方法,对上肢进行按摩。下肢应进行肌肉力量诱发训练,并嘱患者使下肢接触地面,进行坐位平衡训练。(3)Brunnstrom3期:在此期间,应进行上肢负重训练,通过姿势选择性运动,使上肢肌张力得以恢复。可拍打患者腕部、手背肌肉,牵伸腕部肌肉,促进手指肌张力恢复。下肢可进行屈髋、屈膝协同训练,嘱患者取俯卧位,进行伸髋屈膝分离运动,促进下肢功能康复。(4)Brunnstrom4期:上肢功能锻炼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握住体操棒,伸直肘关节,使肩关节前屈。采用上述方法训练后,应嘱患者仍取坐位,以患侧手取物,经背后将物体传递给健侧手。下肢功能锻炼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髋,完成屈膝、踝关节背屈、外翻运动。在此基础上,取俯卧位进行伸膝训练,取站立位完成屈膝动作,取坐位屈髋屈膝90°,矫正异常姿势,促进肢体功能康复。(5)Brunnstrom5期:在此阶段,患者的肢体功能已基本恢复。此时,可嘱患者进行上肢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训练。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强化屈髋练习。通过踝关节绑沙袋的方式,进行抬腿训练,促进肌力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康复评分,包括上肢功能(工具: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ADL量表)、神经功能障碍(工具:NIHSS量表)、平衡功能评分(BBS)4项指标。观察患者的预后。

2 结果

2.1 患者的康复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27.15±0.19)分、ADL(95.74±1.32)分、NIHSS(2.30±1.56)分、BBS(38.79±1.48)分。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20.12±1.15)分、ADL(82.01±1.20)分、NIHSS(9.45±1.37)分、BBS(24.10±0.66)分。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

表 1 患者的康复评分

近些年来,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发病后,患者往往可见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等症状[1]。及时予以抢救,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患者的预后情况,则取决于康复治疗的效果。脑卒中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以给药、针灸、按摩等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增强肢体活动能力。对患者病情的康复,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后,患者Fugl-Meyer(20.12±1.15)分、ADL(82.01±1.20)分、NIHSS(9.45±1.37)分、BBS(24.10±0.66)分。将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可以发现,患者的上肢功能、平衡能力均明显增强。此外,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样有所提升,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通过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2.35%、生活质量(80.15±1.28)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将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运动康复治疗方法,是以运动为路径,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两种[2]。采用何种方式运动,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其肢体功能往往不会立即恢复。患者需卧床接受治疗,难以主动活动肢体。长期卧床不仅容易增加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且易导致肌力下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不利。早期辅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能够使其肢体感觉得以恢复。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当患者肢体功能逐渐康复后,可将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嘱患者通过活动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肢体功能。此后,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缓解,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增加运动频率。使患者的感觉能力、肢体功能能够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得以恢复。本文研究发现,采用运动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后,患者Fugl-Meyer(27.15±0.19)分、ADL(95.74±1.32)分、NIHSS(2.30±1.56)分、BBS(38.79±1.48)分。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相比,患者的上肢功能、平衡能力、神经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样显著提升。表明,运动康复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06%、生活质量(93.84±1.15)分。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相比,有效率更高,优势显著(p<0.05)。需注意的是,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运动时间、频率及强度的控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疾病情况,适当调节各项指标。按照“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疾病进行治疗。从而使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能够逐渐康复,使其生活质量能够逐渐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增强平衡能力及上肢功能。在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期间,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加强运动康复治疗,为患者病情的康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班友长,耿兴法,陆雪松.早期介入心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10(09):1137-1138.

[3]杨晓静,赵辉.优质护理配合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9):72-73.

作者简介:

张燕(1981·08);性别,女;籍贯:甘肃省定西市;学历:本科,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现有职称:中级医师,神经内科

论文作者:张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常规与运动康复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比论文_张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